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本名柯,字或(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目錄),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主張“仁政”,最早提出“民貴於君”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正統”的人物,被元朝封為“亞聖”。
孟子的演講作品收錄在《孟子》壹書中。其中有我所欲,得道多助,得道少助,身在鄉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被編入中小學語文課本。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是“孔子(孔伋,孔子之孫)的弟子”;孟子沒有提到他的老師的名字,只是說:“如果妳不能成為壹個孔子,妳可以成為壹個私人學者。”
朱:“私仍竊。蜀,人。李以為方言是也。人叫小孩子的思想。”
根據《史記》中子思父親孔鯉(孔子之子)的生卒年和魯妙公(魯穆公)的在位時間,很難認定孟子受雇於子思。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做子思的弟子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