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遲緩,農業經濟效益不高,對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難以調動。所以,對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推進轉變,是當前迫切要解決的發展經濟的主要問題,這對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以及構建的諧社會具有深遠的意義。
1高效農業
1.1高效農業
“農業”壹詞在經濟學裏是壹個大概念,主要包括2大方面:種植業和養殖業,這其中包括為土地產業服務的其它行業。如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這些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不壹定都做為高效農業,但它能成為高效農業的輔助措施。從當地資源條件出發,輔之“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生產更多品種、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才是真正的高效農業。
1.2發展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化
現代社會呈現的高新農業生產理念,它的發展方向分幾種情況,有企業投入建設、城市和農村結合以及多元化等方式。企業投入建設發展模式為農產品公司在農村租賃土地使用權,進行農產品加工,雇傭村民管理,提高並帶動原來經濟發展狀況,加大農村經濟大幅度提升。城市和農村聯合經營發展模式是指農閑時期,農民可自行生產的特色的自給自足的農產品,並向市場推廣,利用原有資源提高生活水平。豐富城市生活結構,促進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轉型議程,提升農村生活水平,對村民的綜合素質也有壹定的影響。
2農村經濟與高效農業產生的影響
2.1增強糧食生產
農業是我國始終堅持最為基礎的基本方針,使農業得到很大發展。但在耕作制度、經營方式等方面還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傳統做法,造成土地等資源利用不盡合理,有限的投入也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業仍然沒有擺脫比較效益低的局面。21世紀初我國的綜合國力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農業的穩步發展是關鍵。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生產工業化、農村小城鎮建設,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方向。科學技術工作要盡快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面向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把工作重點轉到為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工業化、農村小城鎮建設提供先進適用技術上來。有關部門、地方應根據各地實際條件,采用“公司+農戶”或企業集團等實體辦試區的方式,切實為加速傳統農業的改造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做出卓有成效示範。在貧困和落後地區要積極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當地優勢資源,依靠科技脫貧,為“扶貧攻堅計劃”做出示範。
2.2提高生產力水平
發展高新技術是當今世界的潮流,國際上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以及高新產業的形成正是起步初級,高新技術成為高效農業的發展和研究的主功策略,國家和地方要在有條件的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壹批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同時註重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的結合,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示範點、試驗區,引導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成果轉化,努力攀登新高峰,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要繼續重視和支持農作物、林果、畜禽、水產等品種資源的引進及新品種選育、土壤環境監測、病蟲害情況監測預報、節水農業,防治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和鹽漬化、草原退化,資源再生等農業基礎研究和基礎性工作。在抓好關鍵技術的同時,要重視農業科技宏觀發展的規則、政策等研究,努力提高水平,不斷充實科技儲備,增強我國農業發展後勁。
2.3農民的綜合國力素質有待提升
經濟發展的主體是農民,鼓勵農民采取先進的、科學的現代化機械種植技術、養殖技術等,拓展全民視野,用視頻播放的'形式開展有關法律宣傳教育,號召、鼓勵農民註重自身素質提高和培養,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培養和開發農村科技人才。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建立長期穩定的農村培訓支撐體系,要積極創造條件,采用重點培養、分層次培訓壹批優秀的科技人才。要實行農科教統籌協調,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同做出努力。
2.4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
我國在組織培養、快速繁殖、動物疫苗、飼料添加劑以及**優勢利用等農業科技領域具有壹定的水平,在某些領域始終保持國際領先地位。20世紀90年代的農業科技工作應在繼續保持和發展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同時,努力發展農業科技型產業。有條件形成產業的技術成果,都要不失時機地向產品開發處延,向產業化方面發展,要組織科技人員對產業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題進行攻關,使期獲得高經濟效益。國家、地方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盡快形成壹批對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高新技術產業。
3結束語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日益加強,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農村市場的拓展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效農業活動的有利開展將會對農村經濟產生有利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