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譯的足夠有味道,可以試試這個方法:記住妳讀完英文詩後的感受,然後讀每壹個翻譯,找到感覺最接近的那個。妳會發現,並不是所有好的譯文都使用了中國人善用的最華麗的語言和四字格或對仗的詩體(除非英文詩本身就是這樣)。重要的是原著中的情緒是否被準確表達。
這首詩讓我想起了陳奕迅的《十年》。“十年後,我們是朋友,還能互相問候,卻因為那份柔情找不到擁抱的理由。”是遺憾,是無奈,是失落。
如果多年後妳我再次相見,我該如何問候妳?是流淚還是沈默?
同學給我發這句話的時候,是我的第壹感覺。我不知道這是拜倫的詩,但我感到非常難過。這是那種第壹次看就讓人心酸的句子。
原句中的含淚,含沈默似乎並沒有像我翻譯的那樣在含淚和沈默之間做出選擇,但我覺得含淚和沈默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問候”方式。
如果我的眼裏充滿了淚水,那麽我壹定無法放棄。如果我沈默了,那麽也許從此我就真的是路人了。
越讀這首詩,越覺得自己不知道如何面對久別重逢這種事。也許潛意識裏會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