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天下太平,漢高祖下令賈人不得衣冠帛出行,重稅為難。孝順,年事已高...老百姓的孩子不允許當官。
-歷史記錄
工商雜色之流假裝高人壹等(同齡人)...只能大方給錢,但不得逾越官階,與賢良之士並肩而立,同坐而食。
——舊唐書
在古代,官民是壹家,農商也是壹家之事...商業以農業為基礎,農業以商業為依托,尋求互補,而不是尋求以病相待,這樣對法律和國家都有好處。——(宋):《龍川集》
學者子恒是學者,商人子恒是商人。顏氏之前是士商混雜,(顏)舜公也是身兼兩職的人。不過,為了順公,我應該專心經商,而不應該為了後代而做學問。蓋此世,士子之賤也甚矣!
——(清)桂弓玄:《桂莊集》
論中國古代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12分)
(解析)本題以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為背景。它通過社會地位從抑商到“商為本”的變化來考察學生對社會的影響。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商人的社會地位和“重農抑商”政策,就要堅持發展生產力。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要註意觀點正確,用詞流暢,邏輯嚴密。(評論題目,先描述再評論)
評分標準:此題為開放性問題,逐項評分。分項評分項:觀點、論點、陳述。
第壹類:11-12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充分利用所給材料;對古代商人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並對其進行了整體評價;文字流暢,邏輯嚴謹。
二年級:7-10分。要求:觀點正確,基本能用材料說明問題;古代商人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比較完整;文字通順,邏輯性強。
初三:4-6分。要求:觀點基本正確,材料和觀點還能結合;解釋古代商人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表達更清晰。
四年級:0-3分。要求:根據本題要求酌情給分。
範文:(答案僅供參考)
第壹部分:分別論述身份的變化。
在漢代,商人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受到嚴格限制。
到了唐代,商人的經濟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到了宋代,農業和商業並重,地位有所提高。
到了清代,商人的社會地位甚至超過了士人,社會重視商人。
第二部分:分別論述了身份變化的原因。
漢初經濟破敗,為恢復發展農業。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
唐代商品經濟發展繁榮,政府實行開明政策(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宋代商品經濟進壹步繁榮。
隨著清代商品經濟的進壹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拜金主義和追逐利潤的社會風氣。
(註:以上兩部分可以按朝代順序壹個壹個寫,更清晰,不容易失分。)
第三部分:總體評價。
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是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重農抑商的政策是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雖然在封建社會初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因此,農工商並重,社會各階層和諧相處,對社會發展最為有利。
清代商人優於文人,不是壹種正常的社會現象。
2.(2011國家新課程卷41) (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引人入勝的課程之壹。這壹過程始於古希臘羅馬民主和哲學的出現,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制和騎士制,終於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後西歐和北美對世界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只有在被歐洲探索或殖民時才會被提及,他們的歷史是從接觸和征服歐洲開始的。
然而,近十年來,壹些歷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理解。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後,亞洲和中東地區的國家是世界經濟、科技、航海、貿易和探險的領導者,當時歐洲剛剛走出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並超過那些領先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的崛起發生在相對較近的時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是歐洲發生的事情。
——摘自傑克·戈德西·童《為什麽是歐洲?——世界歷史視野下的西方崛起(1500 ~ 1850)”
評論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12分)
(要求:評論材料中的壹兩個觀點;觀點清晰,歷史與理論相結合。)
評分標準:(觀點在材料裏,或者妳對材料觀點的判斷,史實都在課本裏)
壹流(12 ~ 10) ①緊扣評論對象,觀點鮮明;2.合理引用史實,多角度評論;(3)論據充分,邏輯嚴密,陳述清楚。
二等(9 ~ 5分)①能與評論對象結合,觀點清晰;(2)引用史實,評論角度單壹;(3)論據完整,陳述清楚。
三等(4 ~ 0分)①偏離評論對象,觀點不明確;②沒有引用史實;③論據沒有說服力。,表達不清楚。
範文怡:(答案僅供參考)
觀點:我認為西方的崛起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非洲,拉美,亞洲都被西方文明征服了。
歷史事實:
西方崛起的開始是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的興起。思想: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成為思想核心,民主科學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政治: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經濟: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通過殖民擴張(外交)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
西方崛起的時候,亞非拉國家相對落後。比如中國的明清時期,就是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資本主義雖然萌芽,但發展緩慢,受到以下因素的阻礙:政治專制主義達到頂峰;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外交閉關政策;思想八股極大地制約了人的思維和創造力。所以亞非拉被殖民被侵略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於是亞非拉被西方文明征服。
範文兒:(答案僅供參考)
觀點:我認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響。
歷史事實:
西方崛起的開始是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的興起。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成為思想核心,民主科學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通過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
中國古代文明長期領先世界,對西方影響很大。例如:
經濟上,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達,綜合國力在清初之前壹直領先世界。
政治上,古代中央集權影響了歐洲,尤其是科舉選官制度影響了現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學技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傳到歐洲,開辟了通往西方的新路線,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西方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貿易:中國古代的陸上絲綢之路連接了歐洲和中國,鄭和下西洋都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傳播著中國的先進技術和文明。
(註:如果只回答西方或只回答中國,最高得半分。西方史實和中國史實至少要有三個角度,也就是六個史實,才能拿滿分。缺壹個角扣2分。如果只有壹個觀點加上壹個歷史事實,只能得到壹篇三等文章)
3.(13分)
傳統經濟社會結構的現代重建往往伴隨著困惑和痛苦。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舊的生產方式逐漸解體所帶來的痛苦之外,還應該有新的生產方式的生機和活力。如果我們忠實於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就不能不承認歷史的主題應該是後者而不是前者。”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1我們村有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她每天紡棉花,每天紡幾盎司棉紗。她很少停下來。晚上,我們聽到她紡車搖晃的聲音。有壹次,她對我們說:“我年輕的時候,紡紗織布賺了不少利息(收入)。現在廠裏生產的紗和布又細又好,價格又便宜。還有從國外運來的紗和布,大的鄉鎮都可以賣。我的利息比以前差遠了。”她壹邊說,壹邊還搖著紡車。
——葉聖陶《開明國語課本》(第壹版1932)
材料2我的家鄉余姚離寧波不遠。.....普通人現在能夠適應新興產業...任何改變總是像分娩壹樣痛苦,但分娩後,產婦馬上恢復正常,她因為多了壹個寶寶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經不再紡紗織布了,因為國外的面料又好又便宜。他們沒什麽事做,有的和鄰居吵架打發時間,有的去念經拜菩薩。.....有些女孩子在向美國銷售紡織發網和網狀餐巾,她們做得很好。
——蔣夢麟《民國初年現代世界中的中國》
材料3舊社會婦女織布,經緯線,都是婦女自己做的。自制紗線很受歡迎,但軋花、彈跳、紡紗之類的東西就被遺忘了。.....這和過去不壹樣了,人生少了壹項技能。.....女工能夠紡紗。現在流行洋紗,洋面料,國產面料銷量減少了。她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搬到上海,進入外國紗廠,成為女工。雖然生活多了,風俗也不是沒有墮落。
——方鴻漸等人、黃炎培等人編《川沙縣誌》(民國26年版)
(3)利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陳旭麓先生提出的觀點。(6分)
(要求:準確理解觀點;歷史與理論相結合;邏輯嚴密;表達清楚;200字左右。)
範文:(答案僅供參考)
觀點:我認為作者的觀點是正確的。雖然舊生產方式的解體造成了苦難,但歷史的主旋律是新生產方式的生機和活力。(2分,要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壹起來。)
史實:舊生產方式解體帶來的苦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解體,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收入減少),謀生無門,無所事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任意兩點可得2分)
新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破土而出,如洋務運動,標誌著中國工業化(機器生產)的開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生產力是1,生產關系是1)
4.董仲舒在歷代被稱為“純儒”,西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劉欣稱董仲舒為“儒宗教主”,東漢班固稱董仲舒為“儒宗”。而漢代的《天啟》卻偽造了孔子的話:“董仲舒亂了我的書。”談談妳對上述董仲舒思想評價的看法。
要求觀點明確,歷史與理論相結合。(12分)
參考答案(1):邏輯1。
觀點壹:董仲舒是儒學的重要代表,繼承和發展了儒學。2分
歷史事實:9分
1.董仲舒的大壹統思想來源於《公羊春秋》和孔子的政治觀。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為確立儒教的正統地位而采取的措施。
3.他提出君王必須順應天道,實行仁政,否則就會受到災難的譴責和威懾,繼承了孔孟的“仁政”思想。
4.董仲舒主張君以德治,繼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認為仁、義、禮、智、信是人際關系的道德標準,繼承了孔子的仁義思想。
參考答案(2):邏輯1,
觀點:我不認為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他更多的是吸收各種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和統壹的需要。2分
歷史事實:9分
1.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吸收法家韓非子的思想。
2,或者假借陰陽五行改革儒學。天人相通,君權神授,災異於天。
3.董仲舒吸收法家以刑為德,以法為綱,重視刑法的作用,其思想實際上體現為外儒內法。
4.根據公羊春秋,融合黃老和陰陽家的思想。
參考答案(3):邏輯1。
觀點三:我認為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吸收了陰陽、黃老、法家的思想,形成了思想體系。2分
史實:(觀點1和觀點2的結合)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