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在七年級執教《羚羊木雕》,1、教學效果的反思: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缺乏語言賞析。2、教育教學策略的反思: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參與。沒有處理好突發問題。3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工具性。4處理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系。
關鍵詞:《羚羊木雕》 教學反思 教學行為反思 教學理念的反思
2007年12月17日星期壹上午第二節課,我在七年級執教《羚羊木雕》。它講述的是“我”把父母從非洲帶回的貴重工藝品——羚羊木雕送給了我最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知道後,硬逼“我”要回來,“我”出於無奈,只得要回了木雕,並對自己的反悔感到很傷心,親情在“我”心中如冷冷的月光。這篇文章圍繞“木雕”向廣大讀者揭示了壹個嚴肅的家庭教育問題,出現這樣不愉快的事情,父母、子女誰是誰非,這節課我就帶領學生深入研究這個問題。這節課我想從兩個方面去反思。
壹 、教學行為的反思
1、教學效果的反思
如何讓七年級的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類似的家庭問題呢?我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方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誘發學生體驗情感、體驗感悟:在上課之初,我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暢談自己對“友誼”的認識、感受,認識到“友誼”的可貴,為下面理解文章的中心打下基礎。對於禮物該不該送人,平時和父母發生了分歧時要怎樣做,雙方怎麽樣做才能避免這樣不愉快的結局發生呢?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的類似經歷、做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壹種愉悅的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激活升華,課外延伸,鼓勵學生體驗積累。
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本年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從人物入手的方式,將朗讀、情節分析和主題的感悟作為此文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將更大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壹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如何與他人、家人溝通。能讓學生學習處理與家人關系的方法,這對正處於萌動期、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也許,這就是語文的德育功能了。
因勢利導,合作探究,倡導學生體驗思維、體驗創新。學習是壹個發現的過程,也是體驗的過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如何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合作探究,多向交流,不斷豐富對知識的理解,不斷增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教這壹課時是這樣做的: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並給他們提供了幾個研究主題,供他們探究。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壹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說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於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生的合作探究,使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的理解,學生不斷地升華學習體驗,創新思維被激活了。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父母心目中特別珍視的羚羊木雕,對孩子內心世界的了解不是很充分,不夠尊重孩子友誼,在利與友誼的天平上出現了傾斜,孩子不得不服從父母的安排,心靈卻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作為子女來講,也有教訓可吸取的。從小不懂事,事先不征求父母的意見,凡事不與父母商量,擅自作主張,做法畢竟也有欠考慮和不周全之處,也是造成這壹不愉快事件的因素。
缺乏語言賞析。這是本次講課最為欠缺的壹步。討論多了,就沒有顧不上語言賞析了。其實,本文成功運用了多種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傳神地體現了人物性格,應當引導學生仔細賞析。這壹點我做得不好。
這個班本來就兩級分化,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缺乏主動參與意識,沒有什麽收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面不夠廣,反思原因在於我在教學設計中,沒有更好地設計適合他們的問題,教學中沒有及時的引導,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反思讓我認識到,要藝術地評價學習不好的學生,給這部分學生展示的機會,喚起他們的自我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另外,如果在賞析的基礎上再用幾分鐘讓學生練筆,描寫某個特定場景中的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那就能更體現語文的特色了。還有,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續寫壹個結尾,“我”回家了,父母會怎麽樣呢?寫完後,與家長進行交流、探討,並把與家長的***識記錄下來,這樣壹來,學生們的體驗再次得到升華,實現了學生的有意識學習、個性化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終生學習、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是我這個環節沒有處理好。下次我會努力改進的。
課文最後部分,要註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著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壹件多麽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課文讓我們看到了壹個少年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父母逼她反悔,使她失去了壹個最好的朋友,她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對這樣重點句子的理解沒有處理得很好,學生沒有說到點子上,而且沒有條理,很零亂。課後我認真反思,問題在於我的啟發不是很到位,以後在備課時我會註意。
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壹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在組織教學上,由於本文的討論、辯論相對多了些,學生各抒己見,像楊周壹、韓天琪、王炎等思維活躍的學生,沒有叫他,他急了就說,別的學生也跟著說,課上有些亂,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點欠缺。
2、教育教學策略的反思、
設計好激發點,把握好激發的火候,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作為教師的我,首先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從而決定何時插入對話,介入討論,該作哪些補充分析,對於要不要回禮物時,學生有這樣的回答:
生1:禮物不是因為金錢才貴重,而是因為凝結友情才貴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認識這壹點。
生2:物品失去可以再買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損害,這是買不到的,所以做父母的也不能壹味責怪孩子的不是。
生3:相反父母如能維護孩子友情,不去傷害它,比妳送孩子禮物,更能使他歡心,因此父母不怪孩子,就會更好些。
從大部分學生的發言中,我覺察出學生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總在說別人不對,喜歡給家長挑刺,學生看到了家長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處理“親情”與“友情”關系上,有些偏頗。學生只是壹味地指責家長的不對,對此,我便不動聲色地引用文中的壹句話:“這能全怪我嗎?”我便以家長的身份和學生平等對話,互相探討。隨後,學生便從文中“我”的身上以及結自身的經歷,認識到同齡身上的普遍存在的壹些缺點,如意氣用事,不懂得尊重父母等。我和學生真誠的溝通,交流意見和看法。課文最後壹句“這能全怪我嗎?”壹個“全”字,就表明:“我”意識到“我”該承擔壹部分的責任,當然,父母也該承擔壹部分責任。“我”要承擔未經父母同意就送木雕的責任,也要承擔送木雕後傷父母心的責任。
我不是力霸課堂,主宰方向,而是以尊重、真誠、探求的態度看待問題、對待學生,認真聽學生的想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可是,課後,我認真反思了壹下,根據我們四處壹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大部分學生都是獨子,都在嬌慣中長大的,他們只知道別人寬容他們,自己的心中卻沒有寬容的種子,就在這節課上沒有壹個學生提出寬容的意見,全說父母不對。課上我只是做到了引導學生尊重父母,沒有進壹步地引導、啟發學生學會寬容他人,就從寬容父母做起,寬容別人,也給自己壹片天空。
還有壹學生說:“誰都不怪,只怪那只羚羊太貴重,如果它不值錢,這件事還會發生嗎?”對於這種論調,我不知該說它是對是錯,只好說:“這位同學也說了自己的見解,很好。”還有壹個女生質疑說:“文中的母親因為孩子的褲子劃了壹個口子,就讓孩子站著,我覺得太假了,我爸爸給我買了壹只幾千元的和田玉手鐲,我不小心給摔碎了,我媽只是說我下次要小心,現在的家長關心的是學習,對於生活中的小事是不會太在意的。”我對這個學生的理解不置可否,我不知應該說什麽才好。說明我的專業素質還要提高,教學策略還不精。
第二部分在《愛如茉莉》二的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