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酥糖,原名“面糖”、“侗糖”,起源於明末。它由純白芝麻、白糖粉、付強粉、麥芽糖等制成。生產的糖果厚薄均勻,骨薄如紙,切面清晰,呈螺旋狀,色澤乳白;入口綿軟細膩無雜質,香味濃郁,甜而不膩。文人稱贊的日子:“香喚雲外客,味引洞中仙”,營養豐富,老少皆宜。以瑯琊山命名,是滁州傳統名吃。其“甜而不膩,糯而不粘,酥而不碎”,鹹宜老少皆宜,深受群眾喜愛。酥糖又叫“面糖”、“秦油酥糖”、“侗糖”。明末,滁州作坊開始以小麥粉、芝麻、糖為原料,經烘焙加工而成,俗稱“面糖”(小包糖)。清初秦、尤兩位大師用糯米、細骨包裹制成面糖,故又稱“秦尤酥糖”。後來有壹位姓董的師傅精心改良秦油酥糖,用面粉糖將糯米層層疊疊,稱為“董糖”。另壹位學者寫道:“明朝崇禎年間,江南著名藝妓董小宛,擅長烹飪,制作花露,擅長做糖糕。有壹次壹個人才病了,董小宛別出心裁,用芝麻、白糖、炒面、糖漿、香油等原料,精心制作成方形酥糖,送給茂香。”其糖“脆甜,開胃爽口”。在民間流傳後,人們把這種糖稱為“東糖”。《崇川文誌錄》也記載:“董湯為毛超人之妾董小宛所制。”民國初年,楚城有很多店鋪和作坊做糕點。張三壹、邊元昌、曹恒星等店做的脆皮糖(又名董糖)比較出名。
上一篇:聽音樂用英語怎麽說?下一篇:邪惡災難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