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散文始於先秦散文,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殷商和西周。先秦時期的散文可分為歷史散文和哲理散文兩大類。歷史散文主要以《尚書》、《國語》、《左傳》、《戰國策》等為主。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主要收錄了西周初年的詔書、命令和王公大臣的談話。《國語》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的史實,以晉最為詳盡。《左傳》以具體的史實豐富和補充了過於簡單化的《春秋》,用詞簡練,句式靈活,能通過細節完整地描述事件,刻畫人物。《戰國策》主要描述戰國時期謀士的言行,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魏、趙、漢、燕、宋、魏、中山十二策。
哲學散文集中了各家哲學家的著作,老子語言簡練,哲理深刻;《論語》言簡意賅,理論富有哲理和抒情意味。很多句子成了後世的格言和成語。墨子文筆樸實,論證有力,既有演繹又有歸納,是論辯論文的先例。《孟子》是從引經據典到長文的橋梁;莊子已經開始擺脫實錄式,以寓言說理,融思辨與形象為壹體;《荀子》是壹篇成熟的議論文,而韓非子的《荀子》邏輯嚴謹,說理透徹,都是家喻戶曉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