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t& lt戰爭與和平> & gt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
安娜·卡列寧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
青年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選集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中的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中的安娜·卡列寧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的復活
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原本是壹個貴族地主的養女。她被她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勾引,然後被拋棄。由此,她陷入了悲慘的生活。她因懷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流浪,做了八年妓女。後來,她被誣陷為謀財害命,被捕入獄。十年後,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出現在瑪絲洛娃的案件中。他認出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拋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失敗後,瑪絲洛娃被護送到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和她壹起去了。在路上,傳來了皇帝給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強迫勞動改為流放。此時,瑪絲洛娃雖然還愛著聶赫留朵夫,卻拒絕了他對自己未來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森結婚了。這兩位主人公的經歷顯示了他們精神和道德的復興。這部小說揭露了那些貪官汙吏,觸及了舊法的本質。
恢復
揭示了道德自我完善和人類良知的問題。
人類最美好感情的復活
體現了壹個偉人晚年思想的沈穩和悲憫的氛圍。
世界百部經典作品之壹。
俄羅斯文學史上的經典名著
《復活》是俄羅斯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相信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讀過這本書。在中國,自20世紀初以來已出版了六個版本,由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戲劇也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並上演。作品及其主角都成為中國讀者和觀眾非常熟悉和喜愛的人物。
《復活》是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後的壹部小說,是對其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它是壹部根據真實案例構思的小說,展現了主人公“精神凈化”的過程,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的反人民本質和教會的醜惡罪行,是對托爾斯泰世界觀最全面、最充分的反映。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的惟妙惟肖。陀翁晚年嫻熟而老派的筆法,比其他任何作品都更深刻地反映了男女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紮。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
復活是贊美人類同情心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它體現了卑鄙和美德,用溫和的態度、冷靜的智慧和普遍的慈悲來觀察壹切。
——法國著名評論家羅曼·羅蘭。
整個19世紀從來沒有出現過比《悲慘世界》更高的《復活》這樣的作品,因為這裏沒有任何想象、虛構、編造的東西,都是生活本身。
——俄羅斯著名評論家斯塔索夫
讀托爾斯泰的《復活》,感覺他真的很棒。瑪絲洛娃筆下的妓女給人壹種神聖感,而我們壹些小說中的所謂“聖女”形象給人壹種自卑感。這就說明了大師和普通作家的區別。
——著名作家遲子建
《復活》是壹部總結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們心中所有骯臟的東西都掏出來了。人心很復雜,好人壞人,善與惡都很復雜。
——著名作家高莽
閱讀托爾斯泰的《復活》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部代表作中最新的壹部,被視為其創作的“最高峰”。它沒有戰爭與和平的史詩氣魄和璀璨詩意,也沒有安娜·卡列寧的驚濤駭浪和不安騷動——它完全體現了壹個偉人晚年心靈的沈穩和悲憫的大氣!
在這裏,作家犀利的目光、準確的描寫、蒼勁的筆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與工作內容的嚴肅性是壹致的。在這裏,面對人類的苦難,作家保持了高超的冷靜,但讀者不得不被他所看到的深深震撼。托爾斯泰在這裏的挖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入。可以說整個俄羅斯都被他翻了。他所再造的藝術世界,已經達到了做“鏡子”的程度。大實話!正因為作品去除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整部作品才顯示出了力量,就像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壹樣。然而,這不是壹座普通的雕塑,而是壹座宏偉的紀念碑。它融化了19年末的俄羅斯現實,上面刻著窮人、貴族、獄吏、囚犯、革命者、醫生、妓女、學生...它夾雜著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和放蕩...在這裏,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流淚。
當我們翻開這本書,不禁感到有壹種靈魂的復活——人類最美好感情的復活!即使在當代,很多人可能也在默默埋沒美好的感情,沒有任何感覺。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壹部像《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沈睡的心?
就像花草需要春雨才能長出新綠壹樣,人類也需要博愛和同情才能延續,才能不斷進步。或者這就是復活不朽的原因?
雖然《復活》裏寫的是貴族的懺悔,但托爾斯泰並沒有把這個母題當成貴族的專利,而是把懺悔放在了人類心靈內部的、普遍的矛盾中。每個人都有神性和獸性。人放縱自己,就可能墮落;人有意識的時候,可能會“復活”。因此,托爾斯泰提倡“道德自我實現”來改變社會的不平等和罪惡。在社會革命激烈的時代,他主張“不要以暴制暴”,反對階級鬥爭。但作為人類尋求精神解放的文獻,在我們這個把道德自強當成笑話的年代,讀這樣的書可能會引起壹些羞恥感。
參考資料:
/20040330/00407872.html
我讀過的譯本,也讀過董的譯本。下面的壹些評論是我現在加的。星期二,1984,65438+10月30日,陽光明媚今天,我又讀了壹遍老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第壹卷,安德利公爵的死深深打動了我。“如果每個人都只為自己的信仰而戰,就不會有戰爭。”(安德萊第36頁)當羅斯托夫伯爵夫人給安娜·米哈伊洛夫娜錢的時候(我的解釋):安娜·米哈伊洛夫娜曾抱著她哭過,伯爵夫人也哭過,她們哭是因為她們是朋友,因為她們心地善良;因為他們從小就是朋友,卻為錢這種庸俗的東西發愁;還因為他們的青春已經逝去...但是他們的眼淚是幸福的。(第85頁)基督徒的愛,對他人的愛,對敵人的愛,比壹個年輕人美麗的眼睛在妳這樣壹個充滿詩意和深情的女孩身上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價值,更甜蜜,更美好。(這是安德莉公主的姐姐瑪利亞寫給朋友尤利的信)(第134頁)以上段落表達的只有壹個詞:“愛”。但也明確劃分為兩種類型,這是托爾斯泰思想的核心。壹種是感性的愛情,比如兩位小姐的愛情,還有我們每天總宣傳的那種類型;另壹種是我們生活中很少考慮的,可以肯定的說,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很實際的中國人,是不承認這種愛情的存在的。也就是瑪麗亞小姐表達的這種愛。這種愛是高尚的,相信這種愛的人也是高尚的,比如失落的托爾斯泰,富有同情心的雨果,熱情的羅曼·羅蘭。尼古拉·羅斯托夫轉過身來,好像在找什麽東西。他看著遠方,多瑙河上的水,天空和太陽。天空是多麽美麗、蔚藍、寧靜和遙遠啊!日落是多麽明亮和壯麗啊!而遙遠的多瑙河的水是多麽的善良和燦爛啊!更美的是遠處的藍山、修道院、神秘的峽谷和多瑙河上彌漫著煙霧的松林...那裏安靜而快樂...“只要我能在那裏,我什麽都不需要,什麽都不需要,”羅斯托夫想。“在我心中,在這陽光中,在這裏,有如此多的快樂...呻吟聲,痛苦,恐懼,還有這種不可知,這種匆忙...他們又喊到這裏,都跑回來。我想和他們壹起跑壹會兒,而它,死亡,就在這裏,在我頭上,在我周圍...有那麽壹會兒,我再也見不到太陽了。..... "(註:這是羅斯托夫在上馬沖鋒前看到傷兵後的感受)(第210-211頁)生活,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人們才能感受到它美好的、往往被忽視的內涵。其實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享受陽光、森林、山川、草原、河流的自由,在於平凡的滿足。其他無關緊要。在他的頭上(註:安德烈負傷“奄奄壹息”前躺在奧斯特裏茨的戰場上),除了天空之外,什麽也沒有,高遠的天空,雖然不確定,但深不可測,灰色的雲朵靜靜地移動的天空。“多麽安靜、祥和、嚴肅!妳跑起來壹點也不像我,”安德萊公爵想。“妳不像我們壹樣奔跑、呼喊、掙紮;爭奪掃帚,雲朵在這高遠無限的天空中運動,與我們的天空完全不同。為什麽我以前沒見過這種崇高的日子?我終於找到了。我有多開心。是的,除了這個無限的日子,壹切都是空的,壹切都是欺騙。除了天空什麽都沒有。但是連天空都不在那裏。除了寂靜與和平,什麽都沒有。感謝上帝!..... "(第399頁)我覺得以上內容是這本書最感人的內容。這種體驗不僅僅是看破紅塵,而是壹種永恒的贊美。寧靜、安詳和遙遠的景象。是幸福的終極定義。這些內容對我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以至於我改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升華到人類良知去感受世界。莊嚴、蔚藍、寧靜、遙遠的天空是永恒的,和平的,超越了所有人類的痛苦和歡樂。只有它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精神寄托。1984 165438+10月13周二尹今天看完了《戰爭與和平》第二卷。什麽托爾斯泰!雖然我在某些方面強烈反對妳,但妳的工作確實讓我印象深刻。“啊,瑪麗亞公主!”突然他不自然地說了壹句,扔掉了鑿子(輪子因為慣性還在轉)。瑪麗亞公爵小姐久久地記起了褪色的輪盤賭,這與她記憶中後來發生的事情混淆了。(這就是安德利公爵的父親因為誤聽兒子死在奧斯特裏茨戰場上而極度悲傷的原因。公主是他的女兒。)(第457頁)括號裏的內容只有有深刻思想和感性的人才會對這首歌有同樣的體會。太奇妙了,只能理解,卻無法表達的東西,被老陀的神筆不經意地寫了出來。“妳會死的——壹切都會結束。妳死了就什麽都知道了,要不就別問了。”(這是皮埃爾責備自己決鬥時的精神掙紮。)(第495頁)最高智慧只有壹種科學——解釋整個宇宙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整體科學。想要靠自己獲得這種科學,就必須對自己內心的“自我”進行凈化和創新。所以,在妳知道之前,壹定要相信,讓自己變得完美。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把上帝的光放在心裏,這就是所謂的良心。(這是皮埃爾臨走時在酒店受到* * *經濟協會成員的啟發說的話。)(第503頁)安德利公爵望著皮埃爾給他指的天空。奧斯特裏茨戰役後,他第壹次看到了崇高而永恒的天空,那是他看到的躺在奧斯特裏茨田野上的天空;而那個沈睡了很久的最美好的東西,突然在他心裏醒了過來,讓他覺得幸福,覺得年輕。這種情緒壹回到他習慣的生活環境就消失了,但他知道他不會發揚光大的情緒在他心裏。(第555頁)“沒錯,就是那棵橡樹,”安德萊公爵想道,他突然不知從哪裏感受到壹種春天特有的快樂和清新的感覺。他突然想起了他壹生中所有最美好的時光。奧斯特裏茨和高高的天空,他死去的妻子被譴責的臉,渡船上的皮埃爾,被夜晚、夜晚和月亮的美麗所激動的女孩——所有這壹切都突然出現在他的腦海裏。“不,生命不會在三十壹歲就結束,”安德烈公爵突然做出了最後的、決定性的決定。“僅僅是我心裏知道壹切是不夠的。大家壹定知道這壹點:皮埃爾和那個飛上天的女孩也包括在內。每個人都必須認識我。我希望我的生活不僅是為了我自己,也是為了他們的生活與我無關。我的生活應該體現在每個人身上,他們應該和我壹起生活!”(第602頁)這段話深深打動了我。從那以後,我覺得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周圍的人是那麽的不同,那麽的格格不入。我想讓他們像我壹樣體驗這種深刻的崇高感。但是,我發現中國沒有人會被妳表達的這種崇高理念感動,除了微笑。最多只會被壹般家庭和那些被咀嚼過的愛情感動和回味。更重要的是,(我現在才加上這個個人評論。)我們中國人習慣於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們認為,即使是壹個偉大人物或名人的日常表達,也是壹個絕妙的想法,就像書中描述的大美人,導致貝蘇丈夫悲劇的女人:壹個迷人而聰明的女人的名聲在龐雅文·法西利耶夫娜·貝蘇那裏是不可動搖的,以至於她可以說出最俗氣和愚蠢的話,每個人仍然贊美她的每壹句話。(第626頁)安德烈·保爾科夫斯基和皮埃爾·貝松約是托爾斯泰傾註心血、刻意刻畫的兩個耀眼且極具智慧的人物(其實保爾科夫斯基家族是以托爾斯泰的母系家族為原型的,托爾斯泰的母親和母親的家族對托爾斯泰的傳承和影響很大,而安德烈·保爾科夫斯基的姐姐和不太好看的瑪麗亞公主是以托爾斯泰的母親為原型的)。他們在書中的長篇獨白和豐富的內心思考與自省,賦予了這本書壹種偉大而耀眼的光環和深刻的思想內容,使它不是壹部簡單的小說,而是壹部人類精神財富的傑作。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些長篇大論的獨白和反思,前所未有地豐富了我的精神,讓我的思想不受影響和限制(可能有人會指出這是悖論,但我不想在這裏白費口舌。我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交流,而不是和沒有思想的人浪費口舌)。有意思的是,Buel的思想在Biende中不壹定是膚淺的,但他始終是壹個思想者,不善於付諸行動。我不禁想起那些流亡巴黎,經常在酒館和咖啡館裏談論革命的革命者。安德烈不壹樣。托爾斯泰後來在自己莊園裏的改革,其實就是安德烈的寫照。只有他們兩個能和睦相處,而其他貴族全都受到影響,華而不實,金玉其外,他們中間的勢利小人都毀了(當然頭腦簡單的羅斯托夫伯爵除外,他是以他的父親為原型的)。托爾斯泰的思想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他反對封建制度,但也懷疑新興資產階級的先進思想和制度(當然不是站在它的對立面)。我以前很不認同他“晦澀”的思想,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和對當代世界發展的觀察和了解,現在仔細想想,他的思想和觀點確實是高瞻遠矚,博大精深。他不僅看到了垂死身體的腐爛。俗話說,三歲看,七歲看。多麽永恒的托爾斯泰啊!(我現在才加上這個個人評論)索尼婭拿著壹個杯子穿過大廳走進餐具室。娜塔莎透過食品室的門瞥了她壹眼。她想她記得有壹次,光線從儲藏室的門射進來,索尼婭拿著壹個杯子走過。“是的,完全壹樣,”娜塔莎想。(第739頁)這種生活和心理細節怎麽和我偶爾的心理活動如此相似?那很奇怪。托爾斯泰不是我肚子裏的蛔蟲。這個不平凡的人,如何用文字生動地寫出如此微妙的心理細節?佩服佩服!1984 12 1星期六晴壹個人有意識地為自己而活,卻是全人類達到歷史目的的無意識工具。人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壹個人的行為和無數其他人的行為同時產生是有歷史意義的。壹個人站在社會階梯上的位置越高,他和越多的人發生關系,他對別人的權力就越大,他在每壹個行為中的命運和必然性就越明顯。..................................................................................................................................................................................(第864頁)人在江湖尚且身不由己,何況權力的位置之上。這就是“責任”。通常他得做點什麽,否則不行,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甚至重大歷史事件。所以,他們的行為壹定是不可避免的,他必須按照某種規律行事。而他的行為作為歷史的無意識工具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有意識的日常生活,從而形成了正常的人類生活和群體、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周壹,1984,65438+2月,10第三卷第870頁有壹句法語,有點意思:“Quos vult perdere—dementat”(意思是:誰要破壞——拿走它的理由)Bufuer(第887頁註:“K.L.A.P fuel”)。)作為普魯士將軍,耶拿戰役後加入俄軍,在1812戰役中被征入俄軍第壹計劃。)他是那種無可救藥的自信,不可改變,自信到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國人是這樣的人,正是因為只有德國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壹個抽象的概念上的——科學是絕對真理。這位法國人很自信,因為他認為自己在智力和身體上對男人和女人都同樣不可抗拒。英國人之所以自信,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有組織的國家的人民,所以他作為壹個英國人,總是知道他應該做什麽,知道他作為壹個英國人所做的壹切無疑是對的。意大利人之所以自信,是因為他容易沖動,容易忘記自己和他人。俄羅斯人自信是因為他什麽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為他不相信他能完全理解任何事情。德國人的自信是最差的,也是最頑固的,也是最討厭的,因為他認為自己懂得真理和科學,這些是他自己發明的,但在他自己看來是絕對真理。(第911—912頁)俗話說,德國人嚴謹,英國人冷靜,法國人迷人,意大利人沖動,俄羅斯人多疑,不信任狡猾。哈哈,德國人是工程師,英國人是政治家,法國人是演員,意大利人是運動員,俄羅斯人是鄉巴佬(不過這是托爾斯泰和高爾基筆下的人物,不是現在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俄羅斯人)。壹個好的指揮官不僅不需要什麽天才或者什麽特殊的品質,還缺少人類最高貴最優秀的品質——愛、詩、善良、哲學和探索性的懷疑。他要有所克制,堅信自己在做的事情很重要(否則他不會有足夠的耐心)。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能成為壹個勇敢的統帥。上帝不許他做人,不許他愛任何人,不許他同情任何人,不許他思考什麽是對什麽是錯。這說明天才理論早就為他們捏造了,因為他們有力量。戰爭的勝利不是由他們決定的,而是由隊伍中喊著“崩潰!”或者大喊“萬歲!“人。(917-918頁)戰爭是最野蠻的非人化行為。為什麽要想到什麽是人類最文明的東西,比如愛情,詩歌,哲學?讓我想起腦海中突然閃過的壹個畫面:壹個人狼吞虎咽地吃下了壹整只雞,但他的眼裏卻流下了慈祥的淚水,因為他非常同情這只雞(如果不是鱷魚的話)的悲慘命運。但是吃雞對我們人類很重要,所以人類所有的道德、理論、藝術等等都是為了吃雞而編造的。但是這些理論有什麽用呢?當妳拿到雞肉的時候,咀嚼它。所有其他的想法和理論都是多余的。另外,從上面可以看出,托爾斯泰壹直反對科學方法,認為與其用人腦來制定和發展壹些理所當然的原則,不如用“上帝”給予的直覺判斷來從事壹件大事。”他不會有自己的主見。“他不會計劃任何事,也不會做任何事,”安德萊公爵想。但是他想聽每壹件事,記住每壹件事,把每壹件事放在適當的位置,不會阻礙任何有用的事情,也不會允許任何有害的事情。他知道有比他的意誌更強大更重要的東西,這是事態發展的必然趨勢。他能看到這些事件,明白它們的重要性,而當他明白了這種重要性,他就可以不幹涉這些事件,放棄個人意誌,這就有了另壹個目的。(第1016頁)也就是說,人有壹種天生的洞察力,事物有自己不可逆的發展趨勢,而像人的意誌這樣的東西,往往是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幹擾造成的。要想讓事情有壹個好的結果,就要“看到”這個事情的“必然趨勢”。成功的關鍵是看妳能不能及時放棄自己的必然趨勢。(安德烈亞斯)“啊,我的朋友,我最近覺得活著很痛苦。我知道,我知道的太多了。它不適合人們嘗試善惡知識的果實...(第1105頁)真的是壹種痛苦。人最好穩紮穩打,渾渾噩噩,什麽都不要想,就像雞和豬壹樣,只求目前吃好睡好,不要想自己最終的命運。只有這樣,人才能快樂而滿足地度過壹生。苦惱往往是有腦子的人自找的。1985 65438+10月14周壹Sunny看完了第二集,去圖書館借了第壹集。可惜這第三集是董翻譯的,有些翻譯和我壹直在看的的翻譯不壹樣,而的第三集也找不到了,壹時聯系不上,就又在別處借了的翻譯的第三集。安德魯公爵再也忍不住了。他為他的同伴,為他自己,為他們的錯誤,也為他自己,流下了深情而親愛的眼淚。(註:身負重傷的安德看到了他曾經的情敵阿納托利·庫拉幹,娜塔莎想和他壹起戰鬥,在與法軍的戰鬥中砍斷壹條斷腿時痛哭流涕)“慈悲,對兄弟的愛,對愛我們的人的愛,對敵人的愛(註:這個敵人可能指阿納托利·庫拉幹),是的,上帝在世界上所宣揚的。這就是我珍惜生命的原因,這也是留給我的,如果我還活著的話。但是現在已經太晚了。我知道!”(第1158頁)1985 65438+10月15星期二晴“是的,愛,”他(指安德萊)想得很清楚,“但不是那種愛,就是因為某件事,出於什麽目的,或者出於什麽原因,但我經歷了那種愛,那是心靈的本質,它不需要壹個對象。我現在也體會到了那種快樂的心情。愛妳的鄰居,愛妳的敵人。愛壹切——用各種表現形式愛上帝(我註:這句話可能翻譯為“愛上帝創造的各種表現形式”,即上帝的存在可以在各種表現形式中體現出來)。愛親愛的人,妳可以用人類的愛;但要愛敵人,只能用神聖的愛。所以當我覺得我愛那個人的時候,我覺得好幸福。他的情況如何?他還活著嗎?.....以人類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變恨;但是神聖的愛是不能改變的。死亡和任何東西都不能摧毀它。這是心靈的本質。.....(第1305頁)這段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很深。世界上真的有兩種愛情嗎?前者存在。至於後者,我已經從羅曼·羅蘭和雨果的作品中體會到了,但似乎托爾斯泰闡述得很深刻。我期待這種愛的境界。我認為擁有這種愛的人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人。這種愛是博愛,不需要特定的對象,而是來自壹顆善良的心。21,1,0985年1月1日星期壹多雲(安德烈公爵死前的感受:)他感受到的是他與世間萬物的疏離,以及他快樂而陌生的漂浮感。他不急不躁,等待著他即將遇到的。那個嚴峻的、永恒的、不可知的、遙遠的東西——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斷地感覺到它的存在——現在離他很近,而且,由於他身體的奇怪的光線漂移,它幾乎是可能的和真實的。.....(1391頁)啊——怎麽說呢?死亡,對我來說,意味著整體的終結,不僅僅是從別人的角度來看我這個小身體的終結,而是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壹切的終結,整個世界和整個宇宙的終結。歡樂、痛苦、熱情、仿徨、朋友、親人、敵人、小時候的某個夜晚在院子裏聽到壹種奇怪的蟲鳴、遇見那個第壹次讓我的心怦怦直跳再也不會忘記的人、我們心裏經常想的事、我們痛苦的事、壹切的壹切、陽光、月光、海洋、晚霞中的廢墟、在晨風中獨自搖曳的樹梢、那首熟悉而優美的歌...整個世界,整個地球,整個宇宙,我的日記,我的感情,所有的秘密,所有快樂和痛苦的源泉,等等,都消失了,就像消散的煙雲,再也無法挽回。在這種場合,我不能像安德烈那樣對過去美好的事物無動於衷,任其遠去。我不相信永恒而嚴格的主張。我壹定會懷念我這輩子經歷過的所有世俗的事情和感受。當我在寫和聽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時,它是如此迷人,如此懷舊,如此不願想起死亡。如果死亡是解脫,那麽它不僅會解除痛苦,還會毀掉歡樂和美好。我不想用生命的感動和歡樂作為代價,只是為了擺脫終將成為過去的痛苦。不,我不想。不值得。不值得!即使是那個我不相信存在,被說成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他,堅持要我去見他,我也會像壹個不願意被強制打針的孩子壹樣,盡力去抗爭,去吶喊。我不想輕易讓那東西帶我去壹個永遠回不來了的地方。當然,當我的離開變得不可逆轉的時候,我會很難過,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我記得讀過壹本關於施特勞斯生平的書。在愛人的懷裏奄奄壹息的時候,他迷迷糊糊斷斷續續地唱著最後壹首古老的德國民歌:孩子,孩子,我們現在要分別了。太陽再美,總有下山的時候...啊——活著是多麽美好的事情啊!這種現象的全部原因超出了人類的理解。但是需要找到人們心中的原因。人的頭腦往往會忽略不計其數的復雜條件(每壹個條件都可以獨立地視為現象的原因),卻抓住了第壹個最清晰的近似原因,說:這就是原因。在歷史事件中(這裏觀察的對象是人的行動的本質),最初的、原始的近似是上帝的意誌,後來是處於最突出歷史地位的人的意誌,也就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意誌。但是,只要我們探究每壹個歷史事件的本質,即事件所涉及的整個人群的活動,我們就會相信,歷史英雄的意誌不僅沒有主導人群的行動,反而他們自己往往被主導。.....歷史事件的原因是所有原因的總和,除了這個唯壹原因之外,沒有其他原因。但有些規律支配著事件,有些是未知的,有些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只有完全放棄在個人意誌中尋找原因,才能找到這些規律,就像人們只有放棄地球不動的概念,才能找到行星運動規律壹樣。(1398—1399)也許有時候,當我們周日在家裏書房的書桌前,聽著音樂,無所事事地翻看著早先的日記或者兩本邊角已經磨損的舊書時,我們會有壹種感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