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從古到今,有壹些理學專著,如周汝登的《聖學傳》,孫奇峰的《理學傳》。兩本書所列的理論都很完備,但陶王陵在給焦紅的信中說:“周汝登認為自己生活在山腳下、河腳下,知識狹窄貧乏。他曾希望廣泛收集書面和口頭材料,以補充缺失的部分。
我不敢說這本書已經是定型作品了。“況且每壹個理學都有自己的目的,周汝登堅持發揮禪宗教義,把金銀銅鐵混在壹起做壹個器。這是周汝登自己的目的,而不是每個理學家的目的。孫奇峰《雜集》,不作進壹步的考查和區分,判斷書中註釋所涉及的地方。
他並不壹定掌握各種理論的要義,所見所聞也和周汝登壹樣。學習者看了我的書,就會知道周汝登和孫奇峰的疏漏是簡略的。壹般來說,壹個人的理論都是有目的的,是這個人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學習者可以學習這些理論的地方。
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理由。如果不用壹兩個基本概念來定義,妳怎麽能把那些無限的道理概括出來,交到我手裏!所以宣揚個人理論是沒有目的的,即使有獨到的見解,也是壹塌糊塗,毫無頭緒。學習者無法把握這些人理論的目的,即使讀了他的作品,也如同張騫初遇盛夏。
我想不出嶽對西漢的真正意圖。我這個明代儒學的案例,區分了各種學說的目的,就像拿了壹盞燈去拍照壹樣。杜牧曾說:拋射體在方盤中滾,橫滾,斜滾,轉彎,直滾,無法猜測它停在哪裏,但可以肯定的是拋射體無法滾出方盤。目的大概就是這樣。
我說過明朝的文章和成就趕不上前代。僅在理學方面,是前代無法比擬的。所有細節都鑒定清楚,真的能說明古人沒有的東西。程程和朱雖然排斥佛教,但始終停留在表面,混淆了佛教中更似是而非的正理學說。
畢竟我不能指出來。而明代儒學處於最小的地方,使得佛教甚至連逃脫的影子都沒有。陶王陵還指出:“在觀點上,當代各學派的代表在很大範圍內超越了前儒家。”這和我說的不謀而合。我經常看到有人編輯古代儒家的語錄,但他們只是收集和摘錄了很多。
但是我不知道取舍的標準和意圖是什麽。如果古代儒家的思想目的沒有被揭示,我們怎麽能看到他們全部的學術價值呢?我的《明代儒學案》是從《前儒學全集》中摘抄要點、探旨,從未抄襲前人舊專著。
儒生在學問上不同於佛禪五家,必須分別把學派推向清遠和南嶽。孔子什麽都學了,周敦頤不教而使理學興盛,陸九淵不學而自成壹家。然而,在這壹過程中,從二程到何吉、、金履祥、許謙,用了幾百年的時間。
壹直堅持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和大師所確立的宗旨。這絕不像禪宗。所以我舉的明代儒學的例子,是按照教學體系分為各個流派的。諸子顯學者,不如諸子顯學者高明者,皆入儒例。
學習的原則是:討論每個人獨立獲得了什麽才是真正的學習。誰要是跟著別人,照著他的樣子畫個葫蘆,要麽就是個隨大流的書呆子,要麽就是抄經修經的行業。我整理的這個明代儒學案例,既有誌向極端的獨立觀點,也有完全相反的觀點。
學習者應該註意他們的差異。所謂本源相同但分支不同!以水知水,不是學習。胡學生時代曾師從朱,朱曾請他研究孟子。
有壹天,朱問胡大師:“至於心,難道沒有共通之處嗎?”這句話是什麽意思?胡大師用了“他所看到的”這個詞來回答。朱認為這是不對的,批評他讀書馬虎,思考不認真。胡下山後,苦思生病,朱告訴他。古人對學習的人感興趣。
我不輕易教教練到這種程度,可能是想讓他有自己的收入。即使在佛教裏,暴露真意也是最忌諱的。在揭示真諦的時候,人們玩遊戲就像拿光當影子壹樣。我這個明代儒學的案子,難免復雜淩亂。學習者看完之後只是獲得壹些知識,並不研究原著,因此獲得自己的收入。
然後反而因為這本書,我犯了對後代的罪。這本書收集廣泛,但所見所聞十分有限,有待進壹步發掘。
甚至那些我看過的,丟了的,比如朱布衣語錄,韓,南大集,穆孔輝,文集,都沒有收藏過。肩負著傳播中國學術文化重任的人,應該不會舍不得教我吧。這不是我壹個人學完就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