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
20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由於歷史原因,沅江的文化建設走了壹些彎路,但仍取得了不少成績。全盛時期,全市共有文化活動中心21個,影劇院41個,其中設備齊全的有20個,座位20265個,電影放映單位14個。鄉鎮有文化站,大部分村有文化室。農村有200多個圖書館,包括陽邏洲鎮丁頭村和南大山南大村,藏書1萬多冊。除了市區和鄉鎮的正規電影院,全市83個村級電影隊和30個鄉鎮級電影隊多年來壹直在為農民放映電影。活躍在城鄉的業余文化宣傳隊340多個,婚喪服務隊78個,文藝創作組37個,管樂隊8個。古畫劇團每年到農村巡回演出超過65,438,000場。逢年過節,文化活動如火如荼。賽龍舟、歌唱比賽和體育比賽都成了民間流行的文學形式。《拖拉機去哪兒》、《洞庭驚濤》、《翻身的日子》等壹批優秀文藝作品獲省級獎。
現實的啟示
目前,我市國有文化單位和人員主要集中在文化、廣電部門,包括文化、自然歷史和圖書三館、影劇院、文化市場稽查、電影放映發行、廣播電視網絡傳輸、電視臺,文化從業人員392人。市文聯擁有作家、舞蹈家、音樂家、美術、書法、攝影、詩歌、曲藝、戲劇等8個文藝家協會,各級會員1965人,其中國家級會員4人,省級會員67人。以上單位和人員是我市文化發展的主要陣地和主力軍。
在文化事業方面,近年來文化館每年負責組織承辦各類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十余次,為群眾文化表演團體提供指導和支持演出40余場。由文聯承辦的文學刊物《南洞庭》成為陶冶市民情操、培養新文化人的重要載體。
在文化產業方面,全市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產業類別已涉及演出、娛樂、網吧、電子遊戲、美術制作、音像制品、圖書報刊發行等九大類,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農村業余劇團、電影隊、農家書屋等自辦文化,實際上已經成為農村文化產業的原始或初級形態。
調查表明,全市文化工作在促進全市改革發展穩定、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緩和緩解社會矛盾等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還有差距。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觀念要轉變
在實際工作中,重視物質生產而忽視精神文化生產、忽視文化軟實力的觀念依然存在。有人沒有看到,元江文化賴以成長發展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已經並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發展沅江文化,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更新觀念,進壹步提高對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以戰略的眼光、理性的思考、前瞻的規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理順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實現全市文化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優化人才結構
文化生產是壹項復雜的創造性勞動,需要具備壹定專業素質的人才能夠勝任。然而,我市文化隊伍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如文化局直屬單位和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中,本科學歷的僅8人,占工作人員總數的4.5%,專科59人,占33.5%,其余占62%;同時,同行中業務人才較少,主要骨幹普遍年齡偏大。廣電局工作人員中,本科學歷12人,占全體人員的4.2%,大專學歷41人,占14.6%,其余占81.2%。
第三,加強資金投入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市對文化、廣播、電視的投入不斷增加。如2004-2008年五年間,市文化局全系統投入108677萬元,文化事業發展資金僅266.65萬元,平均53.33萬元。從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間,廣電局是財政出資的。但總的來說,資金投入的力度還有待加強。
第四,深化體制機制
體制機制是文化發展的根本保證。2003年以來,我們對市直文化單位體制改革進行了有益探索,國有文化單位活力顯著增強,國有文化企業改制壹步到位。但總體來說,文化和廣電部門仍然深受傳統體制模式的影響,可以說是積重難返。加快文化和廣播電視發展仍面臨諸多制約。因此,要堅持文化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文化廣電主管部門也要從以管文化為主向以管文化為主轉變,從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從主要面向直屬單位向面向全社會轉變,按照中央要求建立文化管理體制和充滿活力的文化產業生產經營機制。
未來的展望
作為縣級市的文化工作,只有從實際出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握機遇,遵循規律,不斷總結經驗,找準路徑,才能實現我市文化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壹,把握基本點,形成文化建設的大視野
經濟社會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支撐。這就要求我們從戰略高度更加重視文化建設,將其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努力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整體推進,共同發展,形成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
第二,突出重點,構建文化發展大格局
在發展方式上,要堅持文化事業與產業協調發展。文化產品不僅具有育人、引領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還有通過市場交換獲得經濟利益,實現再生產的商品屬性;因此,二者不可偏廢,必須堅持我市文化事業的不斷繁榮,大力發展我市新興的文化產業。
在運營模式上,堅持文化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體制和機制是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關鍵。在現有國有電影企業成功改制的基礎上,推動其他國有文化單位走適合本部門實際的改革創新之路,逐步建立適應我市文化發展的文化廣電管理體制和科學運行機制,打破城鄉分割、政企分開的文化市場格局和不合理的行政壁壘,優化整合分散的文化資源。
在藝術形式上,要適應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新特點和審美趣味的新變化,不斷推進文化內容形式的創新,促進不同藝術門類和文化活動的融合。積極運用聲、光、電等科技手段,提高傳統文化的表現力,為其插上翅膀,實現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加快模擬電視向數字傳輸轉換等新興技術的普及,打造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沅江文化品牌。
第三,展示亮點,營造文化活動大氛圍
壹是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充分調動現有文藝界領軍人物、骨幹和青年才俊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他們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佳作,給奮鬥中的沅江人民以精神鼓勵和慰藉;力爭在文化元軍隊伍中湧現出更多省內外、海內外知名人才,使城市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文化單位的生命力是與生成相競爭的。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進壹步優化人員結構,不斷提高文化單位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文化的主陣地和主力軍作用,滿足全市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讓更多的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第三,文化陣地的活力不斷湧現。鼓勵群眾建設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陣地,支持群眾成立各種演出團體和其他形式的文化團體,讓群眾在“文化享受”、“文化提升”、“文化創造”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