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銅官窯瓷上詩》,反映離別和相思。詩歌是對壹個不是遊子的遊子的描寫,或者是別人送給他的,也有思念妻子,關心未來的文字。
唐代坦洲的民俗風情,都在這些瓷詩中得到了凸顯。這些瓷詩在以詩集齊全著稱的全唐詩中是找不到的。
詩與瓷結緣;
唐代長沙窯第壹次讓詩與瓷結緣,這是劃時代的想法。從此,瓷器進入了詩歌的歷史,詩歌進入了瓷器的歷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
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唐朝是詩的朝代,詩滲透在生活的每壹個空間。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使中國成為壹個詩歌的國度。在此之前,詩歌是通過吟誦、歌唱、竹簡、紙張甚至碑文、墻壁傳播的,唐朝更是厲害。甚至瓷器和日常用具也為詩歌留下了壹席之地。壹日三餐,壹瓢壹飲,詩是不會缺席的。
當詩歌與瓷器聯姻,不僅讓瓷器更具文化性,也讓詩歌的傳播成為壹種活的載體和無處不在的媒介。“處處有井,處處有柳詞”,原本形容柳永的話流傳甚廣。長沙窯和後來的磁州窯舉辦古代“詩會”,為詩歌、民間諺語、格言的傳播做出了貢獻。至少,讓它更深入人心。深入人民就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