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了出生3到5天到1年的嬰兒,記錄並分析了他們的哭聲和牙牙學語聲。錄音分為六個時間段,分別是新生兒、出生後3 ~ 5天、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 * * 25個嬰兒參加了這個有趣的實驗。
結果表明,隨著嬰兒的成長,哭鬧和牙牙學語的頻率會發生變化。哭鬧的頻率會從441.8 Hz上升到502.9 Hz,而牙牙學語的頻率會從389.3 Hz下降到336.9 Hz。在《旋律》中,嬰兒饑餓時的哭聲是中間最尖銳的,而嬰兒痛苦時的哭聲是開頭最尖銳的。相對來說,嬰兒所有的牙牙學語的聲音都是相似的,但都很像說話的節奏。
通過科學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哭和咿呀學語有很多區別。聲調上,哭聲越來越高,牙牙學語越來越低。寶寶9個月大時,其牙牙學語的頻率和旋律出現了女性分娩時發出聲音的特點。所以,嬰兒的哭聲可以直接理解為大人的哭聲。但是牙牙學語是有語言學意義的,說明嬰兒用同壹個發聲器官支配著兩個不同的交流系統。
換句話說,牙牙學語不僅僅是壹種無意義無意識的聲音。嬰兒不僅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試圖通過牙牙學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在未來的某壹天,媽媽們可以通過寶寶咿呀學語翻譯機直接聽到寶寶跟她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