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成語大全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人類於華北平原活動不那麽頻繁的時期,黃河下遊的水道還比較穩定。早期的商周文明,都得益於這條河,所以很多人把黃河稱為母親河。

但是隨著人類在黃河中下遊的活動變得頻繁,砍伐加劇、河岸破壞,黃河就變得不太安分了。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曾多次泛濫,下遊人民生活深受影響。

後來比較嚴重的壹次決堤改道發生在王莽時期。黃河改道淹沒大批土地,也直接導致王莽政權的徹底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遊百姓生活頗為艱苦,卻給了大自然恢復生態的機會,黃河並沒有產生太大危害。

直到唐末,雖然黃河河岸缺乏維護,也不時泛濫,但還沒有對這壹帶造成致命打擊。而到了宋代,黃河河岸多年累積下問題逐漸爆發。

最致命的壹擊發生在1128年,即南宋初年。當時金兵南侵,東京留守杜充掘開黃河,試圖以黃河阻擋金兵。

從地理看,黃河、淮河以及從南方過來的大運河,***同交匯於洪澤湖畔的清口,即今日盱眙壹帶,當時這裏有壹座歷史古城泗州城,同時這裏還是朱元璋為其先人修建的祖陵。

大運河是漕糧運輸要道,直接有關北京糧食的穩定供應問題,必須保持通暢。而黃河、淮河清濁不壹,很容易因為泥沙淤積、擡高河床而改道。

直到張居正當政時期,委派潘季馴治理黃河,竟然取得了奇效。潘季馴多年來堅持實地考察,對黃、淮、運都十分了解,主張采用綜合治理的手段。

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手段,即用淮河的“清水”來沖刷黃河帶來的泥沙,避免清口淤積,保證黃、淮、運都能通航,也能保證周圍百姓的居住安全。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黃、淮、運再壹次面臨淤積和潰堤。新壹代治水名臣靳輔挺身而出,繼承潘季馴的思路,再壹次徹底整修了河防。

我們從潘季馴和靳輔這兩朝治水名臣身上可以看到,他們治水所面臨的壓力不僅有自然的復雜性,更有時局的復雜性,他們最終都是因為政治鬥爭失利而不得不離開自己耗費多年心血的治河工地。

擴展資料:

人類的早期文明發祥地大多與河流相關。5000年前,跨入成熟文明的門檻,而由黃河流域孕育的中華文明是唯壹延續至今仍生機勃勃的偉大文明。

夏、商、周的歷史遺跡,大多分布在黃河流域,黃河文明也因此成為中華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明。

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遊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

早期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是形成早期中國最重要的區域。20世紀初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使黃河中遊建立的商朝成為中國最早的半信史時代。

帝制中國。秦統壹與漢帝國的建立,黃河流域壹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長期引領、主導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

秦漢以至宋代,帝國的都城多沿黃河而建,並孕育出極具時代特色的國家制度、經濟體制、宗法制度、社會習俗。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黃河文明

  • 上一篇:非誠勿擾3經典臺詞
  • 下一篇:小學二年級上冊應用題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