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答(12X5=60分)
1,如何理解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
2.試論闡釋學與詮釋學的異同。
3.從“媒介研究”的角度,談林翻譯小說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作用和貢獻。
4.以《文學與心理學》為例,談談妳對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理解。
三、論述題(20分)
論20世紀中外文學關系的基本發展趨勢和主要特征。
2004年南京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初試試題。
學科比較文學基礎
壹個名詞解釋(5X8=40分)
1“模型”論2巴洛克3奇亞4“整體文學”5“美國學派”
問答題(60分)
1,試解釋壹下“比較視界”所包含的基本學術要素及其定義。
2.試描述“影響研究”和“接受研究”的異同。
3.五四前後中國比較文學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麽?
4、試描述“闡發研究”的基本理論要素及其形成過程。
三個論述題(50分)
1,嘗試比較文學圖像學的叠代方法選擇合適的作品和形象,依次分析討論。
2.如何理解比較文學是壹種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2005年南京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初試試題。
學科比較文學基礎
壹、名詞解釋:
1“線性原點”2“回歸影響”3凱瑞,格林兄弟
二、簡答題:
1,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的異同。
2、談談比較文學的文學性。
3.20世紀下半葉以來,比較文學面臨了哪些挑戰和機遇?
三、作文題:
1,談談比較文學的前景?
2、從跨學科研究的角度,談談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
南京某知名大學保研考試(2007-05-22 09:38:41)
1,結合壹本妳喜歡的歐美文學名著,談談它的藝術特色。
2、談談古希臘悲劇的成就。
3.談談19世紀歐美文學的流派、分期和特點。
4.談朱主編南開版《文學史》的得失。
5.談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在心理描寫上的差異。
6、談談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
南京大學研究生考試試題
2001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
學科:歐美文學史
壹、解釋(20)
1,潘多拉的盒子
2、騎士文學
3、古典主義
4、小說的心理分析
二、簡單說說妳自己對以下作品最深的體會(20)
1,十日談。
2、《呼嘯山莊》
3,《卡拉馬佐夫兄弟》
4,《萬尼亞叔叔》
三個(460個中的3個)
1,普希金被尊稱為“俄羅斯文學之父”。請談談他在“奠基”和“創造”意義上對俄羅斯文學的貢獻。(20)
2.莫泊桑和契訶夫都是短篇小說大師。試分析他們創作的不同特點,簡述他們對西方短篇小說藝術發展的貢獻
3、在西方文學史上,“烏托邦”文學已經形成壹種傳統,請舉例說明。
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考試科目:文學理論(2007-03-24 10:48:27)
術語解釋(20分)
1,典型人物2,自然主義3,隱含讀者4,沒有表情的詩。
二、銜接問題(20分)
1,模仿席勒
2、馬克思的命運。
3.白樂聚義教育
4、童心說陸機
5、《二十四詩品》蘇珊·蘭格
6、《九書同元》賀拉斯
7、《滄浪詩話》李誌
8.《論簡單詩與感傷詩》嚴羽
9、《1844經濟哲學手稿》司空圖
10,《情感與形式》亞裏士多德
三、簡答題
1,文學語言層的審美功能
2.通俗文學的審美特征。
四、分析題
1、劉勰:感物論(基於詩人的感物...和心壹起流浪。)
2.黑格爾:“內容不是他的,即形式轉化為內容;形式不是他的,就是內容轉化為形式。”
五、論述題(50分)
1.文學審美情趣與作為表現對象的醜是否存在矛盾?為什麽?
2.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中外文學史試卷代碼:449
填空
1,中國古籍中最具神話價值的是()。
2.《楚辭》最早的編者(),第壹個作註的是()時期的(),書名是()。
3、被稱為頭號歌曲的是()
4、金素痕是壹部()
2004年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試卷P 1
名稱解釋:ib{ukm
古今之爭LnO_?Au"R
47社Xq|4。
瘋狂沖刺!XgE38+X1
易蔔生的社會劇(!tr @\ze
簡短回答:9 | >;#_3DBR
古希臘文學與羅馬文學之比較
辛格的敘事理論Px/_Hb.eVV
討論:BKG8"$9]Hs
結合舍伍德。安德森論他的創作特色
托爾斯泰對人類心靈探索的意義
2006年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入學考試試題(2007-03-24 10:47:01)
2006年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入學試題[推薦]
中外文學
(1)簡述達達主義的主要內容。10分。
(2)聽寫李商隱《雨夜筆記》給北方朋友,討論其中的時空意識,20分。
(3)從“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文學視角,談談“中國文學”與中國古代“中國文學”的區別。
(4)談《鏡花緣》的異國想象及其意義25分
(5)用實例分析哥特小說的藝術特征,30分。
(6)從具體作品中,分析林語堂的中國文化觀為50分。
中外文學理論
(1)論《春秋筆法》的修辭內涵10分。
(2)古希臘的“模仿論”和浪漫主義的“表現論”相差20分。
(3)標點下壹段,評價25分。
詩的美在於它的含蓄和無限,它的寄托在於能說與不能說之間,它的指涉在於能解能解的相遇。
這裏的意思是,從形象上看,沒有線索,沒有討論,思維差之所以吸引人恍惚,也是最重要的(“原詩”)。
(4)試簡述西方關於悲劇的論述(30分)
(5)請簡述《源氏物語》(15)中“美意識”的特點。
(6)談談妳對文學性的理解50分。
東北師範大學2004-2006年《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試題(2007-03-24 10:46:16)
外國文學史2004年卷
壹、解釋概念(每題5分,***55分)
1威塞克斯小說:托馬斯?哈代(1840—1928)19年底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他的家鄉多塞特郡是他壹生的居住地,這也為他的大部分小說提供了外在的藍圖。
哈代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壹系列被稱為“威塞克斯小說”的小說。威塞克斯是多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區的古老名稱。他的小說展現了英國鄉村的寧靜景象。
《威塞克斯的小說》是哈代系列小說的總稱,包括14部小說。威塞克斯是哈代家鄉的壹個古老地名。哈代將許多以威塞克斯為背景的小說結合在壹起。所有作品分為“言情奇幻”“愛情陰謀小說”“性格環境小說”三大類。主要內容是描述19世紀下半葉英國男權鄉村社會的衰落,展現下層階級的悲慘命運。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絲》。復調小說:復調小說是前蘇聯學者巴赫金創造的概念。“復調”也叫“多聲部”,原本是壹個音樂術語。巴赫金用這壹術語概括了托斯托夫斯基小說的詩意特征,它不同於“基本屬於獨白(單壹旋律)的既定歐洲小說模式”。巴赫金認為,“獨白”小說的壹個突出特點是,許多人格和命運形成壹個統壹的客觀世界,在作者統壹意誌的支配下,在不同的層面展開。在這類小說中,所有的事件都被表現為客體,主角也是客觀人物,是作者意識的客體。這些主角雖然也在說話,也有自己的聲音,但他們的聲音都是經過作者意誌“過濾”後播出的,只具有有限的普適性來描述人物、展開情節,而無法塑造多種不同的聲音,所以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人聲合唱。主角的意誌實際上與作者的意識統壹了,失去了自己獨立存在的可能性。
論托爾斯泰的“獨白小說”。陀筆下的人是壹個破碎的整體。作品中有許多獨立的聲音和意識,每壹種聲音和意識都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和價值。這些多音不應該在作者的統壹意識下壹層壹層展開,而是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每壹個聲音都是主體,討論不局限於刻畫人物或展開劇情的功能。它也被視為另壹個人的意識,即他人的意識,但它並沒有被對象化,局限於自身,並沒有成為作者意識的簡單對象。陀的世界基本上是個人的世界。這部小說是對話式的。3迷惘的壹代:迷惘的壹代。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壹個文學流派。它不是壹個有相同綱領的有組織的團體。這壹術語來自生活在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坦因她曾指著海明威等人說:“妳們都是迷惘的壹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於是“粉絲的壹代”就成了壹個文學流派的名字。“迷惘的壹代”作家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痛恨帝國主義戰爭,卻找不到出路。壹戰爆發時,大部分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被美國政府“拯救世界民主”的口號蠱惑,帶著民主理想奔赴歐洲戰場。他們目睹了人類史無前例的大屠殺,發現戰爭遠非他們想象中的英雄事業。所謂的“民主”、“光榮”、“犧牲”,都是騙人的東西。他們經歷了戰爭中的種種磨難,了解了普通士兵中的反戰情緒。這在他們心中留下了無法治愈的創傷。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思想和感情。比如約翰?Dos?帕佐斯的三個士兵,愛?卡明斯的大房間,威廉?福克納的《士兵的報酬》和薩托·裏斯。歐內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壹代”的代表作家。他在歐洲打仗,受了重傷。海明威當時對戰爭的態度和其他反戰作家壹樣,僅限於厭惡、逃避和詛咒。他對戰後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因此在作品中感到困惑和悲觀。“迷惘的壹代”不僅指參加歐戰的作家,也指沒有參加戰爭但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猶豫的作家,如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喬?是嗎?艾略特和托托?馬斯?狼等。“粉絲壹代”主要興盛於1920年代;30年代以後,他們的創作傾向,包括海明威在內,都發生了變化。4梅塘派:19世紀後期法國以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文學團體,以短篇小說集《梅塘之夜》命名。1879年夏天,自然主義作家萊克齊、西拉、艾尼克、尤伊斯曼和莫泊森壹天晚上在左拉的梅塘別墅會面,約定以普法戰爭為背景寫壹部小說,以《梅塘的夜晚》為名出版。次年4月,《梅塘夜話》問世。莫泊森,當時六個人中最默默無聞的壹個,因為他的《自殺之球》而受到壹致稱贊。此後左拉等六人被稱為“美唐集團”。為藝術而藝術拉普霍姆比喻
亞瑟王傳說系統的第四堵墻:戲劇術語。在裝裱好的舞臺上,壹般寫實的室內布景只有三面墻,而沿站臺口不存在的那面墻則被視為“第四面墻”。
在框架舞臺上,人們想象舞臺入口處有壹堵不存在的“墻”。它是由舞臺的三維空間實體聯想產生的,與箱集的“三面墻”有關。它的作用是試圖把演員和觀眾分開,讓演員忘記觀眾的存在,只承認自己想象中“第四堵墻”的存在。
“第四堵墻”的概念是為了滿足戲劇展現普通人生活,真實展現生活環境的要求而產生的。文藝復興時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臺上展示室內環境,房間缺少第四面墻,那就不真實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狄德羅也涉及到第四堵墻的概念。他在《論戲劇藝術》中提到:想象舞臺邊緣有壹堵墻把妳和池座的觀眾隔開。19世紀下半葉,隨著“三面墻”的設置形式越來越定型,平臺入口處的這面不存在的“墻”成了箱式景室第四面墻的截面,因此被稱為“第四面墻”。“第四堵墻”壹詞是由法國劇作家讓?柔蓮。1887,他提出演員要像在自己家裏壹樣演戲,不管觀眾的反應,讓他叫好還是反感。舞臺前面應該是第四面墻,對觀眾透明,對演員不透明。
左拉認為藝術是生活的真實復制,這與第四堵墻概念的產生有直接關系。但它的發展和傳播與19世紀下半葉批判現實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表演實踐密不可分。19世紀在民主主義美學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戲劇理論,認為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要求戲劇在舞臺上真實地反映生活,逐漸形成了在舞臺上創造現實生活幻覺的戲劇觀念。第四面墻是這種戲劇理念在表演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易蔔生、契訶夫、高爾基和蕭伯納的戲劇創作對舞臺上第四面墻概念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表演與導演論》中使用的“第四面墻”就體現了這種觀劇觀。在表演實踐中,為了幫助演員營造出這種強烈的現實生活的錯覺,有時會沿著平臺的幕線布置壹些能引起第四面墻錯覺的道具,如桌椅、花瓶架等。,而這些道具是用來安排壹些演員背對觀眾的舞臺調度的。黎明三制服之歌
二、簡答題(每題10分,***50分)
1,戀母情結;2.教育小說的基本特征;3.巴爾紮克《人間喜劇序言》的創新思想:4.古希臘悲劇中的命運觀:5.“新小說派”的創作特征。
三。簡述以下問題(每題15分,***45分)
1,論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延宕;
2.論法國作家司湯達小說《紅與黑》的社會歷史觀:
3.論海明威的冰山原則。
外國文學史2005年卷
壹、解釋概念(每題5分,***55分)
鍍金時代的傳奇小說——斯特朗的史詩戲劇《為藝術而崇拜》:平面英雄;大學才子;死海古卷;歌舞伎;阿赫梅學校。
二、簡答題(每題10分,***50分)
1,酒神精神和阿波羅精神的關系;2.亞裏士多德的悲劇觀;3.傳奇與現代小說的差異;4.民間史詩的基本特征;5.分析印度古代詩人卡利達圖的戲劇《沙貢達羅》的藝術理想。
三。簡述以下問題(每題15分,***45分)
1,論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美學基礎;
2.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詩歌的主題:
3.論荒誕情節在卡夫卡小說中的作用。
外國文學史2006年卷
壹、解釋概念(每題5分,***55分)
萬物有靈論: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首先出現萬物有靈觀念的理論。它最初是由英國學者泰勒提出的,後來由德國學者馮特在心理學意義上加以補充。這壹理論指出,原始人通過對夢、幻覺、睡眠、疾病、陰影、影像、回聲、呼吸等的理解,產生了非物質的獨立靈魂的觀念。,並認為靈魂是否停留在物體中,決定了這些物體的存在。泰勒因此以拉丁文anima(意為靈魂、生命或氣息)命名,認為原始人相信阿尼瑪可以存在於萬物之中,所以稱萬物為萬物有靈論。但其理論建立在宗教進化論的基礎上,即得出宗教經歷了靈魂觀、鬼神觀、上帝觀的演變發展。此後,英國學者馬利特對萬物有靈論進行了修正,認為在萬物有靈論形成之前,原始人就有了相信整個物質世界都有生命的思想,因此他的理論也被稱為萬物有靈論。因為萬物有靈論和前萬物有靈論缺乏歷史確認,它們不再被宗教所采納。《奧丁·羅賓漢·耶和華上帝·舊約》中的歌謠——論詩人阿達的悲劇表現
蘇聯解凍文學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反英雄角色
二、簡答題(每題10分,***50分)
1.《雅歌》中的愛情描寫有什麽特點?2.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的主題是什麽?3.莫裏哀的《偽君子》的開篇是什麽?;4.易蔔生在《玩偶之家》中表達了怎樣的女性觀?5.拜倫和雪萊的詩歌風格有什麽不同?
三。簡述以下問題(每題15分,***45分)
1.論狄更斯小說中人物的藝術特征:
2.論西奧多·德萊塞的現實主義創作成就:
3.如何理解巴爾紮克的文學創作思想?
Xi·石勒
馬克思在《去斐濟?拉薩爾(倫敦,4月1859,19)說:“這樣,妳就得更莎士比亞化,而我認為妳最大的缺點是,Xi·石勒成功地把個人變成了時代精神的簡單傳聲筒。“從馬克思的原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謂‘Xi·石勒’主要是指他的作品缺乏現實生活的真實性,他只追求抽象的時代精神,以至於人物成為這種精神的單純傳聲筒。既有對席勒戲劇缺點的揭露,也有對拉索爾對這種缺點的惡性發展的批判。馬克思堅持的是現實主義的藝術表現規律,反對概念化的唯心主義傾向。
席勒是18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劇作家和著名美學家。他的戲劇影響很大。恩格斯說他的戲劇《強盜》,“歌頌壹個向社會公開宣戰的俠義青年”,“陰謀與愛情”是“德國第壹部帶有政治傾向的戲劇”,都給予積極評價。但是,席勒的戲劇也有明顯的缺點,主要是他的戲劇對生活沒有邏輯,允許人物宣揚作者的政治理想,缺乏真正的個性等等。這種表現在上面兩個劇本裏很明顯,在唐?卡洛斯更加突出。這壹創造性成果是席勒美學思想的必然產物。在《簡單的詩和感傷的詩》中,他認為:“在壹個文明的國家裏,和諧的競爭由於人性的緣故只是壹種觀念,而詩人的任務必然是把現實提高到理想,或者把理想表達出來。”席勒強調表達理想觀念,以主觀方式寫作,增強了作品的抒情色彩和情感效果,但有時也影響了社會歷史的真實性。
當然,“Xi·石勒”並不是指席勒作品的全部特征,而只是指創作中的壹種偏向。在接觸席勒的作品時,如果不是特別喜歡這種偏向,席勒還是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的。而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季金根》作者拉薩爾卻對席勒情有獨鐘,將自己劇作中“時代精神的單純傳聲筒”的缺點標榜為成功的藝術經驗,並成為自己劇本寫作的指導原則,以至於最終寫出了《季金根》,更像席勒而非席勒。因此,馬克思指出的“Xi·石勒”與其說是揭示席勒戲劇的缺點。拉薩爾在寫吉金根的時候,把吉金根當成了“宇宙精神”的“化身”,把這個抽象的概念描述出來,於是把必然滅亡的沒落的反動騎士階級寫成了“時代精神”的代表,企圖把16世紀騎士起義的失敗和1848-1849的革命相提並論。在拉薩爾的“Xi·石勒”傾向中,他的“悲劇觀念”是例證的思想基礎。拉薩爾認為:“革命的力量在於對革命的狂熱和對概念自身力量和無限性的直接信任。”按照他的解釋,“狂熱”就是“無視有限的實施手段和現實中復雜的困難”,所以關鍵問題是“狂熱”必須深入復雜的現實,借助有限的手段轉化為行動。拉薩爾還認為,“狂熱”在轉化為行動時,很容易與“有限的手段”混為壹談,並致力於這種手段。這時,“狂熱”就會“破滅”。拉薩爾將“狡猾”視為“手段有限”中極其重要的因素。他總結道:“大多數失敗的革命——任何真正的歷史專家都應該認同這壹點——都是因為這種狡猾而崩潰的,或者至少是所有試圖單純依靠這種狡猾的革命都失敗了。”實際上,拉薩爾的悲劇觀是他放棄對歷史運動的科學分析而憑空捏造的悲劇模式,其性質屬於唯心主義的指導思想。然而,拉薩爾的謬誤不僅在於他關於寫作的錯誤指導思想,還在於他在面對歷史現實的革命運動時,執著於這壹概念,使歷史和現實適應於他的悲劇概念,以犧牲現實為代價,用扭曲的形象來說明他的概念——實際上是為了詮釋他的“第壹個”悲劇主題。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肯定了拉薩爾戲劇的矛盾和沖突,卻否定了主題。因為,16世紀由騎士紀領導的下層貴族起義和當時的農民大戰爭,這兩次“民族運動”,前者反對教會和封臣,後者全面反對封建制度,與封建階級形成了廣泛的社會矛盾,而這兩次鬥爭的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說:“兩次起義都失敗了,主要是由於最有利益的群體,即城市市民的優柔寡斷”。雖然馬克思肯定了劇本的“悲劇性沖突”,但他認為為作者“選擇的主題”並不適合表達這種沖突。也就是說,雖然拉薩爾描寫的是十六世紀錯綜復雜的封建社會矛盾鬥爭的情節設定,無可非議,但問題是劇本並沒有從這種現實的社會矛盾中提煉出情境的主題意義,而是以他的超歷史、超現實邏輯的悲劇觀念為主導思想。拉萊金根認為插圖表明“革命狂熱”致力於“狡猾的智慧”,“狂熱被粉碎”,“觀念的無限目的和妥協的有限狡猾的智慧之間的辯證矛盾”是所有革命的中心點,這使人們承認劇本的這種理想主義目的。在馬克思看來,這不僅是劇本所接觸的16世紀社會矛盾和沖突的事實中所包含的主題,也是1848到1849年德國革命失敗的歷史中可以挖掘的主題。這完全是拉薩爾的“幻想”。馬克思對拉薩爾違背歷史邏輯確定的“主題”進行了批判,指出拉薩爾利用劇中人物來觸發主題,認為如果紫荊根舉行的不是騎士紛爭形式的叛亂,而是舉起反對皇權的旗幟,公開對諸侯發動戰爭,他就壹定會勝利,這是不符合歷史規律的幻想。其實席勒的理想傾向是壹種更概念化的表達。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專業2003年試題(2007-03-24 10:44:23)
中外文學:
填空:《詩經》叫什麽名字?
《甄嬛傳》由哪些部分組成?
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及其在亞洲的作品。
答:根據王維的壹首詩(山中木碎紅萼芙蓉花。論中國詩歌語言的審美特征。
《原野》的象征意義。
討論:魯迅對傳統文學的評價。
“浮士德精神”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如何理解福樓拜說:“我是包法利夫人”。
中外文學理論:
填空:給壹些作家,說出他們的代表作品。本雅明,巴赫金,福柯,王驥德,,,
名詞解釋:三個統壹
簡答:簡述亞裏士多德的壹段話(即歷史和詩學描述已經發生和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段落)。
給出壹段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文言文,並加以解釋。(是漢儒對“思無邪”的理解。)
討論:外國文論對中國現當代文論的影響。
2004年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專業試題(2007-03-24 10:43:32)
中外文學:
1,通過對中國古代伏羲女媧傳說、日本創世神話和朝鮮“丹根”神話的分析,解析東亞文明的神話(形成?)特點。(可以從神話人類學等方面選擇壹個切入點。)
2.描述格列佛遊記的主題。
3.通過莎士比亞戲劇分析福斯塔夫的性格。
4.分析《圍城》中的人物。
5.分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探討中國傳統詩歌中的時間意識。
中外文學理論
1,詩歌序言中的壹段話(“詩有三義……”)、標點、翻譯、簡述。
2.給《毛詩集》、《古今和聲歌名集》作序,通過以上介紹,討論中日古典詩歌“美意識”的異同。
3.分析亞裏士多德《詩學》中“詩”的含義(範疇?)
4.論王國維境界有無我的關聯。
5.結合中外文論史實,談對“理解的確定性”範疇的理解
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