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名臣虞世南的詠物詩。通過描寫蟬的形態、習性、聲音,寓意詩人高潔的品格和情趣,物我相釋。詠物詩的深層含義是贊美人。蟬用它狹窄的嘴吮吸露水。因為語義雙關,暗示關英的高官要戒貪,追求清廉。
蟬生活在挺拔的梧桐樹上,自然不同於那些在爛草爛泥裏打滾的昆蟲,所以它的聲音可以流動的優美響亮。蟬能“自遠方高聲說話”,並不是因為秋風等外力。這幾首詩的言外之意是,當官的,做人要站得高,要有德,才能說話響亮,才能有好名聲。
擴展數據
這首詩的作者是余世南,永興縣文子怡人,名叫,漢族,余姚人(慈溪市觀海衛鎮明和場)。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楊迪是唐代的壹位官員,曾任弘文館的秘書監和學士。唐太宗稱其德、忠、博、文、文為五絕。
這首詠蟬詩是唐代最早的壹首,為後人所推崇。表面上看,第壹句“垂下飲清露”,講的是蟬的形態和食性。其實就是用對比的方法來暗示自己的顯赫地位和清廉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條觸須,形似官員系在脖子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生活在高大的樹上,只喝幹凈的露水,所以用“喝幹凈的露水”來象征人的高尚品格。
作者余士南用蟬贊胸,表示她正直清廉,會揚名立萬,無所指。三、四句以蟬抒情,蟬遠傳不是靠秋風的傳遞,而是強調了詩人人格的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表現了婉約的風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蟬(唐代虞世南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