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高考真题 - 2020年廣東考備考中有哪些解決批判性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

2020年廣東考備考中有哪些解決批判性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

?綜合分析能力對應的常見問題有:啟發、解釋、評論、關系、本質,其中“評論”是最難回答的。我們以2015國考為例來論證壹下。

很多人關心2015新技術的使用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壁壘。根據“給定信息”,談談妳的看法。

要求:1,條理清晰,有理有據;2.論述全面,語言簡潔;3.不超過250字。

第壹步:認真審題,形成思路。從題幹可以看出,此題要求考生“談談對某個觀點的理解”,屬於批判性分析題。這類問題的特點是爭議性,即“新技術能否突破社會壁壘?還是無法突破?”因此,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觀點(是什麽):能或不能;

2.分析原因(為什麽):能的原因和不能的原因;

3.得出結論(怎麽做):如何解決“不可能的問題”;

挖潛思路包括綜合分析能力“總-分總”三個階段,體現了以下特點:回答者較多。

第二步:閱讀材料,抓住要點。本題給定數據***11段,我們壹壹梳理。

第壹段:引出題目,沒點;

第二段:“我認為新技術可能有助於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和社會。”(觀點:可以)

第三段:“從理論上講,非常有利於消除城鄉之間的社會差距和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有利於促進社會公正。”(觀點:可以)

第四段:“但是經過實際調研,現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在新技術的使用上,城鄉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馬太效應。”(意見:否)

第五段:“事實證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只是在壹定程度上或相當程度上填補了某種空白。但從現在來看,新技術能否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還要在以後的研究中繼續觀察。”(綜合以上觀點:壹定程度上是,但仍需繼續觀察)

第六、七、八、九段:第壹,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看,信息技術給他們的生活、交往、就業帶來了很多便利;第二,從表達渠道來看,我們開闊了眼界,改變了意識,有了表達渠道;第三,從集體行動的角度,及時動員信息,建立維權組織,獲得外界關註。(“能”的三個理由)

第十段:“不要誇大信息技術的作用,因為只有把線上線下結合起來才有作用。”(“否”的理由1)

第11段:“……第二條理由”

11段不僅包含了“能”和“不能”的觀點,還包含了“能”和“不能”的諸多理由。由於要點隱晦,考生會遇到以下問題:壹是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哪句話是要點;第二,雖然找到了要點,但是要點之間的關系不清楚。

這個梳理過程體現了兩個特點:要點比較晦澀。

第三步:堅持需求,整合要點。

第壹至第五段揭示了命題人的觀點:新技術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彌合壹定差距,但仍需觀察。

第6至9段:能夠的三個理由。

第10段和第11段:兩個“不”的理由。

實際上,給定材料的邏輯就是我們的回答邏輯“什麽——為什麽”,我們只需要根據“為什麽做不到的原因”做出最後的推斷——“怎麽做”。

第四步:規範寫作,完美呈現。

新技術的運用有助於突破社會結構障礙,理論上可以成為推動社會轉型的決定性力量,但現實中仍然存在困難。

壹方面,新技術給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工帶來了壹些改變。壹方面,它給他們的生活、交流和就業帶來了便利。二是開闊視野,轉變意識,有表達渠道;三是讓他們能夠通過自媒體技術維權。另壹方面,新技術的使用會產生“馬太效應”,有實力的群體更容易從新技術的使用中獲益,新技術必須線上線下結合才能發揮作用。

因此,國家應該引導和支持弱勢群體掌握新技術,改變他們的處境,但不能過分誇大新技術的作用。

最好把寫作分成三段,讓回答看起來更有條理;第二,註意邏輯詞“壹方面,另壹方面,因此”的使用;第三,從上面的分析推斷出結論。雖然材料裏沒有,但是壹定要寫。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壹、回答批判性綜合分析題的思路可以概括為=明確觀點+分析理性/非理性+結論;

第二,雖然要點晦澀難懂,但給定材料的邏輯並不雜亂,只需逐段整理材料即可;

第三,寫作最好分成兩三段,便於閱卷者找到要點。做到以上幾點,問題就“不難了”。

  • 上一篇:英語從句的問題?
  • 下一篇:2023年宜春中考總分及分數線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