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翻譯人名和地名,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直接漢語拼音方案,這是聯合國在上世紀80年代敲定的,不會有問題。
除了直接漢語拼音外,還可以使用韋氏拼音書寫(wade-giles羅馬化),在1958的漢語拼音方案出來之前經常使用。比如功夫,翻譯過來就是功夫。當然,現在我們很少用韋氏拼音來翻譯人名,所以幾年前,我們開了個玩笑,把蔣介石翻譯成了常。
民國時期也普遍使用郵政拼音,用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地名。比如北大就是郵政拼音法。事實上,廣東和福建的大多數地名都是這樣拼寫的,這與當地方言的發音非常接近,如福州(福州)、廣東(廣州)和廈門(廈門)。
還有壹種方式就是用粵語拼音,比如中山大學孫亞特森的英文名就用粵語拼寫。粵語拼寫也有兩種方案,區別就不說了。目前主流是香港語言學會的jyutping(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總之可以用四種方法(漢語拼音、韋氏拼音、郵政拼音、粵語拼音)將漢語單詞翻譯成英語同音字,但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不同地區,不同屬性,不同時間的詞,可能會用不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