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袁枚,他的小詩《青苔》裏說“白日不是處處,青春只是來。苔花雖小如米,卻也學牡丹般綻放。”前年,它被農村教師梁軍和大山裏的孩子梁瀟改編成歌曲,風靡全國。
袁枚是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文學評論家。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古往今來的頭號“吃貨”。說得好聽點,他是中國首席美食家。袁枚愛好很多,但他把“吃”放在第壹位。他在《房子的故事》中寫道:“好品味,好淫蕩,好房子裝修,好旅行,好朋友,好花好竹春石,好尊重,名人字畫,好書。”
袁枚辭官後,有錢有閑,過著長壽迷人的生活,而廚師蕭玉是名廚,使他能夠品嘗到各種美味。袁枚十分註意各種飲食、烹飪技法的特點,廣泛研究,做到“博采眾長”。
有時候,為了得到壹個配方,袁枚不惜低頭。壹次旅行,袁枚在壹家小飯館點了壹道菜,叫芙蓉花蒸豆腐,色澤艷麗,味道鮮美。袁枚馬上向掌櫃要配方,掌櫃不肯給。袁枚提出用壹大筆錢買下來,姜還是不肯。袁枚急了,當場三鞠躬。店主認識袁枚。他看到這裏哈哈大笑:“子才(袁枚)從來沒有屈尊做壹個厲害的人,現在卻屈尊做豆腐!”演講結束後,給出菜譜。
袁枚在《隨園食單》的“序”中說,孔子與人對唱,聽別人唱得好,壹定要讓對方再唱壹遍,然後效仿。聖賢所以善於向人學習,是因為他們有技巧。我“推崇這個宗旨,每次從某家吃飯,我都會讓廚師去廚房,舉行收徒儀式。四十年來,它聚集了許多美麗。.....杜鈺問其策,收之。”看,這就是壹個美食家的精神境界。
《隨園食單》的內容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基礎理論,主要包括“預告單”和“警單”,體現了袁枚的治味思想,既闡述了飲食烹飪的本質,又蘊含了作者對人生的獨特見解。第二部分是菜單,從海鮮單到酒食單,囊括了14世紀至18世紀中葉中國流行的326種菜肴、膳食、茶酒,從山珍海味到粥飯配菜,為我國的飲食史保存了大量寶貴的信息。時至今日,淮揚菜、地方菜、杭幫菜、徽菜,從祖上就沒變過,也跳不出這個美食榜。
02
有句話叫“治大國如烹小鮮”。世間萬物都是相通的,事物都是已知的,都有輸入和感悟,所以可以融合。袁枚,他讀了很多詩書,不僅“古文,四六級體,還能自發的思考,領悟古法”,看他講吃喝之道也是很過癮的!
以下節選自《隨園美食榜》,以饗讀者。
萬物皆有先天,如人各有稟賦。人性本愚,孔孟雖教,無用;物性差,雖然在怡雅煮過,但是無味。
壹般來說,豬要皮薄,不要臭;雞要嫩,不能老孩子氣;鯽魚以平身白腹為佳,背黑的會漲得比盤強;鰻魚在湖泊溪流中遊泳,出生在河流中的會摩擦關節;谷飼鴨肥而白;埋在土裏的竹筍又少又甜;同樣的火腿也不錯,但是醜的判若兩人;同樣的貓頭鷹,但美與惡分冰與炭。其他雜物可以類比。
壹般來說,壹道佳肴,廚師的工作排第六,買辦的工作排第四。
簡要分析
我這裏說的是食材的重要性,選料要占壹款好菜的40%的工夫。用孔孟教授的方式正好!
列舉事例,如同宋詞的長短句,抑揚頓挫,袁枚的語言功底可見壹斑。寫“吃”科普還這麽文藝,令人佩服。
壹物有壹物的味道,不能混為壹談。就像聖人教書,因材施教而樂教,不不拘壹格。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
今天看到俗不可耐的廚房,動了雞鴨豬鵝,湯汁滾在壹起,千手千樣,味如嚼蠟。我怕雞、豬、鵝、鴨有靈,我會在我白白死去的城市裏抱怨。擅長烹飪的人,壹定要多設鍋、竈、盆、碗之類的東西,做到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特色,每碗都有自己的味道。癮君子的舌頭應該是不堪重負的,他的內心也感到不堪重負。
簡要分析
“因材施教”,烹飪也是如此!
《君子成人之美》有喜感,但那句“我怕雞豬鵝鴨有靈,我會在白死的城市裏訴苦”更令人心動。袁達才很幽默,哈哈...
克制自己不跳吉格舞招待客人也是壹種禮貌。但壹道菜壹旦上來,原因要根據客人的筷子,細的和肥的,各有千秋。聽客人方便才合理。何必強求呢?
主人用筷子夾取是常有的事,而且在疊客人之前,臟盤子裏沒有碗,很煩。妳要知道,客人不是沒有手和眼睛的人,也不是小孩或新娘。他又害羞又餓,憑什麽用村裏壹個小家庭的意見對待他?它的慢客也來了!最近崇尚家庭,尤其是這種陋習,極其可惡,從筷子上拿食物,強行塞進人口中。
簡要分析
袁枚的推理通俗易懂,語言生動,既優雅又接地氣。
用筷子給別人夾菜是壹種壞習慣。“用筷子夾取食物,強行塞入人口中,令人憎惡,如同強奸。”別說不衛生。有的人對某種食物過敏,不方便說。所以,很難讓主人把不適合吃的食物堆在自己碗裏,當著主人的面吃。所以,無論什麽,都要有個度,吃喝也是,熱情也是!過猶不及,這就是真理!
03
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層面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因此,與園重讀《菜單》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飲食,還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古代社會人文習俗的素材,可以通過飲食了解古人傳達的人生哲學思想,甚至對文學創作有所啟發。
吳的《儒林外史》曾寫道,壹個官員因為服喪不能吃肉,但他對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貪得無厭,竟偷偷“捉了壹只大蝦園”,趁別人酒醉時吞下。這個“蝦園”怎麽做?味道怎麽樣?書上沒有寫,但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介紹:“蝦園”是將蝦搗碎(原文註:“不要把蝦攪得太細,以免扭曲口感”),與糯米粉、大油、鹽水(不加醬油)混合,加入蔥、姜汁,再放入沸水中煮熟,撈出放入雞湯、紫菜中。看完之後,妳對吳所描述的官員的行為有更好的理解嗎?
有意思的是,作為詩人兼詩學學者,袁枚的詩學常被指為飲食。這並不奇怪。中國詩學的壹些重要範疇和概念,最初都是與“味”聯系在壹起的,如神韻、趣味、體味、趣味、滋味等。這種原本源於飲食的“味道”,成為了評價藝術審美價值的標準。在袁枚這裏,討論詩與味,對待味與詩是壹回事。試試下面的例子。
袁枚論詩:
“熊掌,豹子的胎兒,最珍貴的食物,活著吃,還不如壹個菜壹個筍;牡丹,牡丹,花到富貴,為之剪彩,不如野辣根。品味新鮮,興趣真實。人要這樣,才談得上詩。”(《隨園詩話》卷壹)
“味道是甜的,自我愉悅,但太甜了就惡心;苦澀的味道讓人口腔刺痛,但略帶苦澀的味道讓人思考。知其甜而鮮,不俗;若能苦盡甘來,則樂此不疲。”(《隨園詩話》卷七)
袁枚談吃:
“什麽是耳飯?靠耳朵吃飯的叫服務名。以貪貴、誇客為名,用耳朵吃,不用嘴巴吃。不知道豆腐比燕窩好吃;菜筍沒有海苔好吃。我說過雞、豬、魚、鴨也是英雄,各有各的風味。海參燕窩也是無知者,沒有氣質,放在籬笆下。”(“帶花園的菜單”)
“什麽是眼食?貪吃的人也叫貪吃。今天人們推崇“先住持後吃飯”的名號,很多菜都是疊著吃的,是用眼睛吃,而不是用嘴吃。如果妳不知道怎麽手寫,妳就會失敗;名人寫詩,無聊就會有累句。”(“帶花園的菜單”)
袁枚還有壹首題為《品味》的詩:
人生的滋味就像評詩,世上沒有什麽酸鹹。
首先要看色香味,珍珠仙露什麽時候上。
《中庸》裏有壹句話:“人要吃喝,鮮知滋味。”曹丕在《典論》中說:“壹代長輩知居,三代長輩知取食。”可見“吃”是個大學問。讓“吃”的學問上升到高雅殿堂,袁枚功不可沒!除了袁枚,清代還有壹位著名的文學人物李漁。他們都註重生活的品味和審美。他們的博學、趣味和文風影響了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壹大批現代散文大師,為現代生活的啟蒙做出了巨大貢獻。
寫作,有表現社會主題的恢弘巨作,也有充滿人間煙火的溫馨小品。袁枚對“吃”的探索也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