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年,唐太宗對臣子說:“無論國家是穩是亂,是安是危,君臣都要同舟共濟。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暢所欲言,那麽君臣之間就會有和諧,這是自古以來就被重視的。
如果君主自以為英明,大臣不糾正君主的錯誤,國家就不可能生存。如果君主失去了他的國家,他的仆人將無法保護他們的家人。
像楊迪皇帝壹樣,他非常殘忍,虐待狂,大臣們都不敢說話。最終因為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導致亡國,大臣余士奇等人很快被殺。這件事剛剛過去,部長們和我能不謹慎嗎?我們不能被後人嘲笑!"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朝臣說:“聽說周朝和秦朝剛得天下的時候,治國的方法沒有什麽不同。而周朝只是做了好事,積了功德,所以能夠保持八百年的傳承。而秦朝卻是不計後果,驕奢淫逸,喜歡用刑罰來處理政治事務,所以僅僅過了兩代就滅亡了。
做好事的人會長久地受到祝福,做壞事的人很快就會走向自我毀滅,這不是真的嗎?還聽說夏傑和商周兩個皇帝,把普通人和他們相比,普通人會覺得慚愧;
顏回和敏敏都是普通人,和皇帝相比,皇帝以他們為榮。這也是帝王應該感到羞恥的事情。我經常拿這種事情和自己的行為做比較,經常告訴自己,總是害怕自己做不好會被人嘲笑。"
原文:
貞觀三年,唐太宗召集朝臣說:“君臣當道,天下大亂,危矣。如果國主接受了忠義,勸誡了他們,我就坦白說,所以君臣相和,自古以來都很重要。君若有智,臣必不自正,欲不危,不可得。
如果妳失去了妳的國家,我不能獨自在我的家庭裏。為了和楊迪皇帝壹樣暴虐,他向下巴求愛,並命令他不要聽到這件事,然後他死了,余士奇等人被發現死了。離之前的事不遠了,只是我對妳和別人不小心,什麽都不做就嗤之以鼻!
貞觀六年,太宗稱臣子節:“周與秦共得天下,是壹回事。而周只是善做事,積功德,所以能保八百的根基。秦驕奢淫逸,好懲,第二年就死了。
難道不是為了讓善人延長福報,讓惡人長生不老嗎?臣亦聞頡利、周皇帝,與常人相比,確是屈辱;燕、閔、滿也以被比作皇帝為榮。這也是天皇深深的恥辱。連每次都以此為戒,常常害怕被人抓住嘲笑。"
擴展數據:
本文來自貞觀政治家。
《貞觀政要》是唐代歷史學家吳京所著的壹部政治史書。該書共十卷四十篇,對唐太宗二十三年間與、方、杜如晦等大臣的問題,以及大臣們的爭執、勸誡、奏疏等進行了分類整理,以規範君臣的思想道德和軍事政治思想,還記載了壹些重大的政治經濟措施。
與《舊唐書》、《新唐書》、《子同治簡》等對貞觀政治的記載相比,《貞觀政治家》更為詳盡,為研究初唐政治以及李世民和魏徵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
該書提出了“君靠國,國靠民”的民本思想,務實求治,與民同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方針,“愛為壹體”的相對均衡的民族政策,用人的思想,開辟道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為先,救刑慎行的執政策略,節儉慎初的政策。它集中體現了中國開明的封建統治的戰略、戰術、理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