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評二泉映月,不能不說到阿炳啦。在找這方面的資料的時候,看到這樣壹句話:阿炳若不瞎,絕創作不出這樣流傳於世的作品。從某種角度來說,此話不無道理。但是什麽叫做瞎呢?如果僅僅從視覺去講,阿炳是瞎了。但是他心如明鏡,他是用心來看世界。視覺上的不見使他看不到浮世的喧囂,使他沒有了欲求,在黑暗中,在自己的音樂的世界裏翺遊。
在他的音樂《二泉映月》中,妳聽不到喧囂,妳也聽不到欲求。妳只能聽到壹種東西流入心田,之後就是壹種感動,莫名的感動。在喧囂的人世間,從來沒有真正的去聽自己的心聲。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麽,就這樣隨波逐流。好像生活本來就是這樣,也應該是這樣的。沒有想過,什麽都沒有想過。
音樂是能夠締造靈魂,是心靈的寫真和綠洲。賣藝求生,是坦蕩的,這時的音樂是他謀生的工具,也是唯壹依賴的心和魂。是音樂強撐著活下去的信念。是音樂保持著那在漆黑世界裏仍能洞察壹切的聽覺判斷力。在阿炳的心中,有此足夠,不再需要呼喊,不再需要狂奔和叫囂,只需有壹種靜若山泉的流淌,和著壹種神來般的力量,持續擴散著,源源不息。
音樂也能夠喚醒靈魂的。人來到世上壹定都在追求什麽的?愛情?親情?還是那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功名利祿?好像樣樣都有。從來沒有靜下來仔細想壹想:自己倒底要什麽?也從來沒有想過大學生活原本可以不這樣?曠課,抽煙,睡覺,上網。
我基本上沒有聽過什麽阿炳的作品。但知道在這首曲中他選擇了沈默和寂靜。他本是屬於那個混亂的時代,沒入浪尖便被卷灑下來的人,他本應該像已知的那個時代的人壹樣的。但他卻還苦苦掙紮著,只是想透那麽壹口氣,在他的音樂中。卻不知刻化了中華音樂之魂。
相比之下,審時度勢的現代人卻很難去體味阿炳心中的那份“靜”,不是理解力不夠,也不是缺乏勇氣和信心,而是迫於另壹種無奈,生活壓力與情緒浮躁。怎麽能不浮躁呢?課堂知識的陳舊過時,面對眾多的新技術又無從下手。感覺在這個高速淘汰的社會,學什麽都沒有用。還記得80後那篇文章嗎?
為了充分的理解其中的感情,在夜裏,壹遍壹遍的去聆聽,仿佛看到:在靜默的夜,在賣藝的攤兒,在不知多少回的往返穿梭於街巷的反復彈拉中,人們仿佛聽到了從幽遠的湖那邊傳來的泣血的低吟。黑黢黢的忽泛著波光的湖面,離奇詭譎,湖面上飄蕩著的故事是無意識的、不驚擾人的傾訴,似夢非夢,亦寐亦醒。原來在這個世上,可以什麽都不要啊。只要實實在在的活著,用心去感受著。
我知道我是不能完全去理解這弦上的感情。他的弦上奏出的樂曲是清晰地印刻了他的壹生,幾乎能代表壹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他無聲無息地用顫抖的弦音,摸索著雙手,見證了壹切,印刻了壹切,包括他自己。看似深沈而凝重的人和事,卻是平靜的,並且隨著歲月的消逝,最後終會歸於平靜,直至人們省去了繁華,掠去了浮躁,隱沒了絢爛,淡化了苦難。
我想我是能明白他的感情的:傾聽是暢快的,融入進去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在這憂傷的流暢婉轉,意境深邃 樂曲中,不但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在這時而深沈,時而激揚,時而悲惻,時而傲然旋律中,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壹種豁達,對生命的淡知。
以後這東西還是自己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