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拼音:jí。
疾(拼音:jí)是漢語常用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人腋下中箭的樣子。本義當為傷病、外傷,疾病應是其引申義。
由於“疾”字中含有“矢”,“矢”離弦後給人以迅速、急速的感覺,所以“疾”引申出“快”、“急速”的意思。由於人受箭傷或生病後是壹件十分痛苦的事,所以“疾”又引申出“痛苦”的意思。此外還有禍害、缺點、疾苦、憎惡、擔憂等引申義。
二字在“疾病、生病”的意義上是同義詞,並沒有輕重的區別,都既可指重病,也可指壹般的病。《呂氏春秋·貴公》:“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又《知接》:“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同壹件事,有時用“病”字,有時用“疾”字,可見這兩個字沒有輕重之分。
《呂氏春秋·異寶》:“子培疾而死。”“疾”而至於死,可見“疾”並不指輕病。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病”的本義是病情加重,“疾”不具備這個意義。
這六字都有“快速”的意思,但也有區別。《說文》:“速,疾也。”“迅,疾也。”表示快速古代常用“速",“迅"比“速”猛厲,“迅雷”不能說成“速雷”。
“快”上古只表示心情愉悅,魏晉以後才有“快速”的意義。“疾”也比“速”來得急切。“捷”有“敏捷”的意思,“猿得木而捷”,“捷"不能換成其他字。“急”強調緊迫、急切,與“緩”相對。“急迫、急需、急促”的“急”不作“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