2、唐貞元八年(792年)七月,趙州橋第壹次修繕。據劉超然《新修石橋記》載:建橋200年,因大水沖壞橋北面西側的金剛墻,橋臺下沈,使排(小拱)有欹斜崩裂現象,用補石重砌方法,恢復了原狀,並復制欄板望柱,以還原貌,橋工堅固。
3、宋治平三年(1066年),趙州橋第二次修繕。《宋史》載:宋治平三年(1066年),因鑿鐵腐蝕脫落,被盜使外側拱出現側傾現象,於是眾工扶正復原。
4、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二年(1562—1563年),趙州橋第三次修繕。此次修葺因橋面石經車輛長期碾軋,“轍跡”很深,凹凸不平,不便行車。新鋪了橋面石,完成此役。
5、明嘉靖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趙州橋第四次修繕。主要修繕了南北碼頭及欄檻柱腳,並仿照原來欄板、望柱上的龍獸圖案雕刻,另外增加了壹些新的故事展象。同年,趙州橋第五次修繕。因停息橋下的船民生火煮食所致,修復橋石縫隙,加固了腰鐵。
6、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秋,趙州橋第六次修繕。多年車輛滾軋,致使橋面破損,秋天動工,冬天完成。
7、清道光元年(1821年),趙州橋第七次修繕。
8、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中國營造學社橋梁專家梁思成對趙州橋進行了詳細考察、測繪,並寫成《趙州大石橋即安濟橋》壹文。
9、1952年冬、1953年冬、1954年夏和1955年2月份,國家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等單位先後派出專家、學者四次對趙州橋進行發掘勘測工作。
10、1955年,趙州橋修繕工程開始施工。
11、1958年,趙州橋修繕工程全部竣工,為趙州橋第八次修繕。此次修繕對趙州橋進行了全面測量和修整,整個工程采用原來的護拱石、鉤石、腰鐵、鐵拉桿和收分五種做法,還在橋面上下加設了二粘三油防水層(二層防水亞麻布和三層瀝青),防止漏水腐蝕現象發生。橋面的所有欄板、望術按早期式樣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