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考研機構 - 13考研政治題答案

13考研政治題答案

200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壹入學考試是政治理論考試。

客觀題答案快速搜索:1a2d 3 B4 C5 C6 7b8d 9d 10b 11c 12A。

13c 14a 15d 16b 17 ABCD 18 ACD 19ac 20 ab 21 BCD 22 AC 23 BCD

24 ACD 25 BCD 26 BC 27 ABC 28 Abd 29 BD 30 ABC 31 ABCD 32 Abd 33 BCD

答案23要點(1)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人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獲得直接經驗;從辯證的角度看,換位思考體現的是對立統壹,在對立中把握統壹,在統壹中把握對立(3分)(註:考生可以從任何角度得分)

(2)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壹,人的本質在於社會性。人的壹切活動本質上都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醫生在治病的過程中不僅要“看病”,還要“看人”(3分)。

(3)矛盾是客觀的、普遍的,要正視,不要回避;矛盾比較特殊,要全面具體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4分)

本題考查矛盾的鬥爭和同壹原理以及人的本質屬性。

解決問題的思路,是通過現實生活中壹對相互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對立雙方的關系來表達的。可以推斷,這道題考查的是矛盾的鬥爭性和同壹性原理。第二個問題很明確——人的本質屬性,聯系課本知識就能體現出來。“醫生不僅要給人看病”和“更重要的是給人看病”分別指的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問題後半部分強調的是“人的社會性”。就用妳學過的東西沿著思路分析回答吧。第三個問題可以說是運用相關原理分析回答實際問題,相對靈活。先根據原理組織語言,然後是例子,再結合兩個思路來回答。

相關知識環節的同壹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同壹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它包含兩層含義:壹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即矛盾雙方處於壹個統壹體中;第二,矛盾雙方是相互聯系的,即矛盾雙方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包含著向自身對立面的轉化,最深刻地體現了對立面之間的內在統壹。鬥爭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對抗性矛盾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同壹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鬥爭形式。不能把鬥爭歸結為壹種形式,也不能把鬥爭形式的變化誤認為鬥爭的消失。

壹方面,矛盾的同壹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沒有奮鬥,身份就無法存在。沒有鬥爭就沒有同壹性,因為矛盾的同壹性是以差異和對立為基礎的,包含差異和對立的同壹性受到鬥爭的制約。矛盾雙方的存在靠鬥爭,矛盾雙方的轉化靠鬥爭。另壹方面,鬥爭不能脫離認同而存在,鬥爭在於認同。

200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壹入學考試是政治理論考試。

客觀題答案快速搜索:1 B2 C3 D4 b 5b 6 B7 b 8 c 9 a 10a 1d 12a 13c 14c 15a 16d 17ad 65438。

24 ad 25 AC 26 BCD 27 Abd 28 ABCD 29 ACD 30 ABC 31 ABCD 32 ABCD 33 ABCD

34答案要點(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錯,是因為她缺乏了解程的直接經驗;二是物資占有不完整;三是沒有把握住反映程性格的主要事實;第四,她是從已有的觀念中推斷出來的,所以她的想象缺乏客觀的現實基礎,這勢必造成她對程的想象與現實脫節。

(2)人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壹是通過實踐和調查,掌握豐富真實的感性材料;第二,他們必須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加工制作感性材料,我們必須從外到內抓住顯示事物本質的主要事實;第三,事物本身是壹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我們的認識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不斷深化。

考試中心的題目考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

回答這個問題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看材料背後的問題;第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閱讀時不要太註重細節,抓住大意即可;三是將材料與題後問題的兩種含義進行比較,聯系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相關原理,結合材料,邊分析邊思考,理清答題思路;四是組織答題,回答問題。

聯系相關知識的實踐是知識的源泉:①知識的需要來源於實踐,人的認識活動滿足實踐的需要。人之所以成為認識主體,是為了解決和完成實踐提出的問題和任務,根本原因是人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需要;客觀存在的東西,也是因為實踐的需要。作為實踐轉化的對象,它們壹個個成為認知科學研究的任務。科學工作的課題是由實踐的需要提出的,是圍繞人類實踐的需要而展開的。2認識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實踐直接而現實地把主體和客體聯系起來。只有通過實踐這個中介,客觀事物才能轉化為主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內容。不僅如此,主體加工客體信息所使用的各種思維模式,都來源於作為客觀物質活動的實踐,是按照壹定的規律進行的。久而久之,這樣有規律的活動就會在人的頭腦中積累,形成各種思維模式。例如邏輯格式等。③認識來源於實踐並不否認間接經驗,即實踐經驗,而是親身參與實踐而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指別人通過教育獲得的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源與源的關系。壹切真知都來源於直接經驗,但任何人都不可能直接經歷壹切。人類文明的成就依靠間接經驗來繼承。它們相互依存,不可偏廢。④認識來源於實踐不否認人的生理差異對認識的影響。

200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壹入學考試

論政治與治理理論

客觀題答案快速搜索:1b2d 3 C4 B6 D7 c8 a9 c 10a 11d 12C。

13 b 14 c 15 b 16 AC 17 Abd 18 Abd 19 BCD 20 ACD 21 AC22 ABCD 23 BD24 ABC 25 Abd 26 ABCD 27 ABC 28 ABCD 29 ABC 30 ABCD

34個回答要點

(1)這個別出心裁的設計反映了人類實踐中人與自然界關系的內在聯系,都是針對人類自身的。

(2)自然有其客觀規律。人類可以理解和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是,人類不能無視自然規律,為所欲為。否則最終傷害的還是人類。

(3)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質量的辯證原理,要求人們在實踐中掌握“適度”原則。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可以也應該充分利用,但不能過分索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的互動關系。

如何解決問題(1)“三門”的設計在人類實踐中體現了什麽樣的基本關系?“誰在汙染環境?”表面上看,人類汙染了環境,但環境反過來報復了人類。所以,其實是人類自己汙染了自己。那麽,“環境惡化到底是誰害的?”是人自己!“誰在保護環境?”只有人類自己!三個問題都在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最有意思的是,“開門,每壹扇門都是壹面鏡子,照出來訪者自己”的巧妙設計,體現了人類實踐中主體的對象化與客體的對象化的雙向互動。人類主體既是環境汙染的責任者,也是環境汙染的受害者和環境保護的主要執行者。

(2)人類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盲目陶醉於對自然的暫時勝利。人類必須認識到自然條件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必須保護自然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同時,人們可以用自己獲得的對自然真理的認識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從而實現對自然的有效改造。人類必須努力實現人與自身的協調發展,不能過度陶醉。

(3)程度是指事物在質量上保持不變的活動範圍或幅度。只有在壹定的範圍內,事物才能維持自身的存在。如果超過壹定範圍,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度是具體事物的質和量的統壹。在程度上,質和量是密不可分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適度原則,使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保持在壹個適當的量的範圍內。既要防止人類改造自然的“過度開發”,又要防止“開發不足”,還要堅持適度原則。壹方面,地球的自然資源可以滿足人類的合理需求。只要人們在客觀規律的指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就能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另壹方面,地球的自然資源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

相關知識鏈接

(1)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了維持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我們必須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為前提,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這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壹個突出而尖銳的問題。自然環境和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隨著全球性問題特別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日益成為全世界關註的焦點。

(2)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認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是滿足人類的需要;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要考慮後代人的需求;今天的人類不應該以犧牲後代的幸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壹原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註重保護資源和改善環境,使經濟發展得以持續。

(3)中國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目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指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作為壹個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嚴重。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保護資源和環境,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考慮子孫後代,根據我國國情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合理利用資源,克服浪費,加強汙染治理。目前,中國人口眾多且增長迅速,這與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增長不相適應,也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正確認識和處理人口與經濟發展、人口與社會進步、人口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200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壹入學考試

論政治與治理理論

快速搜索客觀問題的答案:

1 B2 D3 C4 C5 B6 C7 B8 A9 C 10d 11 C 12c

13 a 14 a 15 c 16 ABCD 17 abde 18 BD 19 BCD 20 de 21 BC22 ACD 23 AB24 abcde 25 abcde 26 abce 27 bde 28 ABC 29 ABCD 30 ABCDE

答案要點(1)人的認知過程中,除了理性因素的作用,還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誌,以及以不合邏輯的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在藝術活動中能夠驅動、誘發、刺激認知活動。由於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認知活動中的作用,2+。

(2)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又強調非理性因素要受到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認識到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學創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科學創新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實際問題嚴格的理性分析和邏輯論證;還要有科學自信和科學懷疑精神,不屈不撓的意誌力,敢於想象,用於探索,突破陳規,突破前人的成就和思維模式。

(註:如果考生在回答1題時談及理性因素在認知中的作用,可得1分;如果考生在回答第二題時指出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是片面的,可以給2分;如果考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理性和非理性對科學創新的意義和作用,第二題可給4分)

本考點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知活動中的作用。

回答材料問題時,壹定要以材料為中心,但不要迷失在材料堆裏。答題的時候可以先看材料再答題,但是帶著問題看材料更經濟有效,因為材料提供了很多信息和角度。只有看題,才能知道閱讀時需要獵取的主要信息,而題後的問題往往能提示我們答題。

比如第壹個問題“既然2+5 = 7在數學領域無可辯駁,為什麽2+5 = 10000在藝術領域也有可能”,如果回答問題的角度還難以把握,第二個問題“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對認知活動中的科學創新有什麽意義”就明確提出了問題。也間接告訴考生在答題時需要準確把握的所有信息:(1)什麽是理性,什麽是非理性:理性因素是指認知主體的理性直覺和理性思維能力,是對知性意識的識別,包括人的理性、思維和邏輯;非理性因素有兩種:第壹種是情感和意誌,包括欲望、動機、信念、習慣、本能等;第二類是不能納入邏輯思維的主觀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2)要掌握和回答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在認知活動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邏輯因素起主要作用,是主導因素,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或者認為非理性因素只是幹擾和破壞認知的形成。(3)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對認知活動中的科學創新有什麽意義。(4)將理性與非理性的辯證關系與材料中相應的例子結合起來,分別是“2+5 = 7在數學領域是顛撲不破的”和“2+5 = 10000在藝術領域也是可能的”除了理性因素的作用,還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以不合邏輯的形式出現的人的情感、意誌和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能夠驅動、誘發和刺激認知活動。在藝術活動中,由於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認知活動中的作用,2+5 = 10000是可能的。

相關知識鏈接(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義。理性因素是指認知主體的理性直覺和理性思維能力,是相對於感性認識而言的知性意識,包括人的理性、思維和邏輯。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們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而產生的對事物本質、總體和內在聯系的壹種認識。非理性因素有兩種:。第二類是人類認知過程中無法納入邏輯思維的主觀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第壹類不屬於人的認知能力,而是作為壹種精神力量滲透到主體的認知活動中並對其產生影響;第二類雖然屬於人的認知能力,但與邏輯的、有意識的理性思維相比,它是無意識的、無邏輯的,所以也屬於廣義上的“非理性”因素。(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在認知活動中,人的理性、理性和邏輯因素起主要作用,是主導因素,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或者說

200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壹入學考試

論政治與治理理論

快速搜索客觀問題的答案

1 D2 C3 C4 B5 D6 B7 B8 D9 B 10 a 11 a 12 B

13 c 14d 15 a 16 abce 17 bcde 18 ade 19 CE20 acde 21 abce 22 ade 23 Abd 24 bcde 25 abde 26 abcde 27 ABCD 28 abcde 29 ABCD 30 BDE

答案34要點(1)認識事物,要分清粗與細、真與假、內外,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把握事物的本質;要善於區分事物的主次,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這是壹種“照本宣科”的方法,以項為教條,脫離實際,從書本出發,生搬硬套。

(3)思維方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中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客觀規律在人腦中的內化,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理性思維的重要工具,是實踐成功的重要條件。方法具有普遍意義,比認知結果更重要。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增強人的認知能力,才能做好工作。

本考點考查的知識點是科學思維方法(如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現象與本質的關系、辯證思維方法等。)及其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性。

本題材料由中國兩個古代寓言“九面高相馬”和“循圖找馬”組成,恰好反映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得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而題後問題的設置也與材料有關:“九面高相馬的方法有何高明之處?”“伯樂之子相馬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麽?”第三個問題看似針對材料,實際上提出了壹個籠統的問題讓考生來回答:“為什麽說(九方九馬的)思維方法比尋找(千裏馬的)更重要?”

材料半寫半說,便於考生理解。如果考生知道這兩個寓言的出處及其寓意(可以引申到哲學的相關原理),就可以幫助考生回答問題:“九方高相馬”出自劉安的《淮南子?陶要練,“隨圖”出自著名的楊慎《藝林伐山》;前者主要表現為認知主體的知識背景對選擇對象起著重要作用,後者從方法論上表現為脫離實際、生搬硬套、教條主義,指結果相反的愚蠢行為。如果不知道其出處,仔細閱讀材料,緊扣要點,不難得出題目所要求的哲學原理,即上面的結論,如第壹個寓言故事,需要與伯樂對九方糕的評價密切相關:“取其精華而忘其粗,忘其外。“看到它看到的,卻忽略它看到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說的:認識事物,要分清粗與細、真假、內外,取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把握事物的本質;要分清事物的主次,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第二個寓言故事的信息點是:“伯樂之子通讀了伯樂寫的《相馬經》...他根據書中給出的各種數字與自己看到的進行了對比”,體現了他的機械教條,脫離實際,從筆記本出發,機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只要他有以上正確的想法,他就把握住了以上幾點。第三個問題是“妳為什麽說九方糕像馬?”不難回答,因為它的重要信息是:“相視之,人貴於馬”,意思是如果妳有了九方高這樣的觀察問題的方法,它將比看馬更重要,即只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增強人的認知能力,做好壹切工作,因為思維方法是人認識世界的中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客觀規律在人腦中的內化,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理性思維的重要工具,是實踐成功的重要條件。方法具有普遍意義,比知道結果更重要。這是自然的答案。

相關知識鏈接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1)現代科學研究壹般是在實踐的要求下提出壹定認識層面的假說,然後通過壹系列的實踐或實驗來驗證這些假說。經過壹系列研究,形成理論體系,指導科學實踐。(2)辯證思維方法是科學研究的壹般指導方法。現代科學研究可以分為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兩者都離不開辯證思維方法的指導。辯證思維方法貫穿於科學假說的產生、驗證和形成的全過程。(3)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本質上是壹致的。(1)辯證思維方法從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角度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在確認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壹些具體關系。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前提,哲學通過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參與科學研究。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結構-功能方法等現代科學研究方法豐富和深化了辯證思維及其方法。因此,辯證思維方法應該從現代科學研究方法中吸取營養,豐富自己的方法體系。③在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關系中,要防止兩種錯誤傾向:壹是否定和用哲學辯證思維方法代替科學研究方法的片面傾向;二是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否定和取代辯證思維方法的形而上學傾向。

  • 上一篇:博士考研現場救人
  • 下一篇:考研真的很重要嗎?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