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梳理地理必修二重點知識點總結
(壹)第壹章人口
壹.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水平影響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人口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和自然災害也會影響人口增長。
2.人口增長方式(人口再生產方式):①原始型:高而低(少數原始落後地區)。②傳統型:高、低(發展中國家水平低)。③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或地區)。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擁有最大的凈人口增長。
4.人口問題:①人口快速增長:人口壓力大——人口控制(中國實行計劃生育)。②人口增長太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納移民(中國依靠發展生產力)。
第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政治(政治迫害、戰爭、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與婚姻、親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好處: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②加強文化交流。(3)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4)為移民地區提供廉價勞動力。
(2)缺點:①造成遷出地人才流失。②增加了遷入地環境壓力,加大了社會管理難度。
三。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population environmental capacity):壹定時期內,某壹地區所能維持的最大人口數量。
合理人口容量:壹個地區能夠持續供養的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合理人口容量小於環境容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①資源狀況。②生產力水平。③開放度和消費水平。
(二)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第壹,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區劃——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是集群式的。
(1)商圈:位於市中心,交通要道兩側——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人流量大;支付租金能力強。
(2)工業區:壹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部分河流、鐵路、公路經過。
(3)居住區:是城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壹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商業區。城市建設中要註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區域功能區劃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區域結構和服務範圍
(1)城市規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模式。
(3)小城市:區域結構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層次低,服務範圍小。
大城市:區域結構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多種多樣,層次高,範圍廣。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高(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因為氣候較涼)。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城市密度高(溫帶和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了城市的位置(兩條河流的交匯點、交叉點和入海口)。
(2)社會經濟方面
1.資源:克拉瑪依(石油)、伯明翰(煤炭)、攀枝花(鐵)、約翰內斯堡(黃金)。
2.交通條件:城市軸線可沿海岸、沿江、鐵路沿線、高速公路沿線形成。北方的大多數城市都位於大街的交匯處。
交通線路的變化會對城市發展產生影響。(比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盛,運河淤塞後衰落)。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禦、宗教、科技和旅遊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成長。
第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誌: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最重要的指標之壹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二戰後城市化的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快於小城市;②大城市數量在增加;③人口1萬的特大城市發展迅速。——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的特點: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逆城市化。
(2)逆城市化原因:①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了。②城市地租高。③農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④農村和小城鎮環境質量好,地租低。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1)的特點:①起步晚,但發展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規模城市化趨勢明顯。
(2)中國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
(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擴張迅速,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中在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壹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郊區熱力環流,空氣汙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而言,入滲量減少,地下水漏鬥區範圍和深度增加。
對於河水來說,坡水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容易形成洪峰。
水質——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汙染城市水源。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壹;生物棲息地的破壞減少了生物多樣性。
2.城市化的問題:①環境汙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短缺,④就業困難,⑤社會失序。
3.解決方案: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建設“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功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拓寬主幹道,建設環路,建設高架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管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知識點背誦法
1,圖片記憶法
地理圖片可以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所以在學習的時候,適當的使用與學習內容相對應的圖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適合高中使用的《中國地圖集》配有44幅大小圖。有興安林場、大連新港;黃土高原,華北的棉田;上海外灘,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西沙風光;葛洲壩、日月潭等。課本上有更多的圖片。學習相應章節時,首先要看圖。如果學習“熱帶雨林自然帶”,先看“熱帶雨林”的景觀圖片,同學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植物特別密集,喬木、灌木、草本混雜,樹種很多。地上有大象和犀牛,水裏有鱷魚和河馬。樹上有猿猴和猩猩在爬,各種各樣的鳥在空中飛翔。學生將感受到熱帶雨林中動植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學習教材內容的時候,很容易理解,這些特點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進壹步分析?所以它與熱帶雨林的氣候有關。因此,利用地理圖片是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2、類比記憶法
從因果關系來看,基本要素相同,結論必然相同。地中海周圍的氣候特點是冬天多雨,夏天幹燥。因為位於北緯30 ~ 40°大陸西海岸;冬季受西風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現了冬雨夏旱的地中海氣候。南半球的北美、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亞。
3、地圖記憶法
看地圖,看地圖,畫示意圖等。是學習地理最基本的方法,易學、快速、簡單、實用。原則上,整個學習過程,從學習到復習,都不能離開地圖。因為地圖是地理學中壹種重要的直觀語言,它可以形象、準確地表示地面上的各種地理事物,當然也可以反映各種地理事物。通過地圖可以確定地理方位和區域範圍,顯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遠近、形狀和分布,便於明確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容易理解地理規律。通過閱讀和分析圖片,可以發展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逐步樹立敢於探索自然、地球和宇宙的精神。
學習各種氣候類型,按圖學習,容易記憶和理解。比如海陸熱力差異導致的東亞季風,就是全球最明顯、最強大的季風區。這是由冬夏季氣壓場的性質決定的。冬半年,亞洲大陸溫度低,形成蒙古和西伯利亞高壓區;太平洋東側相對溫度高於同緯度大陸,形成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區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壓區。總的趨勢是,陸地高壓和近海低壓自然有溫壓梯度的變化,從而形成從陸地高壓區吹向近海低壓區的偏北風,稱為冬季風。夏天,溫度場和氣壓場是相反的,所以風向也是相反的。
其實上面的季風題和壹些地理題都不是清晰的地圖,但本質上妳要準確的回答問題,還需要腦海中浮現出壹幅明亮的亞洲或者世界地圖,才能全面準確的回答。
高中地理學習的有效方法:文理結合,學法並用。
壹.自然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特別是地球運動和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具有鮮明的科學特征,更需要邏輯思維。
在學習這些知識點時,要采用重科學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實際運用為目的,註重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理解和運用,結合實際分析解決問題。
平時要多做習題,重視解題,特別是多畫圖,加深理解,鞏固知識。
二、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主要屬於文科。他們側重於思路和方法的應用,適合強調文科的學習方法。他們不僅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還要對現實進行評估和反思。
學習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時,要多讀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妳要會看書,能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多思考,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見解。
易學易記,圖文結合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學生必須重視地圖,正確理解和使用地圖。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各種類型的插圖,它們與文字壹起使教材的內容更加直觀、生動、形象。
學習時,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註重地圖的學習和應用。只有圖文結合,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讓地理變得易懂、易學、易記、易用。
比如“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壹內容,壹定要結合“全球白晝長度與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平分線到白晝”這壹形象來學習,這樣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題時才能靈活運用。沒有地圖很難理解和回答這樣的問題。
又如“世界城市化進程”的內容,結合“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增長圖”和“上海城市建設用地擴展圖”的學習,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記住城市化的三個主要標誌。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利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準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
因此,學生在學習時,要把閱讀和看圖結合起來,在圖上把地理知識壹條壹條地找出來、落實下來,記憶下來;
平時要多看圖(也可以填圖),“寸步不離手”(每次可以看幾分鐘),印在腦子裏,在上面重現知識。
這樣,我們在解決地理問題時,就能拿出壹張生動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川河流分布、洋流方向、國家位置、鐵路幹線、工業中心...這樣才能準確有效的提取出必要的信息,從容作答。
掌握,知識連接
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的重點是掌握“規則是什麽?”“為什麽?”“怎麽辦”的問題。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哪裏?”“什麽樣的東西”“有什麽特點”等問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很多需要記憶的內容,所以其學習方法的重點就是解決如何科學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
高中地理側重於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索這些規律的成因,為人類形成相應的對策服務。
換句話說,就是要著眼於多重因素的綜合分析,總結那些復雜的地理事實,從中推導出壹些規律,從本質上把握其成因,最終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
可見,高中地理學習的核心是理解和應用,而不是記憶。
另壹方面,高中地理是以初中區域地理為基礎的。但由於種種原因,壹些學生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遺忘,影響了高中地理的學習。所以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壹些初中地理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第壹,可以花點時間瀏覽壹下初中地理課本,主要包括地球地圖的知識,各大洲和海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的地理區劃等,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腦海中的印象。
二、在高中地理學習中,涉及初中知識時,要及時查閱區域地圖或復習初中的相關內容,註意高中和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將系統的地理知識放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做到知識融會貫通。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以人地關系為特征。
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具有知識和能力的跨學科特征。
自然地理主要與數學、物理、生物相關,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相關。對我們面臨的高考和綜考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