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免費翻譯 - 《通誌》的哪壹部分最能體現鄭樵的治史思想?

《通誌》的哪壹部分最能體現鄭樵的治史思想?

《通誌》是南宋鄭樵撰寫的壹部紀傳體通史。其總序言的譯文和原文如下:

翻譯?雖然每條河流流向不同,但最終都會匯入大海,所以世界上沒有洪水災害;國與國之間的道路雖然不同,但最終都會通向中國,所以世界上沒有擔心:可見相遇和適應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自從有文字以來,雖然著書立說的人很多,但只有孔子以他的神性智慧,將詩、書、禮、樂等書融為壹體,然後承包天下文章。通過兩個皇帝、三個王之道的話,可以包含古往今來的變化。它使儒家之道光明深遠,百代前後無人能及。孔子死後,百家爭鳴,模仿《論語》著書,語焉不詳(《論語》是孔子弟子編的書),以至於沒有記載各個朝代的真實事跡。漢武帝建元、元豐年間,才出現了司馬談、司馬遷。

?司馬遷祖祖輩輩掌管公書,又擅長文字,所以能考孔子之誌,加入詩、書、左傳、國語、士本、戰國政策、楚漢春秋等書,貫穿黃帝、唐堯、虞舜,成為秦漢時期的壹部書。可分為紀年記年、家世記代、表正歷、書聚事、傳示人物五種體裁,使百代之後,史家無法改變他創立的體系,士子無法棄書。六經之後,只有這本書可以相比。所以司馬遷說:“孔子是周公以後五百年才出現的,這本書是孔子以後五百年才出現的。”這證明他自視甚高。但偉大的作品壹定是非常深刻和優雅的,妳必須讀遍世間所有的書,這樣才不會有遺漏的遺憾。司馬遷生活在壹個藏書禁令剛剛解除的時代,獻書風氣並不盛行。歷時三千年的歷史事件,局限在七八種史書中。我很同情司馬遷,但是我見識不夠。任何寫作的人,雖然采用了前人的作品,但必須形成自己的言論。楚人左丘明,見多識廣,但他的書都是用楚語寫的。公羊臯是齊人,學識淵博,但所有的書都是用齊國的語言寫的。現在司馬遷的書都是用舊詞寫的,夾雜著俗詞。真的是因為收集和記錄不夠完整才改變的,所以他說“我不敢毀祖宗的文字,只是講故事和整理謠言,不是真正的作品。”劉知幾也承認自己“用了很多過往的記錄,不時穿插雜亂的文字”。我覺得司馬遷很可憐,但是不夠優雅。晉國的《程》、楚國的《堯》和魯國的《春秋》都是同壹類型的史書。《程》、《朗朗》沒有後繼者,故該書在後世並不流行。《春秋》最早由孔子推動,後由左丘明推動,所以能與日月同存。否則,壹點點事跡怎麽可能在世界上盛行?《春秋》以來,只有《史記》勝過《創造社》。可惜班固不是壹個合適的人選,導致會議和改編的目的喪失,司馬遷創立的制度從此沒落。

?班固是個虛榮的人。他沒有學術知識,只知道抄襲別人的作品。張寒問他禮樂制度,班固回答說京裏的文人壹定知道。如果所有朝臣都這樣,那還需要什麽樣的顧問?學者們各抒己見後,班固拿出叔寫的《漢儀十二首》敷衍張帝的詢問。如果所有大臣都是這樣,那奏章算什麽?張帝知道班固卑微,就對竇憲說:“妳喜歡班固而不理會崔屹,就像葉恭子喜歡龍而不喜歡龍壹樣。”班固當時有固定的評價;像這樣的人才能有什麽好作品?《史記》這本書有十大貢獻,就像妳頭上戴著冠的衣服,樹木河流都有根;班固不知道橫沖直撞怎麽寫,勉勉強強地給人物排了個古往今來的名次。而且認為漢朝應該直接繼承帝堯的寵幸,所以批評司馬遷《史記》把漢朝和秦朝、項羽混為壹談是沒有根據的。因為他只寫漢代的書,周秦無法繼承,古今有差距。從漢高祖到梁武帝,在此之前,都是偷司馬遷的史記而不覺得羞恥。從昭帝到平帝,壹共六代,以賈逵、劉欣的作品為依據,也不以為恥。況且,靠班昭替他完成未完成的篇章,班固自己寫的部分真的很少。大多出於班固的心意,只有《古今人表》,這是別人沒有犯過的錯誤。後人編寫和修改史書,就像在路邊蓋房子;偷別人的文章就像偷鐘:都是從班固開始的。這樣才能成就班固的事業,後世史家模仿班固都來不及,又怎麽會有多余的精力去討論他的品質呢?與班固相比,司馬遷似乎有著明顯的龍與豬的區別。但後來史家棄司馬遷而仿班固,劉知幾人尊班固而貶司馬遷。而最能向司馬遷學習的,就是班彪。班彪從漢武帝到東漢延續了《史記》,撰寫了史書。他希望後人繼承他,就像他繼承司馬遷壹樣;不僅沒有多余的話,還不切斷時代;壹代又壹代人似乎都來自壹個人:他真的很會繼承司馬遷的野心。他的書今天看不到了,但只能看到對元帝和成帝的贊美。都是學科外的,聽到壹些其他的記載,也算是很了解司馬遷了。《左傳》中所有的“君子說”部分,都是關於經典詮釋的新義;《史記》中所有“太史公龔玥”的部分都是主體之外的事跡——不是贊美美,也不是貶低美;偶爾貶義的話也夾雜在楚壹等人的話裏。而且善惡的事跡,在這部編年史和傳記中都有記載,足以作為警示。為什麽我們要在這部編年史和傳記中加入贊揚和譴責的字眼?這是壹篇參加考試的學生寫的文章。怎麽可以用來寫書?大概不是司馬遷和班彪的本意。再說這叫“贊”,沒有貶義詞。後世的史家,有的叫“論”,有的叫“序”,有的叫“釋”,有的叫“評”,都在模仿班固,這也是我不得不激烈辯論班固的原因。司馬談寫史書,司馬遷能夠完成父親的野心;班彪有壹個想學歷史的願望,但是班固不可能熟悉父親的著作。班固是班彪的兒子。他不僅救不了自己的命,也繼承不了父親的誌向,教不了兒子。這樣的人怎麽能讓自己的作品被全世界的人模仿呢?像魏凡、陳壽這種壹等壹的人物,都是承襲過去的,輕浮隨便,沒有德行,怎麽能寫出可信的史書呢?

?孔子說:“商朝沿襲夏朝的禮儀制度,增減的情況可以知道;周朝沿襲了商朝的禮儀制度,增減的情況也可以知道。“這顯示了禮儀制度的相互繼承。班固既然致力於壹代人的歷史,就不再具有相互傳承的意義;雖然有孔子的智慧,但無法知道每壹代禮儀制度的增減。從那時起,滿足靈活性的原則就失去了。說到同壹個部分,有壹個又壹個的戒律,壹個皇帝有好幾個戒律;壹本傳記接著壹本傳記,同壹個人有好幾本傳記。天文現象從古至今沒有改變過,然而每壹代都有天文記載:《洪範五行傳》是壹部傑作,但是每壹代都有五行。這麽復雜的文筆怎麽能容忍?說到不同的部分,前帝不放在後帝面前,後帝的事跡不能延續前代的事跡;郡縣分而治之,卻不明白變革與改革的本源;禮樂制度隨隨便便就變了,產生了不同的政教風俗。這樣斷斷續續的記錄怎麽能容忍?曹魏稱吳、蜀為“賊”,北朝稱東晉為“僭越”。南朝稱北朝為“盧梭”,北朝稱南朝為“島夷”。《北齊書》稱梁朝軍隊為“義軍”,圖謀侵犯他人土地。能叫仁義嗎?”隋書”稱唐朝的軍隊為“正義之兵”,討伐其他國家的國王。能叫仁義嗎?方監督史書的修訂,因此他的父親方在享有盛譽。俞士南參與編纂史書,故其父和叔父俞寄於,其傳甚好。更嚴重的,比如夏的狗對著帝堯的狗叫這種情況,完全是臣子為了幫助主子而做出的舉動。晉書中的黨同晉朝,不承認北魏。凡是忠於北魏的人,都被視為叛仆,使王婆、諸葛誕、周等人死後受盡冤屈。北齊書中的黨和北齊壹樣,不承認劉崧。凡是忠於劉崧的人都被視為叛黨,這使桑原、劉冰、沈佑之等人深受其害。唉!天上白天都清清楚楚,怎麽這麽亂?這樣的事情每個朝代都有。沒有比傷害習俗和敗壞正義更大的了!司馬遷筆法已失,班固病情加重。從東漢到東晉,沒有人能發現這種錯誤。只有梁武帝為這些情況嘆息,於是他命令吳郡寫壹部通史,從漢武帝初年開始,到北齊結束。這本書還沒有完成,吳軍已經去世了。隋朝的蘇陽也請呂聰典算史,續《史記》。直到隋朝,該書尚未完成,呂聰典被墨官革職。是因為神齋戒,不肯教文章嗎?還是指責歷史學家,拒絕保護他們?自唐代以來,沒有人發現這種錯誤。任何壹個負責寫歷史的人,都以《春秋》為榜樣,致力於推動和譴責。《春秋》用簡短的文字來表達大義。沒有註解,善惡的事跡就很難理解。史書用詳細的文字收錄事跡,善惡的情況已經揭示,不需要美其名曰批判。讀了蕭何和曹參的事跡,難道不知道他們的忠義之德嗎?把王埋和董卓的作品都看了壹遍,難道不知道他們的不足嗎?史書是國家的重要書籍,但負責人不懂得重視法規制度,只懂得語言吹噓;就像壹個在家的主婦,連日常的飯菜都不打理,只知道搬弄是非,怎麽繁榮家庭?這是我深感羞恥的事情。

?江淹曾說:“史書的搜集和修復,沒有什麽困難。”真的是因為編年史關系到法規制度,不熟悉以往的事例就完成不了,不像列傳和傳記:編年史用年代來收錄事跡,傳記用事跡來聯系人物,所以研究的人都可以完成。所以地方誌的編纂是最難的,第二難的是表無像。因此,葉凡、陳壽等人可以寫列傳、立傳,卻不敢做表、記。記錄的起源始於《爾雅》,司馬遷稱之為書,班固稱之為錄,蔡霸稱之為意,花橋稱之為典,張博稱之為錄,何法生稱之為言。其他史書被班固稱為“之”,皆含虛詞而忽略實際事物,不能完全涵蓋二雅本義。我準備總結壹下天下重要的學術,把大綱和細節都寫下來,叫做“略”壹* * *有二十個草圖,歷代的法律法規,學者們處理事務的專業知識都匯集在這裏。其中有五種,漢代和唐代的學者都聽過。其中十五首小品是漢唐文人從未聽過的。……

?壹個* * * 15略,全出自我的思想,漢唐士人不幹涉。《禮策》記述了吉祥、兇、軍、客、禮五禮,《官策》表現了官員的順序,《選策》表現了選拔人才的方法,《刑法策》記載了懲罰的方式,《食策》記載了金錢財產的演變。這五個策略雖然是基於祖先的古書,但並不是取自很多史書。

?記載古代事物的歷史,叫做“誌”。《尚書大傳》說:“天子問而不能答,應責前疑(謀士);如果有需要記錄而沒有記錄的事情,應該怪侯成(顧問)。”所以宋、鄭的史書都叫“實錄”。司馬遷改編年史為實錄。現在也叫“野心”,是基於壹句老話。桓譚說:“司馬遷的《三代族譜表》全是抄自《周浦》。在古代,記錄和記載歷史事件的其他日期的書籍被稱為“普”。司馬遷改名為表。現在叫譜,完全按照舊法。但西周時期記載的史書,在王猷之亂後就失傳了,所以《春秋》的整理,是從東周開始的。自皇甫懿寫《禦制世紀》、《歷書》,推至黃三;誰周,陶弘景等人都有和他壹樣的作品。做後世學者的人都很懷疑,所以以司馬遷目錄的年代為標準,所以從* * *和開始算年代。然而* * *和*的名字都讓人難以置信,更何況它的年齡?孔子從唐堯、虞舜開始編纂《尚書》,而《春秋》開始記錄時間是在魯隱公,因為西周的時間無法考證。現在編的譜表,因為《春秋》只知道幾代,所以叫《天下譜》。自《春秋》以來,年代已明,故稱“年表”。司馬遷用劉佳紀年,後人用劉佳紀年。有些人用和念音的名字,而不是六十嘉至今。我們現在做的譜是以司馬遷的方法為基礎的,不僅簡單,而且清晰,而且前赴後繼,毫無阻礙。禮書上說:“寫文章,不必避違。“這意味著在公共事務中不必避免侵犯私人姓名;如果是國王的禁忌,無論什麽場合都要避免。從漢代到唐代,史家都避寫歷史,只有《新唐書》不避違。我現在修訂的這本書,就是以以前的歷史書為例;偶爾也會有無法避免的事情,比如溢出標誌。如果改了原來的字,就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所以也是按照唐朝的方法。(漢景帝名啟,啟字改為啟;漢安帝國號卿,卿字改為賀。唐太祖名虎,虎字改吳。的名字叫元,元字改成了水。另壹個例子是張淮的太子李習安註釋《後漢書》。遇到“填龍之園”的話,就避免不了違背;杜佑寫《將軍典》,遇到“虎貴”這幾個字,避之不及。)

?學術造脂的深刻源於努力,就像普通人下海,每下壹次都能更深。我寫的二十張速寫都是我自己的經歷,沒有用以前史書的內容。年表和傳記,按時間順序排列,記錄事情的真相,本來就有前人的規約,不會因為聰明而增加,也不會因為愚蠢而減少。所以在編年史和列傳中,會根據舊史的記載有所增減。至於這部編年史中天子的制造,列傳中有大臣筆記,若在文中發現,則據實記載;如果妳在別的地方找到它,不要把它放在類別裏。《新唐書》和《新五代史》都是本朝(宋朝)大臣寫的,不敢妄自菲薄,所以列傳和列傳都止於隋朝。至於禮樂、刑法、政治等制度,有保存演變的必要,所以延用到了唐朝。

?啊!酒漿的渣滓,當然有淡的味道;在學術潮流的末端,關於自然的知識是膚淺的;九大學派都主張陳嬌,但後來都有缺點。但是,其他學派的病,在舊法中還略有存在;儒家只有壹家,離源頭太遠了。原因是什麽?班固曾說:“漢武帝自設立五經大夫以來,就定學生人數,設科目,選拔人才,並以官職鼓勵,賞賜之。”直到漢元帝元初,也就壹百年左右。教授其學的人逐漸增多,解釋經典的意義也越來越多。壹本經典著作能說壹百多萬字,還有壹千多位著名學者,大概都是為了貴族和利益。“短短壹百年,就變質到這個地步;壹千年後會有什麽樣的病?更何況,追求高尚和利益的途徑,必須是通過學科考試和科研拔罐,必須是通過戰略方面的文章。《詩經》三百首,都是老祖宗唱的。自從《詩經》博士建立以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學者的壹首詩:易經有六十四卦,包括卦像和卦數。自從蔔式在易經建立以來,我還沒有看到學者創造出任何壹個卦。以位造字完全基於六個原則: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字、音譯、借用。漢朝建立小學的時候,教漢字的人都不懂造字原理。《靈論》的樂律都是以七個音階為基礎的:公、上、交、正、於、公、正。六朝設音韻,樂人皆不懂樂旨。經書已經漫不經心,史書更是精妙絕倫。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恢復原樣。道之治興亡可見於時代,時代之貧可見於命運,儒家之病到了今天已經到了極致。冷到極致,熱就來了;厄運走到極致,好運就會到來,這是自然的真理。我虛弱的體質已經快不行了;卑微的本意不過是期待和平繁榮的到來。恭敬的敘述。

原文

?如果壹百條河流流向不同的方向,壹定會流向大海,那麽九州島就不會被淹沒;各國各走各的路,過了夏天就過了,然後就沒有八大災荒之憂了。交流的意義很大。(因為超過了最大允許字數,所以省略。)

  • 上一篇:沒有,用粵語怎麽說?
  • 下一篇:英語繪本短篇小說及翻譯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