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漓江山水、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及中國精英藝術家創作之大成,是全國第壹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也是壹次演出與視覺的革命。演出擁有全球最大的山水實景劇場、歷經5年零5個月、67位中外著名藝術家參與創作、109次修改演出方案、600多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
劉三姐是中國壯族民間傳說中壹個美麗的歌仙,圍繞她有許多優美動人、富於傳奇色彩的故事。1961年,電影《劉三姐》誕生了,影片中美麗的桂林山水,美麗的劉三姐、美麗的山歌迅速風靡了全國及整個東南亞。從此,前來遊覽桂林山水,尋訪劉三姐和廣西山歌,便成了壹代又壹代的夢想。
傳統演出是在劇院有限的空間裏進行,而《印象·劉三姐》是以陽朔的山水實景作為舞臺和觀眾席,以經典傳說《劉三姐》為素材的偉大藝術呈現。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都化為中心的舞臺,給人寬廣的視野和超脫的感受,使之完全沈溺於美麗的陽朔風光裏。傳統的舞臺演出是人的創作,而“山水實景演出”是人與上帝的***同的創作。山峰的隱現、水鏡的倒影、煙雨的點綴、竹林的輕吟、月光的披灑隨時都會加入演出,成為最美妙的插曲。晴天的漓江,清風倒影特別迷人;煙雨漓江賜給人們的都是另壹種享受,細雨如紗、飄飄瀝瀝,雲霧繚繞,似在仙宮……演出正是利用晴、煙、雨、霧、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氣候,創造出無窮的神奇魅力,使演出每場都是新的。演出在紅色、白色、銀色、黃色四個“主題色彩的系列”裏,將劉三姐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跡地溶入山水,還原於自然,成功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創造出天人合壹的境界。尤其是洗浴壹場,身著白色紗巾的少女翩然起舞。水鏡晨妝,風解羅衫,山水與少女彼此呼應,似乎在告訴每壹位註視者,靈性就在大自然的深邃處,少女所有的美麗來自山水的賜予。
這部作品於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世界旅遊組織官員看過演出後如是評價:“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張機票來看再飛回去都值得”;為世界旅遊組織目的地最佳-休閑度假推薦景區;2004年11月以《印象·劉三姐》為核心項目的中國·漓江山水劇場(原劉三姐歌圩)榮獲國家首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雪山篇)
以雪山為背景,汲天地之靈氣,取自然之大成,以民俗文化為載體,用大手筆的寫意,在海拔3100米的玉龍雪山上打造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實景演出劇場。讓生命的真實與震撼,貼近每壹個人。由來自納西族、彜族、普米族、藏族、苗族等10個少數民族的鏗鏘漢子和16個村莊的普通農民組成了這支非專業演員的團隊,用他們最原生的動作,最質樸的歌聲,最滾燙的汗水,與天地***舞,與自然同聲。被譽為是壹場真正意義上的蕩滌靈魂的盛宴。
演出全長1個小時,分為《古道馬幫》、《對酒雪山》、《天上人間》、《打跳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儀式》六個演出部分, 盡現高山雪域風景的氣勢磅礴、玲瓏秀麗以及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風情。在技術上啟用了最先進的造水工程和煙霧效果工程, 與自然交相輝映,營造出令人贊嘆的視覺效果。
自2006年正式公演至今,演出收入逐年倍增,2009年演出900場。 以其濃厚的歷史人文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創作源泉,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間傳說、神話,將西湖人文歷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現,同時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從壹個側面反映雨中西湖的自然神韻。整場山水實景演出通過動態演繹、實景再現,將城市內涵和自然山水濃縮為壹場高水準的藝術盛宴,向世人推出。世界級的音樂巨匠喜多郎先生受邀出任音樂主創,其空靈悠遠的樂章與西湖的神韻相得益彰。張靚穎演唱了主題歌,天籟般的聲音也給整場演出增色不少。
《印象西湖》坐落於西湖的嶽湖景區,每個寂靜的夜晚,在迷人的西子湖上,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和流傳千古的美妙傳說,都將在夜色和記憶裏浮現綻放。如果說白天西湖顯露出她美麗的容貌,那麽夜晚她將會述說自己動人的故事。可容納1800人的升降式可收縮移動的階梯形看臺、在湖面演出區域內配備特制的燈光和激光照射,都滿足了舞臺及背景的需要。項目的方案設計充分考慮環保、綠化、安全等因素,各項技術、設備全部采用國內乃至國際上最先進最環保的方案。
演員的表演都在西湖水域上,以自然的山水、景觀為天然舞臺。為獨特的水上劇場概念,是唯壹的、不可取代的。自然環境是演出的壹部分,隨著壹年四季的不同,每天氣象的不同,自然景觀的變化,這個天然的舞臺所表現的視覺感受也就不同,實景演出之魅力正在於此。 是“印象”團隊於奧運會開幕式後的最新力作。演出將時尚、休閑、浪漫的元素帶給觀者,通過新穎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時尚元素演繹了真正的海島風情、休閑文化,展現了極度不同的浪漫椰城,令觀者體驗了全新的文化之旅。這場演出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同於此前任何壹部印象實景演出,節目形式新穎、豐富,演出內容不拘泥於展現海南島的民土民風,更註重娛樂性,是導演關於大海的夢中意象之作。
演出時長約70分鐘,演員為300人,多為能歌善舞的黎族苗族姑娘和小夥。融入舞蹈、戲劇、歌曲等多重藝術形式,並通過量身打造的舞臺燈光布景、視頻影像同舞美高度融合。奇特的時空交錯感、輕松愉悅、夢幻浪漫的觀看感受是這臺演出的壹大亮點。
印象劇場呈半封閉式結構,建設於海口西海岸,總占地面積約10公頃,可容納1600人觀看演出。造型構思來源於海洋珍稀生物海膽,是中國首個仿生劇場,現己成為海口文化旅遊新地標。觀者坐在看臺上,宛如置身於細軟綿延的沙灘,盡情展開對大海的浪漫暢想。 作為“印象”系列 創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以世界雙文化遺產勝地武夷山為地域背景,以武夷茶文化為表現主題,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茶文化及民俗融於壹體。整場演出華麗璀璨,包羅萬象。在長達70分鐘的演出中,觀眾置身山水之間,自然景觀中的泥土綠植的芬芳氣息撲面而來,猶如經歷壹次返璞歸真的奇幻之旅。
全球首創360度旋轉觀眾席,帶給觀眾“轉著看演出”的全新感受;以15塊大屏幕矩陣聯動放映的實景電影新概念,為當代電影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思路,使觀演者感受人在畫中、如夢似幻的卓絕幻境,卻難辨真偽,其制作精細程度足可略見壹斑;首創環景劇場,視覺半徑2公裏,舞臺延展長度1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場館,觀眾可以在全方位觀看演出的同時,感受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王、玉女二峰突然現身眼前又瞬間隱遁。
導演更是將印象系列作品所追求體現的主題貫穿至今:“茶”的精髓不在於工藝的繁復、沖泡的規矩,而是需要壹種悠然淡定的心境才能夠品嘗出真正的味道。這種心境恰恰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心中逐漸消逝的情懷 印象系列大型實景演出之六——《印象普陀》,是由著名導演張藝謀任藝術顧問,著名導演王潮歌、樊躍為總導演,歷時兩年,經數百次精密修改方得完成,並於2010年12月31日,以辭舊迎新的祈福儀式揭開了全球首演的帷幕。
《印象普陀》選址在朱家尖原觀音文化苑。朱家尖歷史上為普陀山的廟宇地,是觀音道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觀音大士正是由佛渡(今白山)跳至普陀山,至今在山頂還留有壹個碩大的腳印,與普陀山正好配成對。目前印象普陀劇場所在地為朱家尖最重要的景區之壹,其間壹座高114.9米的幹丈崖上彩繪的壹尊觀音大立像壁畫高69米,面積達2000平方米。而此次演出觀眾就將在此親見這個“海上莫高窟”。
《印象普陀》又將是壹部獨特的山水實景力作。完美結合了普陀的地域特性,將場景、聲光與表演融為壹體。演員大多選用當地年輕人,飽滿的表演情緒使得演出效果令人驚艷。
演出代言了當地旅遊文化市場的特質與高度。準確把握了普陀豐厚的觀音文化及其自身的品牌特征, 於歲首年終時,用壹場震撼人心的祈福儀式,寓意著又壹部”印象”的誕生,以及壹切事物生生不息的起始與繁衍。
在天在淵,蓮座四時雲似海;
為霖為雨,楊枝壹灑物皆春。
海天佛國普陀山,幽幻獨特,風光旖旎,《印象普陀》將帶您體驗壹次溫柔的心靈靜修、視覺的饕餮盛宴。
《印象普陀》整場演出借佛教文化中的大愛、善意、美德與自悟為主題元素,表達了所有時代人類社會中的***通情感,通過不同角度的思考與發現,體驗生命之美。
在表演呈現上,延續了印象系列秉承的原則:保有原本實景的前提下,將需要的燈光、道具、節目串排用最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絕不破壞和挪移。此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主創人員在360度旋轉觀眾席的基礎上,打造出效果絕妙的魔幻劇場。不僅劇場本身有壹個環繞的外殼,令觀眾有多角度的視覺體驗。前面還有八塊可隨意推移的擋片,使眼前有限的景物,變得無限大。
同時,實景動漫也將作為藝術表達的新形式,將空間、時間組合在壹起。觀眾可以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下,親臨壹場多重感受的魔幻仙境。 2013年春節期間,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將正式公演。此劇由國內知名導演王潮歌編劇、執導,日前,此劇已完成試演,觀眾反映強烈。
據介紹,“又見平遙”講述了壹個關於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遙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保回分號王掌櫃的壹條血脈,同興公鏢局的232名鏢師同去。七年過後,趙東家本人連同這些鏢師全部客死途中,而王家血脈得以延續。
此劇將著眼點放在血脈的傳承上,整個演出中,祖先的魂魄始終遊蕩在劇場裏:這是個真事,還是個故事?平遙城告訴人們:這是真的,這是真實的。
時下,“情境體驗劇”是壹個全新的劇種,表演方式顯得奇特。王潮歌說:“我們很少有機會這樣去看壹個演出,這更像壹個博物館,或者說,更像壹回穿越。我們有時像壹個看客,有時又像親歷者。在壹個又壹個互不關聯的場景中,我們撿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遙城,鏢局、趙家大院、街市、南門廣場。從紛繁的碎片中窺視 據欣賞過此劇人們稱,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的劇場內部有著繁復和奇特的空間分割,完全不同於傳統劇場:沒有前廳,沒有主入場口,沒有觀眾席,沒有傳統舞臺。觀眾從不同的門進入劇場,在90分鐘的時間裏,步行穿過幾個不同形態的主題空間。而表演者更深入觀眾中間,在觀劇人群中往來穿梭,甚至與觀眾對話,讓觀眾有機會成為戲劇的壹部分壹起互動。人們置身在這樣的壹個空間裏,會產生壹種從未體驗過的新奇感受。猶如時下流行“穿越”的小說、影視劇壹般,讓觀眾親身體驗“穿越”感覺,來到數百年前清朝街頭,感受清代人們的生活,體驗這裏的壹磚壹瓦、壹人壹物。
王潮歌說,在參與的主創人員80%的人員是的沒有任何專業基礎的普普通通平遙人,在這裏經過四個月的緊張排練,才投入到演出工作中。
“又見平遙”完成試演目,有觀眾含著眼淚看完整場演出,稱這是近十年來看過的最好的作品。有的觀眾在看完演出後,還要再次遊覽平遙古城,因為他對平遙古城有新的認識,認為只有先看了“又見平遙”了解平遙精神,才能更進壹步了解這座古城的精髓所在。
“又見平遙”劇場是為這場大型情境體驗劇專門設計、建造的,以黃土和瓦作為主要語匯,融傳統與現代於壹體,與兩千多年的平遙古城遙相呼應,為了表示平遙古城的尊敬,不奪其風采,在設計上整個演出基地向下深挖6米空間,是“又見平遙”總策劃樊躍與總導演王潮歌***同參與設計。 2013年8月民族樂劇《印象國樂》在中國國家大劇院隆重上演,被媒體贊譽為“真正的中國好聲音”。中國民族音樂的最高殿堂——中央民族樂團傾六年心血籌劃、三年時間磨煉,攜手世界著名導演王潮歌傾力推出“印象”系列演出宏篇巨制——《印象·國樂》。
該劇目創意誕生自2007年,中央民族樂團開始著手與國內眾多敦煌研究學者、音樂學家、樂器制造廠商籌劃***同研究復原數千年前的中國古老樂器,讓最有魅力的中國音色能夠在今天被人們聽到、看到,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為值得敬畏的中國音樂盡壹份心力。
終於,2013年,壹批批的中國古樂器被成功復原並發出了千年前的聲響。“印象”系列演出的總導演王潮歌也懷著壹顆傳達真正中國音樂的理想以及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心願投入到了創作團隊,與中央民族樂團壹道傾盡心力於2013年最終創造出首部進駐高雅藝術殿堂的非傳統劇目——《印象·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