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論語·疏爾篇》
在這段話中,孔子再次重申了自己是壹個普通人,不是壹個天生什麽都懂的人,而是像普通人壹樣通過學習而擁有淵博的知識。孔子為我們樹立了壹個勤奮學習的榜樣,並壹直激勵著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
擴展數據:
孔子提出“言不盡意”的原則,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壹面。完全遵循“言不盡意”的原則,那就只能說明古代的東西,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漢代以後,這種思想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言不盡意”的方式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人的思想。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感嘆世人不能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自責,對此極為擔憂。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糾錯做了比較。
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是有內在聯系的,因為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是能夠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或“無能”。這樣才能完善修養,豐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