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1900 . 6 . 2-1976 . 10.7),新竹縣新浦鎮人,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作家兼教師。
我年輕的時候,接受的是日語教育。我畢業於臺灣省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做過教官,小學老師。後來因為縣檢辱罵臺灣老師,抗議無效,憤然辭職,結束了近20年的教學生涯。
1941年去祖國南京做新報記者,壹年後回到臺灣省。先後在臺灣省日日新報、臺灣省報、新生報、人民日報任記者,後調任臺灣省機器工業協會特聘會員(1949-1965),曾參加壹個詩社,65438。後期作品主要反映臺灣省戰後社會,包括《波茨坦酋長》和《狡猿》。除了文學創作,吳還創辦了《臺灣省文藝》雜誌(1964),並設立臺灣省文學獎(1969)和吳文學獎(1969),獎勵後進學子,不遺余力。
中文名:吳
別名:吳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新竹縣新浦鎮巨埔裏10號
出生日期:1900年6月2日
死亡日期:1976 10年10月7日。
職業:作家
畢業學校:臺北師範學校。
代表作品:亞洲的孤兒,無花果
角色的生活
1900,6月2日出生,新竹縣新浦鎮巨埔裏10號。父親吳,母親朱,排行第四,有兩個哥哥和壹個妹妹。
1910年入三浦公學。
1916,新浦公學畢業,升任臺灣省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即臺北師範)。
1920,臺北師範畢業。臺灣省公立學校教學說明(依門教學場主任)。
1921《學校與自治論文集》在新竹府教育班出版。
1922年,由於《論學校與自治》的出版,當局認為這是極端的,並於4月遷至苗栗胡俟公立學校。
1924,4月,調入蕪湖分校教學場。9月,我與19歲的林賢美小姐結婚。
1925,2月份得了急性肺炎,差點丟了命。
1926年2月,新竹縣為出版《會話教授研究》而召開的教育研究會議,受到我校新任校長英傳先生的重視。
10月27日,1930,10,五社事件發生。
1936年,第壹部小說《くげ》(《水月》),靈感來自我的同事,壹個日本文學少女,發表在《臺灣新文學》上,後來的《べンの _》(《水滴從筆》)。同年,小說《どぶのの?carp》獲得臺灣新文學征文比賽壹等獎。
65438至0937,調任關西公立學校總教官壹職。在臺灣新文學發表小說《回歸自然》(簡稱《回歸自然》),用500塊錢創作了日本小說《功夫狗》和《地瓜》兩部。同年在新竹縣主辦的教育研究會議上發表研究論文《數學教授下學年研究》。
1939年,因抗議日本軍閥,全面開展臺省青年訓練,壹邊要求,壹邊騷擾,被調至左路,出任馬武杜芬教場主任壹職。
1940年,因服役20年獲勛,但因縣巡視員(巡視員)隨意辱罵臺籍教師,抗議無效,憤然辭職。
1941年,獨自回到祖國,擔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
1942,回臺灣任臺灣省日報社記者。發表遊記《南京雜感》,分十個月發表於《臺灣省藝文》連戰。
1943,亞洲孤兒胡泰明被選秀。
從65438到0944,他是臺灣省新報的記者。(日本帝國為了壟斷臺灣省島視聽,將全島報紙合並統壹為臺灣省新報)。同年,他寫了小說《陳大人》,在臺灣光復後的《新新》雜誌上發表。小說《馬先生》發表在民生日報上。
65438-0945,臺灣光復後,就職於臺灣新生日報社(日據時代臺灣省新報)。著有日本散文《日本該何去何從》和小說《糖鍘刀》(原為胡太明之壹)。小說《胡太明》寫完了。
1946,做過人民日報記者。組織成立崇正出版社。65438年9月至0946年9月,胡誌明(原名胡泰明,日本小說《亞洲孤兒》原版,分四篇出版)出版,此書被公認為抗日文學的代表作。
1947,調入社會事務部。崇正出版社組織了壹次有計劃的流產。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發生。他寫了兩篇散文,《午夜前的臺灣省》(黎明前的臺灣省)和《午夜前的夜》(孤獨的夜)。
1948,擔任大同工業學科主任。出版小說《ボッダママ》(波茨坦首長),由私立大同工人聯合會出版,臺北學友書店出版。還在日本《公雞通訊》上發表了散文《臺灣省文學現狀》(《臺灣省文學現狀》)。起草小說《泥巴》。
1949,任臺灣省機械工會工會委員。創造壹個書蟲的夢想。
1949年8月,中國詩歌《藍庭集》出版,包括《劍池淚》、《長江墨滴》、《鳳嶺松濤》、《雙峰戀》、《稻江雲》等五首詩,由新竹蔡穎出版社出版。
1950年,寫了小說《友誼》;小說《泥巴》完成了。
1952年寫《十元雜的壹生》(日文稿未完成)。
1953,擔任特別“會員”。胃出血,病了壹個月。
1954年8月,散文《新文學運動的氛圍》在臺北文物發表。
1955,狡猾的猿猴被征召。1955 65438+10月26日與大兒媳婦張松英結婚。
1956,完成小說《狡猿》。ァヅァの孤兒(孤兒在亞洲)在日本書房123出版。
1957年,遊歷日本六周,寫下102首中國詩歌《東遊吟草》。同年,《Waiめ れ島》在日本ひゐげ書房出版。
65438-0958年,寫小說《青銅的味道》《閑愁》。
1958年5月,苗栗文學書店出版《漢詩集》(含附錄《馬先生》、《陳達仁》、《騷壇雜感》)。
1959年6月,《孤帆》由楊·翻譯,高雄黃河出版社出版(本書為《亞洲孤兒》中譯本)。
1960年創作小說《三八淚》和散文《仰望藍天》。
1961年寫了散文《關於文化的壹點雜感》。
1962年,他寫了壹兩首中國詩《夢裏草》。
1962《亞洲的孤兒》,傅譯,黃偉南審,6月由臺北南華出版社出版。
1963年創作散文《談文化沙漠的文化》和小說《姜還是比較辣的》。4月,中國詩歌《濁流千草集》由臺北文獻收藏局出版。11《傷痕集》(壹)、(二)由臺北市典藏文獻局出版。
1964年,臺灣省文藝雜誌成立。在《臺灣省文藝》創刊號上發表散文《臺灣省文藝雜誌的出現》和論文《中國詩歌必須改革》在《臺灣省文藝》第二期上發表散文《歷史有許多漏洞》和《致有心人的壹封信》他發表了兩篇散文《關於漢代詩歌的幾個問題》, 《意外的意外》和《給鐘肇政的壹封信》在《臺灣省文藝》第3期發表散文《臺灣省文藝的使命》《虛驚壹場》《憐惜臺灣省文藝月刊》在《臺灣省文藝》第4期發表散文《傳記小說蕭條的原因》在《臺灣省文藝》第5期
1965,退休臺灣省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特別會員。他遊歷香港、日本,寫了120篇《東遊吟草》、《東遊》。在《臺灣文藝》第六期發表《我經營臺灣省文藝及我對臺灣省文學獎的看法》壹文,在《臺灣文藝》第七期發表長篇小說《幕後的主宰》、散文《為自由詩人說幾句話》、新詩《萬國文藝攤位的拍賣》..在《臺灣省文藝》第八期發表小說《許多矛盾》和論文《對詩歌的淺見》,在《臺灣省文藝》第九期發表小說《牛在流淚》和散文《經得起歷史批判》、《我最敬佩的偉人》,寫作散文《光復二十周年的感想》、《忘了歌唱的金絲雀》、《出走》;散文《憶我的第二故鄉》發表在西湖《國學》50周年畫冊上。
1965楊的譯本《孤獨的帆》於5438+00年6月由泛亞出版社再版。
1966在《臺灣省文藝》第10期發表評論《魏萬之的“對象”》,在《臺灣省文藝》第11期發表散文《我的批判》、《苦悶的兩年》、《悼念江小梅》,在《臺灣省文藝》第12期發表遊記《幽谷譚記》..發表中國詩歌《東遊吟草》。出版遊記《東遊》,在《談西談東》中掙得。《吳文選》小說版1966、12,由臺北廣弘文出版社出版。
1967寫了壹篇散文《按門憶教場》;並在《臺灣省文藝》第16期發表散文《緬懷吳欣榮君》,完成日文小說《道はひと金》(《遠去的路》)和中文回憶錄《無花果》。1967年4月,《吳文選》中文詩文版由臺北廣弘文出版社出版。
1968在《臺灣省文藝》第18期發表散文《談臺灣省文藝》小說《榕樹》和《環球遊記談西方與東方》在《臺灣省文藝》第19、20、21期連載..
1969,“吳文學獎”設立。在《臺灣省文藝》第25期發表散文《我設立文學獎的動機》4月65438日至4月0969日,《海外遊記·談西談東》(分為《談西談東》兩部分)由《臺灣省文藝》雜誌發表。
在1970中, 在《臺灣省文藝》第26期發表散文《憶大同》在《臺灣省文藝》第27期發表散文《看王的風采》在《臺灣省文藝》第28期發表散文《蘇的繁華》在《臺灣省文藝》第29期發表散文《憶五湖》《的意蘊》發表論文《中國詩歌再討論——喚醒靈魂》 在《臺灣省文藝》第30期發表《詩之我見》,在《臺灣省文藝》第33期發表散文《羅福興的詩與人》,撰寫散文《憶五十年前母校》、《憶母校今昔情》,與前三篇散文《憶五湖》合稱為《壹束回憶》。
《無花果》臺北林德伯格出版社6月出版5438+0970。
1971年在《臺灣省文藝》第31期和第30期分別發表散文《多余的話》和《設立新詩獎和中國詩歌獎的動機》。在臺灣省《文藝》第32、33期發表琉球日本遊記《東遊與雅趣》,寫《沒有他人分享的世界仍像壹座熄火的山》(日文,發表在日本《石豐經濟新聞》上)。1971年1年10月11日本散文《沒有別人股份的世界,好得像壹座被火燒過的山》發表於日本《石豐經濟新聞》被翻譯出版於臺灣省文藝第34期
1971年1月晚香由臺灣省文藝雜誌出版。1971年65438+二月泥由臺北林德伯格出版社出版。
1972,年初在東南亞漫遊。在《臺灣省文藝》第35期發表遊記《壹次東南亞漫遊》和散文《懸崖難歸》,著有遊記《五指山之旅》《夕陽》等101篇。日本小說《臺灣省連翹》被起草。寫《他人無份的世界,仍如死山》(中文,發表於《臺灣省文藝》第34期)。
1972年6月,日本社會思想社出版《臺灣省報告——種人地》。1972 165438+10月《渾渾噩噩的生活,悲慘的臺灣省人》由日本社會思想學會出版。
1973年,他的妻子林賢美夫人去世。1973 1中國詩歌、濁詩、草集,共23篇,由臺灣省文藝雜誌出版。發表臺灣省連翹小部分,翻譯成中文,在臺灣省文藝39-45連載。1973年5月,臺灣省文學藝術學會出版《東南亞漫遊記》。ァジァの孤兒-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省(亞洲孤兒-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省)由日本新文字協會出版。
1974,去過美國。寫南美遊記。在《臺灣省文藝》第四期、第六期發表散文《文學芻議》。
65438年至0975年,遊歷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馬尼拉等地,撰寫印澳、新西蘭遊記。遊記《三年重遊日本》《重遊四湖》和隨筆《日據時代文學回顧》分別發表在《臺灣省文藝》第47、48、49期。
1975,張良澤選的《泥中金鯉》,臺南大航出版社出版。
65438年至0976年,遊歷印度、埃及、非洲等地,撰寫非印度遊記。散文集《春歸》、《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遊記》、《非印度遊記》、《北埔事件抗日烈士蔡慶林》分別發表在《臺灣省文藝》第50期、5月1期、52期、53期。
1976年5月應邀在東吳大學演講,題目是《日據時代中國詩歌在臺灣省文化中的地位》。
1976,九月偶爾感冒,意外並發肝病、糖尿病、白細胞增多,病情惡化。10月7日猝死,享壽70%。
主要作品
37歲時,吳用日文發表了他的第壹部小說《水月》,發表在臺灣《新文學》雜誌3月號1936。
他接下來40年的作品包括小說、舊詩、遊記、文學評論等等。吳去世後,張良澤教授整理了《吳選集》六本,後又出版了《無花果》、《臺灣連翹》、《吳致書信》九卷。其中仍有許多零散的文章、書信和兩千余首舊體詩詞未整理出版。
長篇小說
《亞洲孤兒》完成於1945。其內容講述了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省的知識分子胡泰明,在臺灣省受到日本殖民者的壓迫,從日本留學歸來後受到鄉親們的嘲笑,但到了中國大陸後卻不被視為中國人,受到歧視。在自我避難和人生諸多挫折的無助感中,他最終走向瘋狂,以悲劇收場。
《榕樹》是吳的第二部小說,是吳前半生的自傳,描述了作者從日據時期到戰後初期的經歷。小說完成於1967年底,在1968臺灣省文藝雜誌連載三期。因為文章部分描述了二二八事件,所以在1970首次作為單行本出版,被國民黨政府封殺。此後只在美國和臺灣省地下流傳,直到1988才由臺灣省前衛出版社正式發行。其實這本書的內容和《亞洲孤兒》很像。因為《亞洲》這本書是二戰結束前才寫的,所以這本書是2月28日寫的;因此,前者由黨員,壹個忠誠的國民翻譯出版,而該書被禁止出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批評日本統治的《雅》壹書可以在日本出版,而少數描寫國民黨統治的《吳》卻不能在臺灣省出版。
《臺灣省連翹》是吳的最後壹部著作,原文為日文,由先生在吳逝世十年後翻譯出版。描述臺灣省戰前後的政治秘密。
短篇小說
《水月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吳早期的八篇短篇小說,主要描寫了1936年至1946年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省民;
水月、泥裏金鯉、功夫狗、陳大人、唐倩子、馬先生、陸條、桂自然。其中水月和貢狗描寫了日本人對臺灣省子弟的不平等待遇,陳大人和馬先生則揭露了當時臺灣省皇族紳士和日本走狗的行為。
《波茨坦科長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吳自1946以來的十篇短篇小說:《波茨坦科長》、《狡猿》、《銅臭》、《三八淚》、《幕後支配者》、《友情》、《牛淚》、《老姜更辣》。受戰後國民黨腐敗和二二八事件的影響,吳的戰後小說以控訴時事為主,如《牛在流淚》。《青銅的味道》和《波茨坦首長》記錄了接受官員和“中層”臺灣漢奸貪汙的行為。
詩集
除了小說創作,吳還經常寫中國詩歌,如《濁流千草集》、《蘭苑集》、《濁流詩話集》、《草》等。
其他的
《南京雜感》是張良澤教授編著的《吳文選》第四卷。收錄《吳遊記》九篇:
壹堆回憶,憶昭門教場,回第二故鄉,重遊西湖,南京百感交集,憶大同,頭骨之旅,懸崖之旅,印非之旅。
《黎明前的臺灣》是張良澤教授主編的《吳文選》第五卷。收錄了吳關於臺灣、中國和日本的十六篇文化論述。
《臺灣省文藝與我》是張良澤教授主編的《吳文選》第六冊。收錄了吳的論文、隨筆和自我介紹。
從1962年6月到1976年8月,吳用日文給寫了300多封信,由物理學家錢博士編輯,黃玉燕翻譯,於2000年5月01日首次發表。然而,寫給吳的信並沒有留在紙上。
作品介紹
亞洲孤兒,原名胡泰明,是書中主角的名字。後來改成了亞洲孤兒,因為臺灣省是亞洲的壹部分,地處邊陲,被日本統治,離開了祖國的懷抱,就像壹個孤兒。當時臺灣省人民被日本人壓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更可憐的是,中國大陸認為臺灣省人是日本間諜,所以來大陸的臺灣省人受到歧視,甚至要隱瞞身份,不能承認自己是臺灣省人。
吳先生說:《亞洲孤兒》通過胡臺銘的壹生,揭示了日本統治下臺灣省沈澱在清水下層的所有泥淖和淤泥。有老師,有官員,有醫生,有商人,有普通人,有包拯,有模範青年,有走狗等等。不要問,不要問,日本人,臺灣人,中國各行各業的人,都壹起陷進去了,這是日本殖民社會的反面歷史故事!
書中有壹句話:“妳最好不要承認妳是臺灣省人,臺灣省人的日語方言和九州島很像。就說妳是福岡人或者熊本人。這句話充分描述了日據時代臺灣省人的無奈,讀來讓人有壹種辛酸感和感慨。
吳在寫《亞洲孤兒》的時候,怕被時不時跑到他家的日本間諜發現,以至於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把兩三張稿紙藏在壹個碳籠裏,積累到十幾張的時候再藏在壹個隱秘的地方。二戰爆發後,他甚至躲過警報和日本特務,冒著生命危險壹字不差地完成了《亞洲孤兒》這本書。他用壹支筆作為武器,強烈反抗日本對臺灣省人民的壓迫。他的作品充滿了正義,給人壹種是非感。
寫作風格
收復臺灣後,吳開始嘗試中文寫作,但並沒有放棄日文寫作。他完成了許多重要作品,如《亞洲孤兒》、《黎明前的臺灣省》、《無花果》、《連翹臺灣省》等。吳熱愛文學,壹生致力於臺灣文學。他的作品豐富,能很好地把握社會變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