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成語大全 - 張岱年是什麽朝代的人

張岱年是什麽朝代的人

張岱年

輪廓

張岱年,字季同,另部同。1909年5月出生於北京,祖籍河北獻縣。父親張廉,光緒是壹個學者,他被任命為翰林院編輯。大哥張松年是中國現代哲學家,對張岱年有直接影響的學術選擇。1928年,張岱年考入清華大學,隨即輟學,考入北師大教育系。1933年大學畢業時,因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被清華大學哲學系聘為助教,從事哲學教學工作。七七事變後,清華大學南遷,他留在北京,閉門寫書。1943年,他在私立中國大學任教,並被聘為哲學講師。抗戰勝利後,1946年清華大學返校,在清華大學哲學系工作,1951年晉升教授。1952年,全國高校改組,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他壹直從事中國的哲學。

中學時期,張岱年樹立了學術救國的誌向,深入研讀古代哲學經典。大學期間,在張松年的指導下,他閱讀了大量英國哲學家羅素、摩爾和懷特海的哲學著作,分析哲學的方法和理論成為張岱年的方法和思想。同時,張岱年閱讀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其他唯物主義哲學的譯本,認識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當代最有價值的理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期,張岱年老師寫了先秦哲學中的辯證法,秦以後哲學中的辯證法,顏李之學,中國元學之基本傾向,中國思想源流,關於新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的知識論,辯證唯物論的人生哲學和0755-0755。本文首次系統梳理了中國的唯物主義思想闡述中國古代哲學展示了中國的辯證法思想試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生活。受張松年張岱年綜合列寧、羅素和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綜合文化創新的思想:未來哲學的新道路應該是把唯物主義、理想和分析融為壹體。在方法論上,唯物辯證法和形式邏輯分析方法相結合;理論上,它將現代唯物主義哲學與中國優秀傳統相結合古代哲學。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為了應對這場危機,有必要有壹種勇敢而果斷的哲學來應對這場危機。這種哲學不是對西方哲學的模仿,而是中國的復興的內在的堅決和宏偉的積極的思想。然而,它是壹個新的創造,而不是采取新儒學或新墨家的形式。1935-1936年,張岱年以50萬字的篇幅寫了譚理,以哲學問題為綱,分別敘述其起源和發展,以示中國的系統性的哲學。他的高學術品位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至今仍是我國哲學專業的必讀書目。1942-1944年期間,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撰寫了中國哲學大綱、哲學思維論、知實論、事理論等幾部手稿,分別論述了對立統壹規律、形式邏輯規律、唯物主義和人生觀,初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哲學結構。

建國後在中華民國,中國繼續教授中國歷史除了教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知識之外,還要教授美國哲學。從教後,我寫過兩本書,品德論和張載中國十壹世紀唯物主義哲學家。粉碎“四人幫”後,老師又教起了鞭子,開了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門課。20世紀80年代,除了再版壹些老作品外,相繼出版了幾部研究中國的著作,如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中國哲學發微、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無論是人物。

張岱年壹直關註文化問題,特別是1984年以後,他在文化內涵、民族性與世界性、中國傳統文化、中西文化比較、新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他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文化研究,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保守主義,主張融合中西文化之長,創造壹種新型的中國文化。認為只有正確理解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才能有民族自尊自信和文化進步的基礎。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文化在近代已經落後,我們必須學習西方文化的先進成果,特別是民主和科學。建設新文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沒有它,就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張岱年中華民族的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發揚自覺的精神,堅持前進,重視和諧,寬容大度。這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核心。張老師的文化綜合創新理論已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

張岱年老師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壹。他壹直活躍在中國美國哲學近80年。在哲學理論方面,他試圖把唯物主義、理想主義、分析與綜合融為壹體,即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礎,結合中國的優秀傳統用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來分析中國古代哲學,從而創造出符合現代中國需要的新的綜合哲學。中國歷史上他特別重視中國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傳統開創了宋明理學、薛鑫、理學的理論。他把邏輯分析方法應用於中國研究的哲學問題和概念範疇,為全面準確地把握中國的理論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哲學。他對中國進行了深度挖掘中國哲學關於人生理想和人的價值的思想,為批判地繼承中國的精髓奠定了理論基礎的倫理思想。在文化建設問題上,他早年運用唯物辯證法,提出了創造性綜合和文化創造論的思想。20世紀80年代,他更為明確地提出了文化綜合創新理論,為語法在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現實的道路,成為當今中國最大的壹種形象和最廣泛認同的文化中心。

學習方法

張岱年美國學術界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壹是解讀中國的哲學史;第二,哲學問題的探索;第三是文化問題的討論。不同時期,各有側重。

張岱年他頻繁的學術創作和卓越的成就與他的科學研究方法是分不開的。張岱年總結了他的研究方法如下:

學術有很多種。簡而言之,有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分很多學科。學習的總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正確認識。每壹科都有自己的方法,互不相同;但是,有壹些基本方法在所有學科中都是壹樣的。基本的學術方法有三個,壹是思與學的統壹,二是知行統壹,三是敘述與寫作的統壹。

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到現在還是正確的。學習是接受已有的知識,思考是獨立思考。學而不思,只接受已有的知識而不獨立思考,會導致迷茫,壹無所獲。不學而思,不接受已有的知識,就會走向荒謬。研究,壹方面要繼承前人的成果,另壹方面要搞獨立思考,通過做出前人沒有的發現來取得新的成果。學習是基礎,思考是在基礎上進壹步獨立思考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曾說,知行是知行合壹。知行合壹是知行合壹。它是實踐認識的基礎,是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王陽明他的心外無物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但是知行合壹仍然是正確的。誠然,知行合壹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學習要從實際出發,最後要經過實踐的檢驗。科學以實驗室實驗為基礎,而社會科學實驗要復雜得多。敘事與寫作的統壹是繼承與創新的統壹。孔子說不做,墨子主張說做。在這個問題上,墨子是正確的。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前人發現的道理,壹定要繼承。不知道前人有什麽成就,也是壹種盲目。學習,又稱學習,意義重大。只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才能稱為真正的學習。

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是創新。創新意味著提出新的想法,做出新的發現。宇宙是復雜的,是多元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無限的,所以新的現象經常出現。研究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是學術創新之路。創新是學術發展的關鍵。

以上三種方法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如果按照這三種方法進行學術研究,可能會有成果;如果妳違反了這三種方法,妳壹定會達不到效果。學習任何知識都必須遵循這三個基本方法。

  • 上一篇:新編小稻秧脫險記500字
  • 下一篇:所有玄天上帝的門聯詩句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