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講述了壹個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小故事。第壹遍看完,有點迷茫,不太明白小說的意思。故事沒有打動我,但是人物的行為總讓我覺得有點偏離常理。
既然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那就從背景知識的學習開始吧。
“聖靈殿”壹詞出自《哥林多前書》6:19,這是《新約》的第七卷,也是使徒保羅為多位哥林多信徒所寫的第二封信。它被收錄在《新約》的保羅書信集中,第壹封之前的書信已經丟失。
哥林多前書的主題是基督和十字架,是教會壹切困難的答案。這本書寫於公元壹世紀,討論了教會的許多精神和道德困難,並展示了教會在墮落的異教社會中面臨的挑戰。
“聖靈殿”的解釋有很多版本,最容易理解的大概意思翻譯成“妳不知道妳的身體就是聖靈殿嗎?聖靈來自上帝,住在妳裏面。而妳不是妳自己的人。”
推而廣之,意思是“妳應該逃離淫蕩。”人無論犯什麽罪,都是身外之罪;只有通奸的人才會冒犯自己的身體。"
知道了這個關鍵詞的背景,我們對宗教層面的理解就會清晰很多。
然後,我去打聽作者奧康瑙爾的背景知識。
弗蘭納裏·奧康納出生於美國佐治亞州的薩凡納。畢業於佐治亞女子學院和愛荷華大學,信仰天主教,是美國小說家、短篇小說家和評論家,是美國文學的重要發言人。
這個只活了39年的南方作家,有著南方哥特風格,嚴重依賴地域背景和怪誕人物。奧康瑙爾的作品也反映了她的羅馬天主教信仰,並經常審視道德和倫理問題。
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我又把小說打開,慢慢重讀。感覺,以前的澀和不解不再困擾,小說中呈現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南方哥特小說風格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怪誕”,這也終於解釋了初讀給我帶來的“不適”。
讓我們通過提問來解讀這部作品。
這部小說的敘事視角比較特別,通過“上帝視角”引領故事主線,但從壹個12歲的女孩的“有限知識視角”出發,大量的心理描寫,以“孩子”的視角感受周圍,反思分析,已經“托起”了整部小說。
不同於普通的“有限視角”,雖然小女孩主導了整篇文章的走向,但“我”這個詞始終沒有出現,而“孩子”這個詞卻壹直在用,而且自始至終還是第三人稱。
似乎自始至終都有壹個觀察者或攝像機藏在文字背後。他捕捉故事中每個人的行為,然後瞄準“孩子”的心靈,通過她來解讀。
在我之前的寫作經歷中,我壹直傾向於“有限視角”,尤其是“第壹人稱”,用細節清晰地表達我的思想和想法是我最喜歡的方式。
但是,從來沒有以這樣壹種盤根錯節的方式寫出來,既能“看到”事實,又能“看到”思想。這可能是第壹次讀書讓我覺得難以接受的另壹個原因。
這部小說通過壹個小女孩探討了嚴肅的宗教話題。在成年人(包括即將步入成年的少男少女)的世界裏,宗教的意義有兩個層面。壹個方面涉及到真正的信仰,無論多深,依然會牽動人心;另壹方面就膚淺多了,只是壹個標榜自己和社會道德的窗簾,隨時會被掀開,留下來。
但在孩子眼裏,是無法理解這兩層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重量比的。所以才會有那麽多的疑問,反思,焦慮,憤怒,直到頓悟。
這樣的對比,如果換成固定的視角,肯定很難顧及,或者讓小女孩的困惑也困擾讀者,或者奇怪小女孩為什麽這麽“叛逆詭異”。這是我從兩個角度對寫作的粗淺理解。
我不確定我是否會在以後的寫作中嘗試使用這種方法。能理解它的高明之處,並不代表妳能真正掌握它。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會隨著自己的知識積累、叠代和思考而改變,對文學的閱讀也是如此。學會欣賞是第壹步。
整部小說* * *主要有四個時間段,都是日常生活的片段。
首先,當蘇珊和喬安妮剛到的時候,小女孩的家人,包括住在家裏的老師科比小姐,壹起吃晚飯。小女孩的媽媽不知道如何安排兩個遠房侄女的假期生活。小女孩看似在幫忙,實則在故意耍花招,這也明顯凸顯了她獨特而又有些傲慢的性格。
這時,小女孩的媽媽為了控制局面,把話題引到了“甲廟”和“乙廟”。蘇珊和喬安妮繼續笑著,用諷刺和輕率的語氣描述修女們的教導。顯然,他們根本沒有理解其中的含義,缺乏最起碼的尊重和虔誠。他們的輕浮和缺乏教養引起了小女孩母親和科比小姐的不快。
同時,小女孩在腦海裏思索著這句話的含義,隱約覺得,“我是聖靈的殿,她特別喜歡這句話。這讓她覺得有人送了她壹份禮物。”至於如何更清楚地知道這份禮物,小女孩也不知道。
事實上,在孩子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理論必須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所以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通過更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學習概念。雖然宗教滲透在生活的細節中,但是很難理解,尤其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
“聖靈之殿”這幾個字即使不知道具體意思也充滿了神聖感,這應該是小女孩震驚的最初原因。
其次,故事推進到下壹個場景,是同樣不太聰明的溫德爾和科裏的來訪。小女孩可能只是想到了隔壁這兩個男人,而小女孩的媽媽則是因為他們相對“安全”。
於是,四個男生女生相遇了。不出所料,雙方都被自己的外表所吸引,都表現出了自己的學識。但可悲的是,兩兄弟的歌裏並沒有對“耶穌”發自內心的敬仰和崇拜,只是為了博取女生的好感。
而這兩姐妹,就更慘了。他們努力用在修道院裏學的唱腔,“莊嚴”地表演贊美詩,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神聖的態度。也許是因為教義的不同,兩個少年根本聽不懂歌詞,最後猜測是聽到了猶太人的歌。
冷眼旁觀的小姑娘受不了眼前這四個頭的愚蠢。她生氣地離開了,並拒絕和他們壹起吃飯。
很明顯,她不是壹個大方的孩子,有點敏感,找不到理由解釋自己的憤怒。也許潛意識裏,她的內心是純潔的,是聖靈的殿堂。所以我討厭別人裝腔作勢,因為膚淺而褻瀆信仰。
第三,在這樣壹種讓小女孩失望的氛圍中,她拒絕了他們壹起去市場的邀請,壹個人呆在家裏。雖然在內心深處,她仍然渴望出去,畢竟她只是壹個孩子。
這樣的決定,壹方面滿足了她,因為她堅持了原則,但另壹方面又讓她覺得有些失落,於是臉上就會露出暴躁恍惚的表情。
接下來,作者花了很長時間描述小女孩的內心世界。
可以看出她很有想象力,對自己有壹種偏執的批判,這種批判源於她的率真和敏銳,但這顯然與這個社會的道德外衣相沖突。因此,她會產生自我犧牲的悲劇情緒。
然後,兩個堂兄弟從市場回來了。雖然他們的談話大部分時間都很平淡甚至粗俗,但他們說:“我過得很開心,除了那件事。”立刻引起了小女孩的註意。
雖然她還小,但應該不乏對“性”及相關事物無限好奇的大孩子。小女孩領會了這個信息,並試圖找出真相。
果然,兩個大壹點的女生對兔子生兔子很感興趣。分娩是“性”的結果,像她們這樣的年輕女孩想知道。交換是講述那個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的畸形人的故事。
下面的長篇描述看似平淡,卻隱含著這個世界的殘酷。
天生殘疾是壹種犯罪。不僅不能正常生活,還得靠向世人展示自己畸形的性器官來生活。圍觀者的眼神如畫,男人們比教堂裏更嚴肅,女人們嚴肅端莊,嘴裏說著“阿門”,但心裏卻充滿了對畸形事物的好奇,變態的好奇,或許還有輕蔑、厭惡和高人壹等的傲慢。
小女孩不明白所謂的男女結合是壹種怎樣的畸形。對她來說,讓她震驚的是那個畸形人試圖維護的最後壹絲自尊。“我是聖靈的殿堂。”從畸形人嘴裏說出這麽神聖的壹句話,讓小女孩重溫了壹遍,直到入睡。
最後,第二天下午,兩個大女孩需要回到修道院。小女孩和媽媽不僅送他們回去,還進入禮拜堂參加祈禱儀式。
這部分還有很多小女孩的心理描寫,從壹開始的迷茫思緒,到向上帝懺悔,祈求寬恕,再到慢慢冷靜下來,感受祈禱的神聖,直到最後的儀式,她突然想起了那個畸形人的話,“我不會反抗的。他想讓我生成這個。”
也許,小女孩突然意識到,無論壹個人看起來多麽“與眾不同”,無論他是貧窮、卑微甚至醜陋,無論壹個人內心對這個世界有多麽懷疑和不滿,甚至“心懷邪念”,在上帝眼裏他都是他的臣民,聖靈應該住在每個人的心裏。
作為壹個相當叛逆、不友善、特立獨行的人,小女孩的內心其實是痛苦的。她不理解周圍人的“愚蠢”。她仍然是刻薄和敵對的,但她也感到困惑和內疚,她有壹種執著的追求殉道。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她也是壹個“怪胎”,壹個不與世俗尋求共因的特殊的人。
現在,在這樣的氛圍中,她開始明白了“聖靈之殿”的含義。上帝的愛是無條件的。只要他的臣民是真誠的,這就是真正的信仰。
文章最後,她對市場被禁感到失望,因為她的內心已經接受了神聖的意誌,即使她或他人不完美,也值得尊重。但是為什麽那些所謂的君子和道德衛士反其道而行之呢?
隨著聖餐般血紅色太陽的落山,空中還掛著壹條紅線。追求信仰之路是否艱難,是否意味著真正的信仰艱難而遙遠?更多的理解留給讀者。
作為壹個只有12歲的小女孩,她的內心獨白相當精彩。
首先,她極其誠實,從來不敢表達自己對身邊人或事最真實的想法。盡管這些明顯的不友好,讓她顯得出格、粗魯、令人不快,但她不想隱瞞。
當她拒絕和別人壹起吃飯時,廚子說:“上帝會讓妳又聾又瞎,所以妳不會像現在這麽聰明。”
小女孩毫不猶豫地回應:“那我就比某些人聰明。”
在她眼裏,誠實比其他品質更重要。她寧願裝聾作啞,也不願和別人壹樣虛偽。我相信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壹點,尤其是成年人。
其次,她很苦惱。我擔心自己的聰明,擔心自己對世間萬物的思考和批判態度,擔心身邊人的愚蠢和接受世俗觀念的“淡定”。她不理解這些壹心追求異性好感的青年男女的庸俗。她不明白他們怎麽會對神聖的宗教沒有任何理解和欽佩。
但她還是心疼,因為“驕傲”也是壹種罪,很難得到上帝的原諒。因為驕傲,她很難保持應有的儀態,而這種儀態有說謊的意思,這是另壹種犯罪形式。
所以她有那麽多“奇怪”的想法,甚至對死亡有壹種說不出的向往,就像那些忍受極度痛苦卻虔誠殉道者的聖人壹樣。在小女孩看來,這可能是最美好、最英勇、最符合她性格的行為。
第三,她也很喜歡反思,對世界充滿好奇,對壹切都相當敏感。在探索信仰的道路上,妳身邊的人,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無論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還是虛偽的還是幼稚的,都能引起小女孩的深思。
壹句簡單的“聖靈之殿”,聽過幾次,從來不是同壹個人說的,不同的人解釋和使用,讓她思考。她真的很聰明,也很誠實,這些品質讓她成熟得超出了她的年齡,讓她看清了身邊的真實或虛偽。
在這部小說中,最讓我震驚的是對人物的控制。對孩子心理的描述壹定要符合她的年齡特征,但也不能太幼稚。
壹個早熟聰明的12歲的女孩,她心理控制的難度可想而知。作者對她顯然是謹慎而大膽的。我就納悶了,作者自己12歲的時候也是這麽特立獨行的女生嗎?
寫作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構描述。現實的小說世界不是對現實世界的刻板重述,虛構的小說世界壹定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和投影。掌握這樣的技能很難。
很多時候,我寫的時候會猶豫,但是我並沒有精通到這個程度。我怕我筆下的人死板沒有靈魂,我怕這個人物虛無縹緲,脫離了存在的價值。
這部小說在這些方面給了我很多感悟。讀經典,認真讀,真的受益匪淺。
在我看來,小女孩的改變有兩個明顯的方面,而這兩個方面也是相互影響,缺壹不可的。
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小女孩的性格相當尖銳,甚至有點粗魯。雖然她很聰明,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也超出了她的年齡,但是早熟只會讓她更加鋒芒畢露,更加苛刻,更加獨立。
對於身邊的人,所有的喜惡都表現在臉上。她從不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也不在乎別人的尷尬。
她公開嘲笑兩個遠房表親的粗俗和無知。她不僅拒絕和他們壹起吃飯,壹起去市場,甚至直接說:“雖然我沒有妳大,但是我比妳聰明壹百萬倍。”
對於住在家裏的老師Kirby小姐,她也毫不猶豫地捉弄她的追求者Chitham先生,稱他為“騙子”,笑到失去體面,讓對方尷尬。
在修道院裏,她拒絕了想抱她的尼姑,只是伸出手,冷冷地皺著眉頭。這樣的女生恐怕很難讓別人覺得舒服,也很難得到別人的愛。
然而,在故事的結尾,她突然意識到上帝的慷慨和仁慈,感受到信仰的強大力量後,她整個人也發生了改變。變得冷靜,寬容,不那麽隨心所欲。
於是她接受了另壹個修女的擁抱。當她聽說博覽會被禁止時,她只是感到失望,而不是立即發表評論和指責。相反,她看著窗外,冷靜下來,讓自己真正開始成熟。
這些從傲慢到冷靜,從挑剔到寬容,從浮躁到安靜表現的變化,看起來都是相當巨大的。那麽,這些行為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麽呢?那是另壹個方面,也是更深層次的變化,那就是對信仰認識的升華。
通過怪胎事件,她不斷反思,不斷發問,不斷在心裏自言自語。最後的頓悟讓她豁然開朗。之前的矛盾心理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過激和負罪感不再困擾她。她終於接受了自己的獨特,也更加開放了自己的思維,用更高層次的理解接受了這個世界。
在我成長的生活中,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宗教的影響。即使在澳大利亞這個天主教國家生活了十幾年,我也沒想過要依靠什麽宗教。
作為壹個無神論者,我從來沒有特別關註過宗教這個話題,盡管它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當我看到信仰這個詞的時候,我意識到雖然我是壹個無神論者,但是我有壹個堅定的信仰。
我壹直認為,在我的靈魂深處,有壹個神住在那裏。它無所不在,告訴我要做壹個高尚的人。這其實是我的“聖靈之殿”。
這部小說的作者奧康瑙爾是壹名天主教徒。她生活在壹個宗教可以相對影響人們的時代。很自然地在小說中表達了她對信仰的理解和反思,信仰是生活的壹部分,關乎每壹個人。那麽,用小說的形式來討論,就能很好的理解了。
但是,作者對信仰的態度並不是簡單地崇尚,更不用說盲目地崇拜。她展現給讀者的是更為嚴肅深刻的批判和思考。
通過壹個12歲女孩的思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純潔真誠的信仰與虛偽形而上的信仰的本質區別,這才是這部小說的精髓所在。
我們所處的時代瞬息萬變,各種飛速發展的技術正在形成壹個巨大的漩渦,我們被卷入其中,無時無刻不在旋轉。看看網絡上充斥的亂七八糟的東西,以及每壹個實際上深陷其中的人,雖然他們似乎對此嗤之以鼻。這不就像文章裏那些虛偽的先生們嗎?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信仰在人類世界的地位從未改變。作為壹個作家,不局限於眼前所見所聞,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那麽妳的作品的內涵和價值就會不壹樣。
我希望我能記住我對這部小說的理解,並在我未來的寫作中更多地思考,然後我會感到安心。
我很失望,甚至是極度失望!
作為家裏的獨生女,我習慣了壹個人,但我覺得大多數孩子還是期望偶爾能有壹個同齡的玩伴。更何況這次壹下子來了兩個姐姐,也是我的遠房表親。期待他們不應該是天真的。
然而,他們的壹舉壹動都讓我無法忍受。他們14歲,住在壹個寺院裏,實際上是在抖著笑著,還互稱寺甲和寺乙。
從進門的那壹刻起,她們就把自己換成短裙和花襯衫,塗上口紅,站在高跟鞋上,壹直在鏡子前扭來扭去。他們似乎從來沒有見過比自己的兩條大腿更值得欣賞的東西。
我嘆了口氣,只想從房間裏消失。難怪媽媽說他們不夠聰明,上不了普通中學,只能送去修道院。在我看來,他們不僅不夠聰明,還是百分之百的傻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