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免費翻譯 - 任先生和季羨林先生的生平。

任先生和季羨林先生的生平。

季羨林,字姬,又字齊靈。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教徒和作家。精通12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 8月6日出生於山東臨清市康莊鎮。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研究院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語和巴利語專家和作家。印度中國文學史研究成果頗多。

爺爺紀老太,父親紀思蓮,母親趙,農民。季思成叔叔。當我年輕的時候,我跟馬·龔景壹起學習閱讀。

6歲去了濟南,投奔叔叔紀思成。去私立學校讀書。7歲後就讀於山東第壹師範附屬新余小學。10歲,開始學英語。12歲,考入正壹中,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高中開始學德語,對外國文學產生了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級中學。中文老師是董,也是壹名翻譯。“我之所以舞文弄墨五六十年,直到現在還放不下筆,都是拜董老師所賜,這壹點我永遠不會忘記。”

1930考入清華大學西方文學系,德語專業。師從吳宓、葉公超學習東西方詩歌、英語、梵語的比較,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學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詞等課程。和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治交朋友,他們被稱為“四劍客”。學生中有胡喬木。我喜歡“純詩”,比如維勒蘭、馬拉梅。李義山和姜白石的六朝駢文。他翻譯了德萊塞和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我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家鄉清平縣政府頒發的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的研究生交流協議,清華在德國招收研究生,為期三年。季羨林考上了,馬上去了德國。與喬壹起旅行的在柏林和美國。10年6月,我到了哥廷根,認識了、田等。進入哥廷根大學,“我夢見我在哥廷根,……我能讀到壹些書和壹些文字,這些書和文字在古代曾經輝煌過,而且這種輝煌永遠不會熄滅。”“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抓住這個夢。”(《德國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了梵文。他認為“印度文化受印度文化影響很大,我就好好研究壹下中國和中國的文化關系,說不定能有所發現”。所以,“看不懂梵文。”“我壹生要走的路終於找到了。我已經沿著這條路走了半個多世紀,直到現在,我還會走下去。”(在德國十壹年)“命運讓我堅定了信念。”季羨林主修印度學,在哥廷根大學梵語學院學習梵語和巴利語。選擇英語語言學和斯拉夫語言學作為附屬系,並增加南斯拉夫語。季羨林師從梵語講座主持人、著名梵語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壹的聽眾。壹學期40多節課,季羨林學習很努力。佛經《大事記》有三厚卷,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專心讀書寫作。“打開電燈繼續,永遠窮下去”。

從1940、65438+2月到19465438+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英語考試中,拿到了四個“優”,獲得了博士學位。因為戰爭,沒有辦法回國,只好留在哥大。5438年6月至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任教,同時繼續研究佛教的混梵文,在《哥廷根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學術生涯的黃金時代,從此再無蹤影。”博士後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的前夜,德國物質匱乏,而身為外國人的季羨林,也不可避免地在“饑餓地獄”中掙紮,和德國人民壹樣飽受戰爭災難的折磨。作為壹名海外遊子,我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尤其是感受到“天涯何處無芳草,唯有無盡相思”,對祖國和家人的思念更是日夜縈繞。"我低頭看著灰色的天空,熱淚盈眶,腦海中浮現出母親的面容。"

1941年獲得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來,他在語言學家E. Sike的指導下研究了東北。

1945 10個月,二戰結束後不久,我就裹得嚴嚴實實,回到瑞士,“就像壹場春夢,十年就飛過來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1980年,季羨林率領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再次造訪這座城市,隨後拜會了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密滕,恍如隔世。後來,他做了壹篇感人至深的名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他到了上海,去了南京,與重逢,並通過李的介紹認識了散文家梁實秋和詩人。在南京,他拜訪了清華時期的導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到北京大學任教,然後他拜訪了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秋天,回到北平,拜會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唐用彤。

1946-1983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並在北大創辦該系。同事包括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健和印度科學家金克穆。解放後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安娜·塞格斯的短篇小說集(1955)已出版德文版,印度加林多的沙貢達羅(劇本,1956),印度古代寓言和故事的五本書(1959),印度的賈。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叢書》(1957)、《印度簡史》(1957)、《印度民族起義》(1857-1859)。1956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1959、1964年當選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政協委員。他作為中國的文化使者訪問了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遭到“四人幫”及其北京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回來了,他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和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83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65438-0956,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科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委,《中國大百科全書》主編委員會委員,語文卷編委會主任。他的學術成就在中世紀印歐語研究中最為突出。主要著作有:《大事件頌》中限定動詞的移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大事件頌》中使用的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 以及中印度語後綴-am到-o和-u的轉換(1998-1999)發現並證明後綴-am到-o和-u的轉換是中印度西北方言肯德拉語的特點之壹)、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論證原始佛經的存在、闡明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混合梵語佛教的歷史淵源和特點等。 ),還有東北版的富力太子因緣經。作為壹名文學翻譯家,他翻譯的作品主要有:沙貢達羅(1956)、五卷本(1959)、優力坡士(1959)、羅摩衍那(7卷,65438+)。作為作家,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牛棚雜記》。

1978 ~ 1984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作品已編入《季羨林文集》,共24卷。

1988,中國文化學院董事長。他曾以學者身份訪問過德國、日本和泰國。

季先生在北京大學任教多年,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學教學、印度學、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研究翻譯了德、英等國的梵文著作和許多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裏也堅持每天讀書寫字。

季羨林先生不僅因為他的知識,而且因為他的品格而受人欽佩。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喪失良知。他的書不僅是這位老先生個人生活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寫照。季羨林的《病榻雜記》近日出版。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頗有見地的文字,首次闡明了他對近年來外界“加”在他頭上的“國學大師”、“學術帶頭人”、“國寶”三個桂冠的看法。他說:“我從三項桂冠中解脫出來了。身上的泡沫被沖掉了,露出了我的真面目,大家都很開心。”

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歷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1978)、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中國古代民族誌學會名譽會長(1980)、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中國歷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1985)1998年4月出版《牛棚雜記》(1998年3月出版界認為“這是壹本用血淚寫成的書。”這是壹代大師留給後人最好的禮物。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梵天、佛教、土火羅文同時研究,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論在齊飛研究。

他是“2006感動中國”的獲獎者之壹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因涉獵古今,被譽為“學界泰鬥”。

1956,加入中國* * *產黨。

1930考入清華大學西文系。

1934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級中學任教。

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語、巴利語、土霍洛語等古代語言。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65438-0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任(1916 . 4 . 15—2009 . 7 . 11),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1916四月15出生於山東省平原縣。1934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8畢業。1939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文學院第壹批研究生,師從湯用彤教授、賀麟教授學習中國哲學史和佛教史。1941碩士畢業。1942-1964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齋藤優子哲學、華嚴宗研究、佛教著作選讀、隋唐佛教、邏輯學,在北京師範大學擔任中國哲學史課程。1955-1966擔任《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版編輯。1956至今,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為新中國培養第壹批副博士研究生。1964年,負責建立第壹個國家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並任所長。從1978開始招收宗教學碩士生和博士生,從1985開始與北京大學合作培養宗教學本科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宗教學研究人才。1999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87至2005年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

1978以來,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哲學組召集人,全國古籍出版規劃組成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中國藏傳佛教研究會會長, 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譽所長。 作為學術界代表,當選為第四至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任先生在宗教研究中始終堅持基於科學無神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他是中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原理運用於學術研究的傑出代表,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國哲學、中國宗教學等領域富有遠見的學術研究帶頭人和優秀的學術活動組織者。

他壹生勤於學術研究,勇於創新,始終站在學術研究的最前沿。他提倡學風,堅持說什麽都要有證據,說什麽都要有把握,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他在佛學方面的成就被毛澤東同誌譽為“罕見”。他撰寫和編輯的許多著作多次再版,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學者。其中,四卷本《中國哲學史》長期作為大學教材使用,並獲得教育部特等獎。他提出的“儒學是宗教”的論斷,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性質的整體認識和定位,是對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基礎理論貢獻,在學術界引起巨大震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為了振興民族文化,他把整理傳統文化資料作為自己的重要歷史使命,先後組織領導並親自主持了《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中華大典》、《新編二十四史》、《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等壹批大型文化工程。由他主編的《中國大藏經》(中文第壹部)獲國家古籍整理壹等獎和國家圖書獎榮譽獎;他還致力於推動民俗學等學科的發展,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後創辦了《世界宗教學》、《科學》、《無神論》雜誌,對倡導學術研究、宣傳科學世界觀、提高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作用。

任先生在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期間,牢牢把握國家圖書館的方針和發展方向,積極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基礎業務和讀者服務、國家圖書館新館和數字圖書館建設、國內外圖書館交流合作、文獻保護搶救等工作,使國家圖書館進入先進行列,為我國圖書館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任先生還十分關心我國基層圖書館的建設和青年館員的成長,贏得了全國圖書館界同仁的欽佩和愛戴。

任先生先後赴尼、日、加、美、法、意、俄、南、印、巴等國訪問講學,為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傳播中華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任先生壹生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奮鬥了壹生。他把傳統的聖人風範轉化為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情懷,把傳統的道德忠孝轉化為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做人和學習是中國學者的典範。任先生的逝世是中國學術界的壹大損失。

任先生的主要著作有《漢唐佛教思想集》、《中國哲學史論稿》、《任學術著作選》、《任墨家文選》、《韓非》、《老子新譯》、《天人之際》、《懷舊與創新》、《任哲學文化論文集》、《竹簡照片》等。合著《中國近代思想史教學大綱》等;主編:中國大藏經和中國大典?哲學經典,中國大典?宗教經典、中國哲學史(大學教材)、中國哲學發展史、中國佛教史、中國道教史、道教藏書概要、宗教辭典、宗教辭典、佛教辭典、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國歷史文化叢書等。

  • 上一篇:1.關心和關心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海王星的發音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