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的原子相對質量是12。
C的原子相對質量的測量是通過放射性衰變進行的。放射性衰變是原子核自發衰變的過程,原子核會分裂成兩個或兩個以上較輕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壹些粒子或能量。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來的粒子的質量和能量可以用來計算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具體來說,科學家通過測量C原子的放射性衰變過程,計算出C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在衰變過程中,C核會分裂成兩個he核,釋放出壹個中子和壹些能量。通過測量這個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可以計算出C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C的原子相對質量為12,廣泛應用於化學領域。比如化學反應中元素的摩爾質量和化學平衡常數的計算都需要相對原子質量。同時,C原子的相對原子量也是人類發現和利用碳循環的基礎之壹,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原子量的發展:
1,原子量是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首先提出的。他說同壹種元素的原子重量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重量不同。所以原子量在中文裏翻譯成原子量。但在當時,由於重量和質量是同壹個概念,雖然實際上獲得了所有原子的相對質量,但仍稱為原子量。
2.1803年,道爾頓用氫的原子量作為相對原子量的基準。1826年,永斯·貝瑟利烏斯把氧的原子量改為1/100;在1860年,J.-S. Starr提出氧的原子量應該是1/16,這種說法已經沿用很久了。
3.1929年,W.F. giauque和H.L. Jiang Stern發現天然氧中有三種同位素,即16O、17O和18O,它們在性質上並不完全均勻,因此不宜用天然氧作為原子量標準。
後來物理圈改成了O的1/16作為原子量標準,化學圈還是沿用原來的標準。從此出現了原子量的兩個刻度。1940年,國際原子量委員會決定用1.000275作為兩種標度的換算系數:物理原子量= 1.00275×化學。兩種尺度的存在,必然導致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