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成語大全 -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壹.課題研究的背景

1、課題研究的意義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這是每壹個中國人都引以為豪的。按照中華人民***和國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歷史被納入到德育課程中,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有壹定的了解,以促使學生引發愛國熱情、培養開放的國際意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些歷史內容以“散點”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打破了原有的學科邏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知識點分散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力求使歷史教育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體驗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然而,歷史也有其局限性。學生學習歷史是今人看古人,然而又無法真正看清楚古人,歷史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學生無法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直接的觀察。對他們來說,歷史遙遠又陌生,缺乏“生活味”。我們希望小學生能真實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又擔心歷史和學生之間實際存在的距離。因此,幫助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蹤跡,引發他們產生與之“交往”、“對話”的願望和沖動,從而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2、國內品德課程研究現狀

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是我地區現在使用的教材,其設計的思路是:“壹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壹條主線’即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面’是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因此,教材編寫的內在邏輯是兒童生活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系統知識或道德規範的邏輯,所生成的教育話題和範例以兒童“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現,教材中出現的有關歷史的內容也不是按照歷史本身的學科邏輯組織。這些有關歷史的內容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情感體驗、品德學習的工具,也是師生對話的“話題”,而不是學生必須系統接受的內容。但是,學生之前並未接受過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習,他們的歷史知識水平良莠不齊。大部分學生都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對於學生來說,這些“散點式”的歷史內容是突然“跳”至眼前的,不僅不了解前因後果,而且對這些突然“跳”出來的歷史內容也很陌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學習上的困難。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時間、規模、經費和課程本身性質等各方面限制,“品德與社會”課教師的來源、培訓工作等都沒能全線到位,還有壹大部分教師只能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書自己研究歷史教學的技能和方法。學科綜合化僅僅停留在口號上。因此,幫助“品德與社會”教師增加歷史知識積累、轉變歷史教學觀念、掌握歷史教學的技能技巧對學生來說有著現實意義。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為,在小學校園內進行“歷史題材”課題研究,對於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對於小學德育課程的發展與完善有著促進作用。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研究將以浙教版《品德與社會》課程為依托,圍繞小學高段品德歷史題材的教學文本展開,搭建歷史與現實生活的橋梁,探索形成學生真正與歷史題材的文本進行“交往”、“對話”的願望和沖動,從而實現課程的有效教學。

(壹)教學目標的把握與制定

布魯斯說:“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麽。”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是活動得以開展的支點,更是判斷課堂教學設計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教學目標可細分為整冊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本課教學目標。整冊教學目標是舵,把握著整體教學方向;單元教學目標是風向標,本課教學目標意味著每節課要到哪裏去的問題。

因此,要想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裏,把握了教學大目標和主目標,制定出針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集中精力對準壹個目標進行重錘猛攻,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二)教學內容的挖掘與延伸

1、了解歷史背景

浙教版高段《品德與社會》的教材在編寫歷史題材的主題內容時,註重歷史的“人化”。因而,教材力求突顯歷史細節,有利於孩子和許多活生生的“歷史人”進行對話。但是,這也使得教材對歷史事件的敘述有所缺失。因此,學生對教材中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要花時間、花精力,設計精彩新穎的教學環節,對歷史事件進行大背景介紹,從而補充學生大腦中的歷史空白,讓他們站在具體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去研究歷史細節,和活化的“歷史人”進行對話。

2、聯系生活事件

在歷史題材的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多關註兒童已有的經驗,善於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進行對接,讓他們聯系現實去回顧歷史、審視歷史。高年級學生對每天在世界上發生的社會新聞和熱門問題比較關註。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以學生熟知的或感興趣的現實問題為媒介,為其搭設進入歷史而又能回歸現實的跳板。

3、走向生活實踐

各種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遺址等都是歷史的見證,能給予學生歷史的真實感,提升歷史感悟。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研究

1、引導自主探究

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所言,歷史並不是死了的形骸,而應被看作活著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動,生命的躍動。歷史題材的品德教學要回歸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關註學生的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走進歷史人物的心靈世界,和歷史任務產生心靈碰撞和溝通,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研究世界。教師也可在課中創設具有挑戰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和感悟歷史。由於絕大多數學生缺乏與歷史題材的教學內容對應的生活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解決的辦法就是要創設以學生生活為背景的情境,進行模仿性教學,從而激發內心的情感體驗,使教學更富實效性。

2、創設和諧氛圍

眾所周知,品德課是極具生活性的。然而歷史題材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形同陌路,毫無生活經驗可言,這就給我們老師出了壹道難題。如何拉近學生與課堂之間的距離呢?學生的情感是在具體的情境中產生的,課堂基調的定位與創設尤其重要。融洽和諧的基調,有助於學生很快地進入情境中去。

3、加強體驗活動

為了還原歷史的真實性,歷史題材的教材中常常會出現壹系列的數字。教師在補充資源的時候,也常常會用數據來作有力的證明。如何讓這些冷冰冰的數字煥發出活生生的力量呢?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做到有效體驗與知識傳授的和諧統壹,並在感悟中升華道德情感。

三.本課題的創新程度

由於我國的課程開發壹直存在“大壹統”的問題,這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理論研究,目前對學生在使用的這套教材的實施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雖然國內外已經有壹些相關研究可以為我們所借鑒,但對於本地區該課程領域的研究而言,本課題的研究是全新的,我們將以課程標準為準繩,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學、品德教育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全方位的變革,以期填補品德課程研究領域的空白。本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在於促進我國教材開發的多樣性、靈活性和豐富性,增強教材的適應性,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四.研究的方法

(壹)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實施的情況和數據,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斷完善新教材。

(二)行動研究

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現問題,並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實施工作與實驗區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系統。

(三)個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各按,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律性的認識,實現課程開發實施的最優化。

(四)經驗總結研究

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

(五)比較研究

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鑒的經驗。

(六)實驗研究

按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的步驟

1、前期準備階段(課題籌備階段):2009.1——2009.3

(1)調查、了解學生對部分歷史的所學情況。

(2)收集資料、學習理論;

(3)確立課題小組,搜集整理資料,提出研究方案,對課題進行反復修改,逐步完善。

2、具體實施階段(教學活動實施階段)2009.4——2011.8

(1)2009年4月——2010年5月(課題實施階段)

針對高段品德課程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做好檢查匯報工作。

(2)2010年6月——2011年8月(課題深入、修進階段)

根據前壹階段的研究情況,進行深入、修進階段,對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

3、總結成果階段(研究效果評估階段)2011.9——2011.12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整理研究論文

(3)教育效果和社會效應評估

六.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1、結合區品德課程的開展,設計出適合本校高段學生的助學資料(教學設計、資料網)

2、編寫適合學生看的繪畫歷史本作為校本教材

3、德育論文若幹

  • 上一篇:恍惚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蘇軾《定風波》詩詞的全文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