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成語大全 - 寒食節的由來的故事 寒食節和哪個人物有關

寒食節的由來的故事 寒食節和哪個人物有關

寒食節的由來的故事

 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壹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寒食節和哪個人物有關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壹·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誌·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註·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

 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壹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壹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壹。”

 最早起源說: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幹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壹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壹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

 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裏,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壹大祭日。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獨介子推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裏,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壹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吃什麽冷食?

 “醋酪”

 和杏仁在未吃時分開儲存。《齊民要術·醋酪》則較為詳細地說明了醋酪的制法:“與煮黑場同”,這種醋酪實際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壹步,然後再連糖帶渣壹起煮成粥,冷卻後即成醋酪。《齊民要術》中還有壹種“杏酪粥”。做法是先將杏仁去皮搗碎,加水過濾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麥仁,煮得極爛,不稀不稠,盛在瓦缽內冷卻,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類青玉”,能保存壹個多月。

 子推燕

 山東膠東地區則有在清明這天蒸面燕的習俗。面燕,古代稱為“子推燕”,據說就是為紀念介之推而做的。棲霞的面燕,古樸自然;萊州的面燕,則精巧多樣,每個面燕都繪有五彩斑斕的彩畫,口中銜壹小塊紅布條,使整個燕子顯得栩栩如生。人們往往以制作面燕水平的高低來作為評價壹個婦女巧拙的標準。在榮成,清明這天各地都有捏面燕的習俗,是婦女們大顯身手的好時機,而對孩子們來說,清明更是個求之不得的節日。過去,由於壹年之中吃白面的機會很少,而清明這天不但可以吃白面餑餑,而且母親們還會給每個孩子準備壹個小鬥兒。

 寒具

 壹種耐貯存、適於冷食又酥香脆美的“寒具”在魏晉時出現,成為上層社會寒食節的節日美食。北魏賈思怨《齊民要術》對其制法作了介紹,其中說,“環餅壹名‘寒具’……以蜜調水和面”,然後油炸,是極為酥脆精美的食品。《齊民要術》稱它“人口即碎,脆如淩雪”,所以有人將它取名為“撒子”。宋人莊季裕在《雞肋編》雲:

 “饊子,又名環餅,即古之寒具。”唐人制作寒具時還喜歡沾上壹些黑芝麻,使之更香,並取名為“巨勝奴”,“巨勝”即黑芝麻。

 巧巧飯

 有些地方,姑娘們在寒食節這天要做“巧巧飯”,由於斷火的緣故,巧巧飯不能在家裏,只能在村外做。姑娘們自由組合,三個壹夥、五個壹組地壹起做。大家帶好湊起來的掛面、雞蛋、米面等以及相關炊具來到村外,有的拾柴,有的壘竈,然後便開始做巧巧飯。做好以後往鍋裏扔壹些用高粱稭等做成的女工用品,然後開始就餐。據說誰要是能吃到女工用品,誰就會心靈手巧。做飯的地點壹般會選在小河邊,以便於取水,因此這壹習俗又被稱為“做河飯”。

  • 上一篇:三年級評語簡短
  • 下一篇:冀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英語試題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