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賓(拼音:xiāng jìng rú bīn)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2]?
相敬如賓指夫妻之間相互敬重愛護,就如同賓客間相待壹樣。[3]?含褒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春秋時期,晉國有壹個品德高尚的人,名叫冀缺,他的父親犯下罪行被殺,他也因此被貶為平民,以務農為生。冀缺並沒有因為身份的變化和個人際遇的巨大轉折而怨天尤人,他壹面勤勞地耕種以謀生,壹面以古今聖賢為師刻苦修身,德行與日俱增。[2]?
冀缺的妻子非常賢惠,她為了不耽誤丈夫勞動的時間,總是在家把飯做好後送到農田裏去。有壹次,晉國的大夫臼季出使魯國,返回時正巧經過冀缺家的田地。此時,冀缺的妻子正給丈夫送飯,只見她將飯碗高舉過頭頂,恭敬地遞給丈夫,像對待壹個尊貴的客人壹樣。[2]?
冀缺也以同樣的禮節回敬妻子,恭恭敬敬地接過飯碗。冀缺吃飯的時候,妻子恭敬地侍立在壹旁,等到丈夫吃完後,妻子便收拾好餐具向丈夫告辭回家去了。臼季看到這壹幕,感動地贊嘆道:“夫妻之間能夠如此敬重恩愛,真是有德之人!假如有這樣的人來輔佐治理晉國,國家肯定會興旺不衰的。[2]?
臼季回到晉國後將此事告訴了晉文公:“冀缺是個品德高尚的人,他能夠恭敬地對待妻子家人,也壹定能忠誠地輔佐君王,請大王賜給他壹個官職吧!”晉文公有些猶豫,畢竟冀缺的父親犯過罪。臼季勸他說:“當初,堯命令鯀去治水,但是鯀用了九年時間也沒有治理好洪水,舜就把他殺了。但是,後來舜又命令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終於完成治水大業。歷史上賢明的君主都能任用有罪之人的後代,這樣做有什麽不可以的呢?”晉文公覺得臼季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任命冀缺為下軍大夫,後來冀缺立了大功,升為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