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積極的語文教育政策
在國外,無論是集權國家還是分權國家都非常重視語言教育政策,並將統壹連貫的外語教育政策作為外語課程成功的重要標誌之壹。語言教育政策涉及許多方面,如資金投入、語言的地位、語言的選擇和在課程中的比例等。
1987頒布的《國家語言政策》是澳大利亞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語言教育政策。該政策的目的是促進澳大利亞向多元化社會發展,積極支持各種創造性的語言教學。與此同時,它還幫助建立了澳大利亞國家語言學院,這是壹個將澳大利亞大學和教育學院的語言教育聯系起來的組織。在國家語言政策的影響下,各州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並用來指導廣泛的教學實踐。澳大利亞另壹項重要的語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亞國家亞洲語言與研究(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ALSAS),它為教授主要亞洲語言——中文、日文、印尼文和韓文的州立教育機構提供各種補貼,使澳大利亞學生的外語學習可以擴展到除歐洲語言以外的許多亞洲語言。這些積極的語言政策有效地提高了澳大利亞政府和國民對語言的認識和興趣,並積極參與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了全新的語言政策,教育部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修改,發布了名為“3+”的外語政策。除了要求猶太人掌握希伯來語、英語和阿拉伯語三種語言外,還必須學習其他語言(如傳統的意第緒語或拉丁語;* * *相同語言,如俄語、阿姆哈拉語或西班牙語;或者日語、漢語、德語等世界語言。).西班牙通過的壹項政府法案(LOGSE)規定,外語為核心課程和每周必修學時,小學外語教學總學時達到9%-11%,既保證了外語教學的早期開展,又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外語教育政策非常重視提高外語的地位。許多外語教育政策不僅將外語作為必修課,而且在大多數國家還將其列為核心課程。學習者的年齡在不斷向前發展,語言的選擇也是極其多樣的。
第二,完整的課程指導框架
外語界除了重視制定外語教育政策外,還致力於建立完整的課程指導框架,以有計劃、統壹、明確的體系來推動和指導外語教育的發展。完整的課程框架既是國際的(如歐洲教育委員會),也是國家的。
為了適應歐洲壹體化的進程,由歐洲語言政策委員會制定的歐洲共同參考框架1996得到了各國的積極響應,各國都據此制定了自己的國家標準。例如,意大利對此提出了更具挑戰性的期望,引起了教育部、企業界、家長和媒體的高度關註。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也發布了壹系列現代外語改革框架,如《現代外語:學習、教學、評估——歐洲同壹班級的指導框架》(Modern Languages: 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歐洲共同參考框架1996)等。,提出外語教學具有相同的目標,這不僅有助於各國制定具體的目標和評價標準,而且對教學大綱設計、考試、教材和教師培訓都有影響。為了實施該框架,歐盟委員會還編制了壹份通用指南和壹份用戶手冊,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課程開發者、教材編寫者、考試委員會成員、教師、教師培訓者和學生(包括成人教育)參考。多語多文化歐洲(1997-2000)是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最新語言政策,歐洲語言組合就是為此制定的,用於:(1)讓學生了解自己各個階段的學習情況;(2)記錄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情況,供下壹階段出國留學或就業參考。
澳大利亞最有影響力的外語課程框架是1988發布的澳大利亞語言水平(All)項目。這個國家的通用課程框架試圖提供壹個全面的課程模式,不僅可以涵蓋語言,還包括教師的發展和研究。此外,All Guides還對主要的國家語言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亞洲語言(中文、日文和印尼文)。它不僅指導高中生的教學實踐,而且成為國家高中外語課程評價框架(NAFLASSL)的基礎,指導教學大綱的編寫和建設,為外語教師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系數。
1993美國國家語言組織——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美國法語教師協會、美國德語教師協會、美國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教師協會由聯邦政府教育目標2000資助,歷時兩年多共同編寫新的外語學習標準。該標準為外語學習設定了五個目標:交流、文化、聯系、比較和參與。據其稱,每個州都制定了符合當地發展的標準和課程框架,為每個學區的學校提供最佳的教學指導。
三,成功的教學策略
國家教育政策和課程指導框架為各國外語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推動了外語教學改革和外語課程實踐。他們成功的教學策略可以總結如下:
(壹)促進雙語教育的發展
雖然傳統的外語教學仍占主流,但雙語教育,即以外語為教學媒介來教授其他學科的教育,已經在各個國家廣泛實施。
起源於加拿大的沈浸式雙語教育是壹種成功的雙語教育模式。還推廣到世界上壹些國家,發展出多種模式,如半沈浸式、全沈浸式、雙向沈浸式等。德國壹些學校開始實行雙向沈浸,即混合班,壹半學生講德語,壹半學生講外語。柏林有14所這樣的學校,教學語言除德語外還有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波蘭語、俄語、現代希臘語和土耳其語。在美國,有254所類似的學校。以移民為主的澳大利亞的情況也很相似。目前,芬蘭有超過4000名學生使用這種模式學習第二語言。
傳統的沈浸式多在低年級進行,隨著外語要求的不斷提高壹直在上移。奧地利、芬蘭、德國、荷蘭等國高中的地理、歷史、音樂、體育、職業技術課程等部分科目采用英語授課。荷蘭的壹些大型職業學校,如酒店管理學校,會用法語或西班牙語教授壹些課程。盧森堡的許多課程都用德語或法語教授。1996期間在芬蘭的壹些調查顯示,超過33%的職業學校、15%的初中(7-9年級)和25%的高中采用了雙語教育。
(二)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不僅是教學目的,也是重要的教學策略。荷蘭、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在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方面各有特色。荷蘭的外語課程設計由“單元”組成,每個單元由壹些交流情境的話題或主題組成,鼓勵學生在實際交際中進行廣泛的實踐。法國強調“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造敢於說、善於說的機會和良好的語言氛圍。小學外語教學通過童謠、小故事、遊戲等方式培養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在英國,五六年級的外語是選修課,但其教學目標仍然強調初始交際能力的習得。教學以聽說為主,教材和練習以對話為主,課堂活動靈活多樣,3/4的時間花在各種聽說活動上。更難能可貴的是,為了給學生更多接觸英語的機會,英、法、美等國利用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經濟優勢,紛紛與國外學校建立聯系。假期,兩國學生“互訪”,住在對方家裏,讓他們接觸到地道的外語環境,接受文化熏陶。因此,學生的交際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最新報告,70%的年輕人認為他們可以用外語與外國人交流。
(三)註重學習策略和原有的語言基礎
荷蘭的外語教學重視對學習者策略的指導。教師幫助語言學習者不斷反思,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風格,從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丹麥初中的外語課程規定,外語教學應包括語言習得知識和能力的獲得,教師不斷提高學生對各種交際策略的敏感性,如壹般語言學習、閱讀、聽力和詞匯學習。
在多元文化社會中,重視第壹語言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已經成為外語界的常識。第壹語言可以給學生提供背景知識,讓他們有安全感。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基礎閱讀能力和“高級”語言能力。盧森堡在這方面進行了壹些卓有成效的實驗,如:DECOOLAP (D?公司發展?tences langagi?res dans 1?教育公關?斯科萊爾)、德科普林(D?通信或廣播的發展?克裏特斯?l?Ecole primaire)充分證明了第壹語言的作用。在摩洛哥的調查還發現,成功的英語學習得益於學生已經學習了至少兩種其他語言——標準的阿拉伯語和法語(在摩洛哥都是幼兒園到九年級的語言)。
外語教學的重要策略有:1)用外語教外語。摩洛哥外語成功的重要經驗是用外語教外語。經過三年的外語學習,10-12年級的學生在口語和書面語方面已經達到中等甚至以上水平。2)模塊教學。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語言選修課中實行模塊化教學,改變過去按年齡或學年分班的做法,根據學生的語言能力分班。3)項目導向學習。在丹麥,使用項目學習外語的年級數量有所增加,尤其是高年級(8-10),不僅強調計算機技術對真實語言材料的獲取,還強調語言與內容學習的融合:深入到英語國家(不僅僅是英美)學習他們的文化,比如在澳大利亞學習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學習環保。
第四,現代科學技術的綜合應用
現代科學技術的綜合應用是外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經驗之壹。它使外語學習者更充分、更自由地接觸所學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外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外語學習更具有交際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1)教學軟件開發。荷蘭“英語壹、二”教學軟件突出了學習英語的常見問題。美國開發了更有創意的互動模擬教學軟件,如藍獅公司的“船票”教學軟件。在保留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強調語法操練的特點的同時,強調要讓學生置身於真實的語言世界,通過親身體驗來掌握語法。
(2)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盧森堡教育部開發了壹個全方位的口語文字處理器——TEO(文本編輯器Oral),鼓勵學生用外語編故事,培養口語表達能力。TEO現在主要用於小學,尤其是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學校。此外,盧森堡推出了“歐洲語言教學創新品牌”,通過計算機技術將新技術融入語言學習,培養學齡前和小學生的口頭和書面交流能力。
(3)教育網絡的建設和應用。外國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接觸外語,許多學校建立了專門的外語學習網站。學生利用各種機會,如上網、訂閱電子雜誌、收發電子郵件、聊天等,進行更廣泛、更真實的交流。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250多所學校的65,438+000,000多名學生(占該地區的65,438+02%)參加了由歐盟發起的旨在促進跨文化意識和語言學習的COMENIUS計劃。該計劃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語言教學活動,培訓教師,幫助建設校園網絡。
第五,嚴格的教師教育
國外外語教學非常重視教師教育,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其與外語課程改革同步發展,有效促進了外語課程的順利實施。
(A)任職前教育
外籍教師職前教育壹般由學科教學、教學方法和教育實踐三部分組成。摩洛哥外語教師在大學或師範學院接受高水平的職前教育。他們的英語老師大多擁有英美大學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學生通常學習英語四年,其中65,438+0年主修文學或語言學,65,438+0年在教育學院學習教學方法和進行教育實踐。
德國的外語教師培養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外語教師首先要取得大學學位(相當於雙專業碩士學位)。語言學習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專業科目,壹部分是應用語言學或教學法相關的課程。此外,雙專業的學生各有六周的實習課。第二階段,實習為期壹年半,有專家老師指導,每周有教材教法研討會。實習期結束,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第二次”統壹考試。這種考試相當嚴格:考生上兩節公共課,寫壹篇與應用研究相關的論文,參加2小時的口試。
芬蘭所有的教師教育都是在大學裏完成的,所有的教育部門都有大規模的實習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從1997年開始,丹麥對國立學校(1-10年級)的教師教育進行了改革,將師範教育的專業學習改為四年,增加了丹麥語和數學兩門必修課,也增加了外語教師的數量。此外,在必修課的安排上也做了壹些調整,減少了壹些壹般性的教學方法,增加了學科教學方法,更加註重理論知識與教育實踐的結合。
荷蘭和英國的外語教師通過出國留學提高語言技能。荷蘭外語教師在拿到第壹個學位課程時,必須出國學習壹段時間。在英國,幾乎所有專修語言學位課程的全日制學生都需要在國外學習或工作壹年(學位課程的壹部分)。歐洲國家的另壹個成功做法是將外語教師教育擴展到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如今德國教師教育的壹個趨勢是,所有大學都可以參與教師教育,為“專家型教師”提供新的學位課程。
在職教育
外語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西班牙從1990開始,要求所有小學語文教師成為語言專家,不合格的教師要接受培訓或者應聘非專家型教師。傳統的繼續教育渠道不斷拓展,網絡、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外語教師協會等相關機構也加入了外語教師教育的行列。同時,教育內容得到了進壹步拓展。外語教師的教育已經從教學理論的構建和教學技能的訓練轉向教師現有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教學能力的獲取。例如,歐洲壹些應用語言學家、教育家和語言學家聯合編寫了小學教師外語專著,以提高他們的語言習得理論知識。美國的外語教師教育特別強調多媒體教育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詳細的外語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在德國隨處可見,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當地或州的課程進行深造。每位老師每年享受國家提供的為期壹周的課程。捷克外語教師教育的壹個重要趨勢是,越來越多的教師出國學習或參加在國外享有良好聲譽的國際課程。
第六,科學的評價體系
國外大部分外語考試都是由學科老師完成的。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和對象,設計不同的評價模式,並使之盡可能多樣化。同時,建立個人檔案袋,獲取學生信息,通過檔案袋對學生進行評價,已經成為壹種重要的趨勢。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風格、策略和方法,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同時,學生可以在檔案袋中進行比較,了解自己的發展歷程。
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大型語言水平測試壹般在學生中學畢業時才舉行。荷蘭的中學畢業生必須參加荷蘭國家考試局(CITO)組織的全國考試。約30%的荷蘭學生(將加入大學預科學習)在12歲(18)參加統壹考試。本次學習成績考試包括英語(聽說讀寫)、法語(閱讀)、德語(閱讀)三門外語。大約40%的學生(將在多學科技術學院學習)將在10 (16)歲參加全國統壹考試,考試內容包括英語水平考試、法語或德語聽力/口語考試。這些考試成績占學生各科期末成績的50%。這與歐洲的框架是壹致的,與課程也是壹致的。此外,《歐洲語言手冊》和《基礎水平》也在設計其他語言水平考試。
國外外語課程評價的總趨勢是:從重視語言要素到語言實踐能力的應用;從強調寫作到口語;從註重結果到註重過程;從重視性到重視個性等等。在具體操作中,聽說能力的考查以課堂口語練習、角色扮演、結對、小組互動為主。小學以英語口語為主,盡量少做筆試;中學是口試和筆試相結合,以自由表達為主。評價方法不完全基於考試和測試結果,而是更多地基於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的發展變化,強調動態和靜態相結合。
近十年來,外語課程在教育政策、指導框架、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大膽實踐和創新,為外語課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對新世紀我國外語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啟示與借鑒
隨著中國加入WTO、北京申奧成功和全球化進程,中國掀起了外語學習的熱潮,外語教育再次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題。在我國全面推進外語課程改革之際,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是極其必要的。
第壹,積極推進雙語教育
近十年來,我國壹些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Xi、上海、深圳等地開展了雙語教育實驗。(主要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現已形成壹定規模,產生壹定影響,並引起社會各界關註。實踐證明,它解決了我國傳統外語教學模式缺乏語言環境的局面,為培養外語人才提供了壹個很好的思路。積極推進雙語教育的關鍵是解決以下問題:壹是加強對國外雙語教育理論的研究,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指導實踐,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理論;二是加強宏觀指導,解決目標定位、評價標準、後續等問題;三是進壹步擴大雙語教育範圍,在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實施部分高中學科雙語教育;四是匯集各類專家和教師,編寫適合各個層次的高質量教材。
第二,提高外語教師的素質
外語教師教育采取開放式模式,重視知識拓展和能力培養,特別是教育教學科研的培養,培養壹支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外語教師隊伍。目前我國外語教師隊伍比較薄弱,從學歷上來說是所有學科中最低的,小學外語教師的質量尤其堪憂。提高外語教師質量,壹是開放教師教育體系,讓更多的學校參與教師教育,通過競爭提升質量;二是改革教育模式。雙語教育的發展對傳統的外語教師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學科加外語教育應該成為未來外語教師的新模式。同時,傳統的培養模式應多開設以培養能力為主的課程;三是抓好外語教師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建立各級外語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培養骨幹教師;四是選派骨幹教師出國學習,成為專家型教師。通過教師教育,可以幫助教師更新觀念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形成終身學習能力。
第三,大力營造外語氛圍
缺乏外語學習氛圍是目前我國外語“費時低效”的根本原因之壹。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培養具有高素質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外語人才將是壹句空話。雖然外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時間遠少於中國學生,但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掌握的外語數量遠勝於中國學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良好的語言環境,能夠最大限度地使用外語。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營造良好的外語學習氛圍,實現立體化外語教學,應是我國基礎外語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壹是真正將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引入課堂,開展多媒體和網絡外語教學。通過互聯網和電子郵件,可以更廣泛地開展真實的思想和語言交流活動,鼓勵學生與外國人交流。二是聚集外語教育專家和網絡人才,開發高質量的教育軟件和外語學習課程;第三,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媒體的作用。
第四,改革評價體系
與國外先進的評價體系相比,我國外語評價存在以下不足:評價標準、目的、內容、方法和形式單壹。評價的目的只有壹個,就是選拔學生;評價只是考試的壹種形式,不包括非考試評價;只有老師參與評價,學生沒有評價權。評價只關註壹點,結果和學習過程。改革外語教學評價體系,壹是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方法和手段多樣化;二是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重,將期中和期末考試或考試與課內外學習行為和能力的評價相結合;第三,聽力、口語、筆試相結合;第四,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學生互評與自評相結合。
答案:諸葛孔明2007-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