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領域,導師給個大概方向就消失了。實驗室缺少測量儀器,而且很吝嗇。花了半年的時間調研、選題、可行性分析,做了壹個模型裝置來驗證效果。後來花了半年時間通過實驗不斷優化裝置,再花半年時間做實驗記錄數據寫論文。9月,該領域頂級期刊的首次投稿被審稿人拒絕,因為寫論文有點太自吹自擂了。後來轉到二區sci,很快就收到並發表了。
整個過程中,導師除了添亂沒用,最後還想搶工作。實驗室的師兄師姐們幫了大忙,從架設裝置、做實驗、處理數據、寫論文、交卷、修。如果沒有樂器,自己聯系其他老師借。妳可以放心借。需要買的設備不敢買整機,買模塊自己調。
在此期間,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選題,壹定要有創新,自己能做。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做不到。這時候感謝兄弟們的指點,雖然他們並不完全明白我想做什麽,但是在妳覺得無路可走的時候開導妳是很有用的。
個人時間變更:
第壹年調研結束,開始調研和選題。
研究、試驗各種方案並分析可行性。
過了壹個暑假,我開始做壹個設備,邊做實驗邊優化。
在研究的第二年,165438+10月,我觀察到了潛移默化的預期效果,感覺穩定。
研究二,前期主要做實驗,後期處理數據,畫圖,然後寫文章,翻譯,潤色。
9月,研三第壹投。165438+十月,第二票。
二月三次調研,接收出版。寫壹篇大論文,六月畢業。
老師當醫生的時候很聰明能幹,科研能力很強。以自己為唯壹作者發表多篇高質量sci論文。有了這些論文,他成功地在壹所好大學工作,成為了壹名終身助理教授。壹般情況下,他會在六年後獲得教職,晉升副教授。
然而,正是這樣壹位有前途的年輕科學家似乎希望冉冉崛起。六年後,他幾乎拿不到終身教職,也就是說他幾乎要走了。這在他們學校是很少見的,說明他的科研生涯很不如意。
原因是什麽?在終身軌制下,能否獲得終身教職取決於妳是否有足夠的科研成果。說的更直白壹點,就是看發表的學術論文是否足夠多。
仔細看看老師的簡歷會發現,他發表的論文並不多。他之所以沒有發表足夠多的論文,是因為他所有的論文基本都是自己寫的,只有極少數人和他合作寫文章。所以他的科研成果產量太低了。
他的合作者很少有兩個原因。第壹個原因是他不喜歡和別人合作,而且他很強勢,不聽別人的意見。第二個原因是,別人看了他的簡歷,會很容易知道他不會是壹個好的合作者,所以不會主動去尋求他的合作。
另外,他和博士生導師的關系也壹般,畢業後沒有和導師以及師兄師姐有過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業就只能靠他壹個人奮鬥了。
進入中年,他的精力不如讀書時。他結婚生子後,更加厭倦生活瑣事,工作時間有限。壹個人單打獨鬥很難,有時候甚至壹年都發不出壹篇文章。
研究生自己發表學術論文有什麽危害?壹般情況下,研究生是和導師壹起發表學術論文的。原因很簡單。論文方向由導師給,研究經費由導師申請,學生在導師(或導師指導過的師兄師姐)的指導下做研究。
如果壹個研究生發表的所有學術論文,根本不包含導師的名字,必然會引發壹些不好的猜測。
第壹種猜測:研究生和導師對論文的看法不同。導師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比如論文質量不高)不認可這篇論文,要求學生改進,但學生有不同意見,私下發表。或者導師想做作品,但學生反對,他就作為唯壹作者私下發表。
第二種猜測:這個研究生沒有合作精神,不好相處。導師完全管不了,得讓他自由發展。
第三種猜測:學生性格有問題。認為導師只是嘴上說說,對論文的貢獻不足以成為作者之壹。
以上三條是高校老師知道壹個研究生自己發表學術論文後的真實想法,基本都是負面的。
說實話,我覺得研究生沒必要跟導師爭學術論文作者的順序。無論學生發表的文章有沒有導師的名字,無論導師的名字排在哪裏,只要是研究生期間與畢業論文相關的學術成果,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默認完成的,尤其是與導師研究領域相關的。
讀研不需要證明自己是獨立的。與獨立相比,合作精神顯然更為重要。如果壹個人和導師不能共同完成壹篇論文,很難讓人相信他會是壹個好的同事和合作者。就像我上面說的那個大學老師,和同事相處不好,科研上也沒有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獨立發表文章,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自己發表。除非妳有合理的解釋,妳的導師也願意給妳寫壹封強有力的推薦信,否則至少有壹兩篇文章和妳的導師共同發表是合理的。
現代科學研究講究合作互惠。如果妳看當代的學術期刊,妳會發現幾乎95%的論文都是多個作者寫的,很少有單個作者的論文。至少在我的領域是這樣。我認為這有幾個原因。
第壹,與人合作可以互補。比如壹個人擅長理論證明,另壹個人擅長應用和編程。然後兩個人壹起合作完成壹篇高質量的論文,有很好的應用和理論支撐,是他們壹個人無法完成的。
第二,和別人合作可以大大提高產量。比如我已經很努力了,壹年最多發表2篇sci論文。但是在和別人合作的情況下,妳只需要對自己擅長的事情負責。這樣壹來,妳壹年可以發表5,10篇甚至更多的論文。這也是為什麽很多知名教授壹年能發表幾十篇論文的原因。這些論文的很大壹部分來自他們的大量合作者。
第三,有時候科研很辛苦,有人做伴會更好玩,能走得更遠。科研之所以苦,是因為它總是伴隨著挫折。許多新觀點已經被實驗證明是無用的。如果壹個人在做科研,很容易放棄。但是,如果有合作者,情況就不壹樣了。妳取得的壹點點進步,都是別人分享和鼓勵的。當妳有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妳想辦法。當妳想放棄的時候,妳又不想和合作者扯上關系,那就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正是因為與他人合作的諸多好處,大多數科研人員才願意(或被迫)與他人合作寫論文。
結論研究生在研究生階段只能自己發表sci論文,但會產生壹些負面影響,不值得提倡。如果不需要導師,就沒有必要讀研。現在讀研了,要和導師好好配合,做壹些共同感興趣的研究工作,壹起寫幾篇論文。
壹個好的研究生經歷應該讓研究生和導師都受益。而不是學生和導師,都覺得對方是多余的,是擺設。作為壹名研究生,想要在學術界立足,就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與人合作的能力,可以從改善與導師的關系入手。
萬事皆有圓,外人難比天道。答案字數不多,但是很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很重要,特別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靠自己很難發壹篇好的SCI文章,除非妳英語水平很高;但如果選擇發表開源期刊的SCI論文,難度會降低,基本可以自己發表1篇論文。
另外,碩士生發表1篇SCI論文的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不到5%;博士生可以自主派出,但比例不會超過30%。這是客觀事實。不得不承認,我國研究生發表SCI論文很難,這其中包括英語寫作能力、專業英語表達、有效回應審稿人等壹系列問題。當然,也要考慮到學術內卷化的嚴重問題。如果作者只是壹個“弱勢”的研究生,那麽結果的可信度就會受到質疑。
首先簡單介紹壹下SCI的簡稱是什麽:科學引文索引,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檢索系統之壹。其中,生命科學、醫學、化學和物理所占比重最大,收錄範圍為當年重要的國際期刊。特別是其引文索引顯示出獨特的科學參考價值,能夠反映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在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SCI論文是在SCI收錄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在國內,SCI論文壹般被認為是具有壹定水平的學術文章,非常值得借鑒和參考。在國內很多單位,SCI論文發表數量和期刊質量也因此被視為學生績效考核和畢業的重要選拔依據。
那麽,為什麽碩士生和博士生自己發表1篇SCI論文這麽難呢?原因如下:
1,SCI論文質量水平有壹定水平。SCI論文不能簡單靠花錢在國內發表等壹些學術不端手段來完成。SCI的期刊評審流程本身就很嚴格。壹般2-3人匿名,有時多達5人;審稿人還會要求在壹定時間內退回他對文章範圍、學術價值、語言等方面的評論。如果壹個人給出了退稿的結論,編輯壹般會選擇退稿。所以SCI的拒絕率也很高。
SCI論文強調要有明確的創新點、紮實的數據分析支撐結論、科學合理的背景論述、相關總結、有價值的成果論述、清晰的語言表達等。這壹系列的要求自然保證了文章的質量,也正是這種高要求使得文章的發表更加困難。
無論是碩士生還是博士生(或許博士生比碩士生更熟悉文獻閱讀),挖掘和分析科學問題都需要壹定的思考、領悟、分析、實驗、討論等步驟,而科學之路總是崎嶇的,沒有指導的更不用說。
2.SCI的邏輯思維和中國論文不壹樣。SCI論文難寫的另壹個客觀原因是其邏輯表達與中文論文的差異。首先,在文章結構上,SCI論文強調研究方法獨立,討論重於結果,數據分析處理需要足夠嚴謹,初學者在寫作習慣上會感到很不適應,不便於中文科技論文的直接敘述;其次,在語言表達方面,英語天生簡潔,直接表達意思,所以對英語寫作水平有壹定要求,這是國內研究生普遍缺乏的;最後,在深度挖掘方面,中文小論文更註重方法的高度和內容描述的全面性。壹篇文章可以有幾個論點,但SCI論文要求必須深入挖掘,在壹個創新點上進行討論和闡明,必須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因此,SCI論文的寫作邏輯需要在閱讀和理解大量外文期刊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和把握,不可能壹蹴而就。
3.研究生自身能力水平不夠。不得不說,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研究生的質量水平在逐年下降,最重要的方面體現在研究生自身的能力上。壹方面,寫論文需要耐得住寂寞積累研究領域的參考資料,需要不斷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經過批判性總結提出自己的創新。顯然,對於研究生來說,閱讀文獻的基本技能普遍不足;另壹方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壹個客觀的螺旋過程,不是幼苗就能加速的,自身的能力水平需要壹定時期的成長和沈澱。根據經驗,研究生的小論文幾乎70%是在研究生三年級發表的,而壹些優秀的學生是在研究生壹、二年級發表文章的。但需要註意的是,這些數據都是在導師、師兄師姐的協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夠是另壹個事實。目前能認真做自己研究的同學真的很少。大部分只是想拿個文憑,對SCI論文發表不抱太大期望。
4.SCI論文的準備、寫作、發表、評審、修改、錄用的整個過程是很漫長的。
壹方面,研究生的學制通常為3-5年,第壹年的主要任務以理論學習和考試為主;第二年開始認真研究文獻,參與壹些科研項目。在這壹年裏,我的研究能力開始提高。到了第三年,基本可以做壹些獨立的寫作,對研究領域有壹定的了解,也可以和導師進行深入的探討。可以說研究生的時間很緊張。
另壹方面,SCI論文從構思到寫作基本需要1年,從投稿到最終錄用至少需要1-2年,但也不排除壹些半年就能發表的期刊。從這個角度來說,假設妳從研究生第壹年就做好了寫SCI論文的準備,假設妳在第壹年就具備了壹定的文檔讀寫能力,客觀來說,妳需要在研究生第三年才有50%的機會發表,而這還沒有考慮到上課、看文檔、拒絕再次投稿、數月後拒絕再次投稿等壹系列問題。
所以從時間上看,碩士生基本不可能獨立完成,博士生也需要在四五年級。
5、論文發表的經費問題這是壹個困擾無數學生的問題。導師給論文發表費嗎?雖然很多SCI期刊不收版面費,但是很大壹部分開源期刊需要很高的版面費,通常在1萬到1.5萬元之間,有的會更高。這些資金對壹個學生來說顯然是巨大的。
寫在最後:(1)研究生自己發表壹篇SCI文章太難了;
(2)研究生能力發展與論文寫作和發表之間存在巨大矛盾。SCI論文的準備、寫作、發表、審稿、修改、錄用整個過程都很漫長,正常時間需要兩年。
自己發表SCI論文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1。我不能完全把握研究課題的創新性和前瞻性;二、實驗的開展需要師生的支持,無論是經費、實驗儀器、實驗方法、經驗,都離不開大家的討論;第三,論文的結構、邏輯、語言自身無法完善;第四,發表論文必須帶導師名字,否則不能畢業;五、論文的歸還和修改有時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完成。另壹方面,沒有前期實驗的基本條件,進行實驗也是很困難的,除非妳的能力和水平很高,能很快解決困難,但壹開始大家基本都是空白,基本不可能獨立完成。所以還是不建議完全依靠自己,因為妳的獨立會給妳帶來孤獨感,妳無法融入群體。
這取決於妳的專業。對於不需要做實驗的學科,比如數學,可以只由學生自己發表SCI。我有數學專業的博士生,讀書期間自己發表過SCI。對於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比如化學、實驗物理、生物,不可能發表有實驗數據支撐的SCI論文,因為沒有導師提供實驗平臺,比如試劑、檢測儀器等。不過這些學科的學生還是可以自己寫SCI綜述論文的。但雜誌社在發表綜述時,要求作者提供相關研究方向的個人論文列表。如果學生自身研究背景薄弱,文章的檔次可能不會太高。
總之,科研能力和思維能力強的同學自己發表SCI是有可能的。
考研聊天,和妳聊天。
題目的意思是,讀研後,沒有任何科研訓練,沒有導師的任何指導,我能自己發現能不能發論文嗎?
我覺得很難,因為sci有套路。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即使妳的想法具有開創性,但妳不知道如何按照套路包裝,妳很可能發不出論文,甚至編輯也不會發給妳審核。
如何梳理文章的結構?如何調整格式?期刊強調哪些文章,應該避免哪些表達?應該強調哪些語句?怎麽做推薦人?這些都是套路。妳只是照著別人的文章抄,很多細節不提,很難改正。有經驗的審稿人隨便看壹眼就能看出壹篇文章是新手還是老手。讀文學是十幾年的工作,妳自己很難胡來。
絕對有可能。但是這個過程將是曲折的,曲折的。回憶滿是淚水[捂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