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德育論文 更新:2016/2/4 來源:本站原創
在農村中學中從教多年,我發現普遍存在這樣壹個現象:學生交往、言談過程中言語粗俗,夾雜臟話,舉止粗暴,行為暴燥,同學之間感情冷漠,對老師教育通常抵制、反抗,表面唯唯諾諾,背後我行我素,上網、打架、逃課、亂扔垃圾、破壞公物等現象層出不窮,有的學生破壞欲望特別強烈,主要表現在破壞班級財物,學校公物,以損壞為樂趣,經常發生用腳踢門,用石頭砸水龍頭,撬窗戶上的鋼筋,折斷花草樹林等惡劣行為,這種不正常的情況,體現的是學生的養成教育、思想品德的低下,是教育過程中過度的追求升學率,而忽視養成教育的後果,我們眼光只局限學生的成績,只看重分數,對於學生平常的壹些小毛病總是不以為然,才會導致學生的養成日益變差。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思想、學業雙合格的學生,而不是單單是學業有成卻壹身壞毛病的人,培養出有道德而無才能的學生是教育的失敗,培養出有才能卻無道德的學生是教育的悲哀,培養出有道德,有才能的學生才是教育的成功,在註重學業的培養時,養成教育培養已是刻不容緩。
農村中學中,留守兒童占了大部分,這部分學生遠離父母,缺乏親情,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正確的引導,不善於與人交往,並由於隔代教育中的溺愛、縱容現象的存在,在性格方面發生了扭曲:個人中心、自私自利、冷漠無愛心成了他們的通病,在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或遭受到來自外界的批評時候,會做出壹些不合情理的事,或是損壞財物發泄私憤,或是拳腳相加解決問題。在面對這些孩子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應該是關心、愛護,而不是簡單的以暴制暴,更不能是放棄和厭惡的對待,用愛牽引他們走回正軌,用柔情融化他們內心的堅冰。
現在國家對於留守兒童問題也比較重視,對於社區、學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學校在關註留守兒童方面更應該將工作落到實處,而不是簡單的將工作停留在紙面上,應付上級的檢查。學校要摸清留守兒童數量,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學生的性格特征,建立檔案,跟蹤服務,並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舉辦壹些活動,如利用壹些時間,將他們聚積起來,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解決他們的生理疑惑,講解最基本的文明行為,告訴他們什麽是對,什麽是錯,言語溫和,態度柔和,讓他們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的溫暖,感受到不再孤單;適當開通親情電話,壹月壹次與家長電話壹次,讓父子之情,母女之愛在電話線上跳動;生活中關心他們,壹學期壹次聚餐,改善他們的生活;適當開展壹些文娛活動,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感受學校的愛,體會到學校這個家的溫暖,去維護“家”,去享受愛,讓他們在學校的關心下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的培養不是壹朝壹夕,需要壹個過程。耐心、科學的方法、堅持並正確對待、嚴格的制度是實現的保障。
學生的性格、行為不穩定,正趨於形成過程,自控能力差,可能今天承認了錯誤,明天又再犯,學校在教育的時候,面對這種情況,要有耐心,不可意氣用事,更不能粗暴對待,應看到積極的壹面,少用壹些刻薄、挖苦的詞語,學生是需要表揚,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不能觸及這壹敏感地帶,如學生的自尊被妳踩在腳下,妳就是再跳腳,拍桌子,苦口婆心,壹切都已是白費。耐心的對待,諄諄善誘,讓學生通過妳的苦口婆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是解決問題的關健,碰到壹些脾氣倔的學生,犯錯時不配合,默不言語,不能壹味追問,手段過激,更不能自己火爆三丈,情緒失控,可將問題壓壹壓,問問與事故不相關的事,讓學生與妳交談,肯於與妳說話,去掉他的戒備,工作就好做多了,耐心能讓學生看到妳的真誠,認識到教育他是因為他犯了錯,而不是找他的麻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心中有感動,感觸,碰到同類的不文明行為,他的內心會給他提醒。
頑劣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沖動,面對壹些社會不良誘惑,他們沒有判斷的能力,只是憑自己的好惡跟隨,上網、打架、惹事生非,犯錯不可避免,說不定有些還很嚴重,存在嚴重的不良行為習慣,並將這種壞習慣滋生,傳染,針對這些情況,教育的引導就要發揮它的作用,教育者要掌握教育的技巧,運用科學的方法來處理,面對面的交流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不要搞的學生好像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氣氛緊張,嚴肅。學生只是壹個思維不成熟的人,有些問題他們是想不到的,如果有好壞的判斷能力,就不會出現違紀的情況,在大人眼中不些不可饒恕的犯錯,對於他們來說是壹件不起眼的小事故,教育者不要高談闊論,或是說得好嚴重,對不起這個,對不起那個的批評,發現問題,就要去解決問題,找出學生犯錯的根源,挖到根,找到癥結,方能對癥下藥,藥到自然病除。
堅持是每件事成功的先決條件,如遇到壹二次困難,便言放棄,前面的努力只會是付出東流,學生是壹個彈性很強的人,當妳放棄或是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