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這只是理解《豐》、《雅》中周朝衰落的作品。怎樣才能看待詩經的主流?昔日王者之恩衰微,然後周衰之際風中之作,發生在情理之中。風度雖衰,但未盡。所以因為道德禮儀而終止,認為聖人沒有終止。發生在情理之中,卻因為忠孝而終結。他的詩怎麽能相提並論呢?
妳覺得我這樣翻譯怎麽樣:
在我看來,太史公的觀點只認可“變風”和“變雅”。哪裏可以看到詩經的主流?曾幾何時,先王的風度衰落了,然後“變風”的詩風才從人們的內心深處走出來;當時,前王的風度雖然有所下降,但還沒有完全消失,所以《改風》的抒情還能遵守禮法正義的規範,並認為這類詩歌比突破禮法正義規範的作品好得多。但是,如果那些詩是以作者的本性為出發點,恪守忠孝,又怎麽能相提並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