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格言
1,教育的根是苦的,教育的果是甜的。(亞裏士多德)
2.教育之於靈魂,猶如雕塑之於大理石。(愛迪生)
3、生命開始誕生,不吃就死了;人若天真,不教則愚。(王福誌)
4.要有好的社會,首先要有好的個人;要有好的個人,首先要有好的教育。(蔡
元培)
5.對人來說,第壹是面包,第二是教育。(丹東)
6.多壹所學校,就可以少建壹座監獄。(雨果)
7.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傳遞生命的氣息。(泰戈爾)
8.教育是最艱巨的事業之壹。優秀的教育家認為,教育不僅是壹項科學事業,也是壹門藝術。
藝術生涯。(加裏寧)
9.給孩子留下完美的教育,就是最好的遺產。(斯科特)
求知是人的天性。(亞裏士多德)
11.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妳。最重要的是妳有沒有覺悟和毅力。(費伯
呃)
12,學習是妳自己的事情,妳得學,任何環境下都可以自學,能學到有用的東西。
知識。(葉聖陶)
13,事業上最需要的是創意人才。(鄒桃芬)
14,世間萬物都需要創造。如果妳想前進,妳不能坐以待斃,妳必須創造。(徐特立)
15,人的生命就是創造。(高爾基)
16,人生所有的快樂都是創造的快樂:愛、天才、行動——都是通過創造這團火。(羅曼·羅蘭)
17,我最怕/人開眼/不驚/習慣了日子/活下去/不追求童話幻想/走出來。
變成壹首詩/就像參觀壹座修道院...(羅茲·傑伊·斯特文)
18,人生最高理想在於達到真理。(李大釗)
19,我們只願意在真理的祭壇前俯首稱臣,而不願意在壹切物質權威面前俯首稱臣。(郭沫若)
20.真理是壹個崇高的詞,也是壹項崇高的成就。(黑格爾)
名詞解釋
1、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壹門應用科學,是心理學的壹個獨立分支。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相關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壹切心理現象和規律。
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當動機太強時,效率會降低。只有動機水平適中,學習效率才會最高。
3.實驗研究:是探索在壹定的控制情境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的方法。
4.相關研究:研究者不創設某種情境,只是觀察自然界中發生的壹些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兩個變量是否相關的結論。
兩個變量的相關性可以分為三種情況:(1)正相關。當壹個變量增加時,另壹個變量也增加。
(2)負相關。當壹個變量增加時,另壹個變量減少。
(3)零相關。當壹個變量改變時,另壹個變量保持不變。
5.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的關系,只是描述壹些有趣的事件或現象。
梅斯在1978進行了觀察和訪談相結合的描述性研究。
6.發展:指人類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即發展既包括生理的發展,也包括心理的發展。
7.生理發育:個體的生理發育,也稱生物因素的發育,是指人類個體的生理結構和功能及其本能的變化。個體的生理發育過程是壹個內生過程,即個體按照自己預定的程序和節奏自然成熟和成長的過程。
8.心理發展: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狹義的個體心理發展,即從出生到心理成熟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
心理發展包括兩個過程:壹個是“漸進主義”的觀點,即從嬰兒到成人的心理發展是壹個逐漸積累的連續的量化過程。另壹種是“階段論”的觀點,即個體的心理發展不是壹個量變的連續過程,而是經歷壹系列質變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不連續過程。
9.先天因素:指個體在出生時從父母那裏獲得的遺傳質量。
後天因素:指個體出生後受到的來自環境的各種影響。
10、自然成熟理論:布勒等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發展的內在節律與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有關,個體的心理發展是按照生物因素的預定程序和節律自然成熟的。外部環境只能在壹定程度上加快或減緩心理發展的步伐,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心理發展的內在節奏。
11、環境決定論:心理學家沃森等人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是環境影響或塑造的結果。什麽樣的環境就有什麽樣的心理和行為。
12、刻字:洛倫茨在研究幼小動物的依戀行為時發現,剛剛會走路的幼小動物傾向於跟隨出生後看到的第壹個活動的對象,並很快與他們建立起難以改變的依賴關系。這種現象被洛倫茲稱為“雕刻”。
13,他律:兒童的道德判斷是由他自己以外的客觀價值標準所支配的。
自律:壹個孩子的道德判斷是被他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的。
14、學習: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適應性變化。
15,反射學習:學習掌握某種刺激和某種反應。
認知學習:學習掌握壹定的知識、技能和行為。
16、經典條件反射:巴甫洛夫在19年底至本世紀初對狗的消化過程的研究中發現了條件反射現象,開始了著名的條件反射實驗研究。
17、習得:在巴甫洛夫實驗中,貝爾(CS)反復匹配食物(US),使狗學會對貝爾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稱為條件習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如果在狗對鈴的條件作用建立後,食物(US)不再伴隨鈴(CS),狗對鈴(CS)的流涎反應(CR)會越來越弱,直至最終消失。這個過程叫做條件反射的回歸。
19.自發恢復: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已經明顯消退的條件作用會在壹段時間後以非常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現。這種現象叫做條件動作的自發恢復。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當狗學習高音流涎時,稍低的音調也會誘發其流涎反應。這種CR自動延伸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的現象稱為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過選擇性強化和回歸,使生物體學會對CS和與CS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應的過程稱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分化是互補的過程。在刺激泛化的幫助下,學習可以擴展到原有的具體刺激之外,而在刺激分化的幫助下,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適當反應,從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次條件反射:壹個條件刺激對另壹個中性刺激進行條件反射的過程叫做二次條件反射。
填空或選擇
1,中國心理學家(潘蔚)在1980主編的《教育心理學》壹書中指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心理現象)。”1971美國出版的《教育百科全書》指出:“教育心理學是對教育過程中行為的科學研究。事實上,教育心理學被定義為壹門主要涉及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的學習和教學的科學。”
2.前蘇聯的彼得羅夫斯基在1972編輯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壹書中指出:“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研究教學和教育的心理規律。”
3.(良好行為遊戲)由(Barris等人)玩
4.瑞士教育家(Pestalozzi)提出了(教育心理學)的思想,強調教育與心理學的結合,提倡(直觀教學)的原則,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感知,發展學生的思維。
5.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將教育心理學的理念付諸實踐。他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清晰),(聯想),(系統),(方法)。後來他們的學生又將上述四個階段進壹步發展為五個階段(準備、提示、聯想、系統、方法)。
6.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科學的壹個獨立分支,發生在(19世紀)後半期。
1867年,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第壹卷(教育人類學),這是教育和心理學知識的必要來源。
1988年,第壹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書問世,作者是俄羅斯教育家、心理學家(列夫上尉)(教育心理學)。
從1896開始,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開始了對動物學習的實驗研究,並在1903出版了壹本書(教育心理學)。壹般認為,形式教育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首創的。
7.桑代克、沃森、格思裏、赫爾和斯金納是加盟學派的主要代表。
8、認知學派(韋特莫、考夫卡、科勒)為主要代表。他們提倡“格式塔理論”。
9.1908年,我國出現了第壹部教育心理學著作,由方宗嶽翻譯自日文《小泉》(實用教育心理學)。
後來又出版了路誌偉(桑代克)譯的(教育心理學導論)。(陳德容)譯(蓋茨)(教育心理學)。
10,個體的心理發展受兩個因素制約(先天)和(後天)。
11,(格塞爾)著名(雙胞胎爬行實驗)
12,人類口腔發育的關鍵期是(2-3歲);書面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4-5歲);數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是(5-5.5歲)。
13、皮亞傑對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是從觀察兒童玩“玩彈珠”遊戲開始的。
14、皮亞傑指出(11歲)是兒童道德判斷由外在標準向內在標準轉變的轉折點。
15,(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的基石,在教育心理學中處於重要(核心)地位。學習理論所解決的學習的根本理論問題(本質、過程、條件),是指導學生有效學習和教師有效教學的理論基礎。
16.學習理論主要分為:(聯結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聯結主義-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17.人和動物與環境保持平衡有兩種方式:(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
18,加涅的學習分類:(1)智慧技能;(2)認知策略;(3)口頭信息;(4)運動技能;(5)態度。
19,奧蘇貝爾的學習分類,按照學習的方式,學習可以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的關系,學習可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20.奧蘇貝爾把有意義學習分為:(代表性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
21.1972彼得羅夫斯基主編的《時代與教育心理學》壹書中,把學習分為兩類:(反思性學習和認知性學習)。
22.我國學者將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學習、運動技能學習、心智技能學習和社會生產規範學習)。
23.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學習過程看作:(信息輸入-編碼-加工-儲存-解碼-輸出的過程)。
法官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教育過程。在任何壹個社會,老壹代人都必須以某種方式把社會經驗傳遞給年輕壹代。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受到他人的影響。
2.教育過程本質上是壹個經驗傳遞的過程。
3.教育過程的研究離不開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4.雖然外部環境可以加速或延緩個體的生理發育,但不能改變其發育的內在程序和節奏。
5.個體的心理發展不是壹個連續量變的過程,而是壹個不連續的過程,有壹系列質的不同發展階段。
6.先天遺傳素質和後天環境條件制約個體心理發展。
7.狹義的學習是指學生的學習,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學習。
簡短的回答或討論
1.教育心理學應該為哪五個方面提供理論指導?
答案:(1)確定教學目標;(2)了解學生特點;(3)運用學習過程的心理學規律;
(4)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實施;(5)教學測量與評價。
2.教育心理學必須從哪些方面學習心理學內容?
答:(1)學習理論;(2)學生的學習;(3)學習策略;(4)學習遷移;(5)學習動機。
3.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和任務是什麽?
答案:(1)提示學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規律,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2)建立系統的教學理論,促進教學改革的進壹步發展。
4.簡述萊珀的實驗。
答:Lepper將學齡前兒童隨機分為三組,讓他們都用壹種孩子們喜歡的彩筆畫畫。第壹組和第二組都是獲獎組,但是第壹組被告知畫完就要獎勵;第二組不知道有獎勵;第三組是對照組,畫完就不給獎勵。結果顯示,第壹組繼續選擇繪畫的兒童數量只有第二組和第三組的壹半。由此,萊珀得出結論,壹旦外部獎勵被去除,就會降低個體對這壹活動的原始興趣。這就是外部獎勵損害內部動機這壹結論的由來。從萊珀的實驗可以看出,實驗方法有兩個主要特點:第壹是隨機分配被試;二是控制變量。總之,實驗方法要求實驗者嚴格控制實驗情境,實驗遵循事先設計好的實驗設計,實驗的實施有壹套嚴格的程序,實驗結果要準確測量。正因為如此,實驗方法被認為是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壹種有效方法。
5.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實驗方法有哪些?
答:(1)實驗室實驗。這是壹種嚴格控制實驗情境,從而準確細致地觀察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方法。實驗室實驗最大的優點是允許實驗者最大程度地控制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因此這種研究具有較高的內部效度。其局限性在於其實驗情境高度人為化和簡單化,因此很難將其實驗結果推斷到現實生活情境中。
(2)隨機現場實驗。這種研究是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進行的,通常持續很長時間,其目的是評價某壹教學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單案例實驗。巴裏斯等人進行的“良好行為遊戲”實驗就是單案例實驗的壹個例子。在單個案例實驗中,實驗者不需要對結果進行測試和解釋,圖表本身壹目了然。這是區別單個案例實驗和其他組實驗的特征。
6.加盟學校的* * *有哪些相似之處?
答:桑代克、華生、格思裏、赫爾、斯金納是加盟派的主要代表。第壹,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歸結於刺激或情境(S)與反應(R)的直接聯系,用S-R公式作為解釋所有心理現象的最高原則;第二,主張學習的本質是通過條件作用被動地建立S-R之間的聯系;第三,在學習問題的研究方向上,註重對外部現象和外部條件的探索,而忽視了對內部過程和內部條件的研究。
7.認知學派的理論表現是什麽?
答:認知學派主要以維特默、考夫卡、科勒為代表。他們提倡“格式塔理論”。壹是否認刺激與反應的聯系是直接的,認為行為受意識支配,以意識為中介;其次,認為學習的本質在於主動建構格式塔或形成認知結構,而不是被動形成S-R聯系;第三,在學習問題的研究方向上,主張討論學習的內在過程和內在條件。
8.試述心理發展與教育的關系。
答:教育是個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接受的來自環境的最重要的影響,也是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因素。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方面,教育受個體現有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另壹方面,教育可以促進個體的心理發展。
(1)個體心理發展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個體的學習準備度包括生理準備度和心理準備度兩個方面。生理上的準備程度,尤其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成熟程度,是個人接受教育的天然前提。心理準備包括智力因素。
向相反發展過程的積極方向發展。
(3)雖然人格發展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但從整體上看,每個階段的人格發展都是壹個完整的、連續的過程。
13.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答:科爾伯格指出,人的道德判斷發展經歷了三個層次六個階段:(1)前世俗層次(9歲以前)。階段1。懲罰和服從階段;階段2:工具相對主義取向階段;(2)世俗層面(9-20歲)。第三階段。好男孩定向階段;第四階段。法律與秩序的定向階段;(3)後世俗層面(20歲以後)。第五階段。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原則的定位階段。
如何把握學習的定義?
答:首先,學習的特征是個體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第二,學習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改變是比較持久的。
再次,學習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改變,是經驗的獲得引起的。
第四,學習是人和動物對環境的壹種適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