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免費翻譯 -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人口多嗎?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人口多嗎?

人口:約37萬人。

人口密度:156人/平方公裏。

聖濟倉巖旅遊區

六祖巖巖古寺

聖濟倉巖旅遊區

六祖巖巖古寺

1988年初,廣東省行政區劃調整,惠陽區撤銷,分為四個部分。設立區域性河源市,轄四縣(龍川、紫金、李安平、和平)和兩區。原河源縣分為河源市源城區和河源市郊區兩部分。從此,河源的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

源城現為源城區政府、河源市政府所在地。而且1500多年來壹直是河源縣的縣令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源城區雖然設立不久,但河源歷史悠久,史料豐富,史無前例,可以因史而興。研究河源至元成的歷史沿革,對今人有壹定的振興作用。

首先,簡要介紹河源建縣前的情況

河源位於廣東東部,東江、新豐江貫穿全境。在新豐江庫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跡,說明在六千多年前到壹萬多年前,這裏就有人類活動。東周春秋時期,屬楚國。東周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傳給第六代孫(名吳江),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孫紛紛南逃,在楚國統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建立了許多被後人統稱為“百越”的小國。所以東江地區在當時屬於“百越地”(清代同治河源縣誌稱“百越地”)。戰國末期,這些小國相繼被楚國所滅,楚國在原“百越之地”設置郡縣,加強統治,開始建立地方行政區。

“縣”的地方行政區劃始於春秋時期,最初設置在邊遠地區。秦、晉、楚等國都將新合並的土地劃歸郡縣管轄。戰國時期,邊境地區逐漸繁榮,才在縣下設置郡縣,產生了郡縣兩級制。當時東江被楚國所統治,傳說還建立了(後改為博羅)縣。秦朝統壹六國後,平定了南部越族地區(舊稱南越),設立南海、桂林、項峻三郡。東江隸屬南海縣的羅敷、龍川、番禺三縣。

在古代,龍川縣是羅敷的東鄉鎮。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縣。因縣北有龍穴山(又稱龍川山),東江上遊源頭穿境而過,故稱龍川。當時的龍川縣包括龍川、五華、興寧、和平、河源等部分縣和紫金、李安平、新豐、龍門、平原等部分縣,其行政公署設在龍川縣虞城。秦末,龍川郡令趙佗接任南海都督,後並桂林、項峻,建立南越國。漢武帝丁原第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建立九郡。南海縣範圍縮小,番禺、博羅、蘇中、龍川、四會、揭陽六縣劃歸膠州管轄。從公元前214年到公元483 * * * 697年,河源是龍川郡的壹部分。

二、河源建制及其隸屬關系的演變

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龍川縣分為河源縣和新豐縣,同屬廣州南海縣。此後就有了河源郡的建立和河源郡的設立,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南朝梁武帝田健二年(公元503年),河源縣屬梁化縣。文帝十壹年(公元591年),梁化縣改為周迅,轄桂山(今惠州東),轄桂山(今惠陽)、博羅、河源、興寧、海豐等縣。當時龍川縣並入河源縣。楊迪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改周迅為龍川縣,位於今惠陽東北,修治縣(即新豐縣)並入河源縣。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龍川縣改名為周迅,河源縣壹度劃歸石城縣,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並入河源縣。

從唐朝到明朝,河源縣的管轄範圍沒有大的變化,但所屬的州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代的周迅(後改名為相磊縣和海豐縣)屬於嶺南路。五代南漢元祥元年(公元917年),在原周迅所的基礎上增加周振,轄山、博羅、海豐、河源等縣。周迅行署遷至相磊,轄相磊縣(唐代從興寧分出,後改為龍川縣)和吉昌府(後改為興寧縣)。在宋代,周振屬於廣南東路。宋真宗天璽五年(公元1021),改周振為徽州,名稱不變,直至清末,但曾於元代升為徽州道,明代改為徽州府。元代設立中書省,徽州隸屬江西中書省廣東道。明朝初年,徽州屬於廣東省。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周迅並入徽州府,轄桂山、博羅、海豐、河源、龍川、長樂、興寧七縣。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中書省,設承辦宣傳司,惠州為廣東省司。

鄭德十三年(公元1518),劃出河源縣和龍川縣部分地區,設立和平縣。隆慶元年(公元567年),河源、英德、翁源三縣的壹部分設長寧縣(1911改稱新豐縣)。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河源、和平、新豐、翁源四縣部分地區設連平縣(1912年改為連平縣),河源縣隸屬徽州府李安平府。河源縣的範圍壹再縮小。

清代,河源縣隸屬廣東省徽州府。民國初年,河源縣隸屬廣東省潮州-巡島府。1928,河源縣屬於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辦設在惠陽。

1949 10月,河源縣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東江專員公署,1953隸屬粵東行政公署。1958改為韶關地區,1963為惠陽地區。

1988年3月,河源市成立,市委市政府設在源鎮。市區包括四個鎮(場),即源城區,即源城鎮、東圃、埔前、高埔崗。

三。歷史上河源縣轄區的變遷

元成,原名河源市,又名茶城,是河源縣的縣令。在其統治下有多大?

從歷史上看,河源縣的管轄範圍經歷了三次大的變化:壹是隋朝時的擴縣(包括龍川縣和修治縣)。二是明朝後期的減少(分析和平、長寧、李安平三縣),三是解放後的現狀。由於歷史上留下的文字資料非常簡略,地圖資料更為匱乏,我們只能從河源建縣後所繪並編入的變化來推斷大致範圍。首先,分析與鄰縣的關系。

1.與今龍川縣的關系:據《粵省縣圖集》記載,龍川縣於隋開帝十壹年並入河源,唐天帝二年改名,隸屬。南韓將相磊改為龍川。好像今天的龍川縣以前是河源縣管轄的。查閱嘉靖徽州和河源郡的記載,雖然都說“龍川於隋開帝十壹年入河源”,但並未提及龍川郡從河源郡重新劃分。那麽龍川縣是怎麽走到今天的呢?據《徽州府誌》記載,“為吳家聖周所賦”,“析置於興寧,治今隴川”。東晉時興寧從龍川縣分出(包括興寧縣、五華縣、龍川縣)。再查《舊辭源》(民國四年第壹版):“龍川秦致,老城在廣東龍川縣西北,隋朝廢。五代時,南漢復辟,宋朝移至此治。”《歷史地理誌·韻》(清道光十七版)也有類似的敘述。可見歷史上有兩個龍川縣,壹個是秦縣,壹個是南漢縣。郡治和管轄是不同的。據地方誌、縣誌記載並入河源的龍川縣為古龍川縣。當時興寧縣、相磊縣(今龍川縣)、河源縣、新豐縣等縣已被分割,與今天的龍川縣無關。

此外,《唐書》遵循國下歸善原則,註“貞觀元年,省隴川郡入燕”。《舊唐書》也說“龜山貞觀元年合並龍川省”。這些數據可能比地方誌更準確。隋唐時期,龍川縣並入龜山,部分地方可能並入河源縣,但並不是古龍川縣全部並入河源縣。

2.與今和平縣的關系:據徽州府誌,和平縣是明武宗鄭德十三年。《和平縣誌》(民國三十壹年修訂)也說“和平、仁和、廣三圖從龍川析,忠義圖從河源析”,也說“河源原華匯圖析至崇禎六年李安平府建立,被華匯和平圖割,河源忠義圖補”。可見,和平縣初設時,四分之三的面積是從龍川縣劃出來的,只有四分之壹(即華匯地圖)是從河源劃出來的。後來,華匯地圖和河源繪制的忠義地圖壹起建立了李安平國。所以雖然《河源縣誌》上說“和平縣是明朝從鄭德分出的”,但今天的和平縣並不是過去河源縣劃的。

3.與今天連平縣的關系:南齊至明末壹千壹百多年間,李安平在河源縣,河源縣名稱的由來通常說是“縣北三河之源也名”(見《元和縣誌》)。“縣北三百裏”的考察地應該在今天的連平縣北部,“三江”應該是指李安平河(上遊名馬貝河)、大埔河、中心河(上遊名大水河)。這三條河都發源於九連山南麓,由北向南流入新豐江,全長約50公裏。河源郡初設時,包括這三條河流經過的地方(即明初的惠花都和河源縣)明末,李安平因“九山多賊”而脫離河源。據《徽州府誌》記載,明代河源縣東西長260裏,南北長598裏,東南西北長457裏,西南東北長285裏,是當時郡縣中面積最大的,縣誌在縣的南端,在四五百裏之外的北部九連山地區,難以管理。因此,唐代對石城縣進行了劃分。明朝末年,為了便於管理北部山區,李安平被分割。據《廣東省郡縣圖冊》記載,“河源、長寧(今新豐)、翁源之地在連州”,所以今天的連平縣並不是全部從河源縣分出。

4.與今天新豐縣的關系:新豐縣與南齊河源縣同時脫離龍川縣。當時的縣衙在縣衙(鳳城鎮)東北十幾公裏處。當楊迪並入河源時,長寧縣(後改為新豐縣)在明朝被留在隆慶。新豐曾屬河源縣900多年。據《辭海》“河源明確,英德、翁源三郡皆在長寧縣”,所以今天的新豐縣並不全是從河源引出的。還有:原來劃給信豐縣的西昌區,2月劃給河源縣1957。

5.與今天龍門縣的關系:平陵,原河源縣,訂立和平奢約,解放後劃入龍門縣。(1953年2月,中央批準備案)。

6.與今天博羅縣的關系:河源縣誌上說“崇禎六年,削博羅二、六圖,以補河源”。縣誌《平度圖》包括博羅觀音閣,北至東江西岸。解放後,昌平區劃回博羅,而原屬博羅的埔前,於1951年7月正式劃入河源。

7.與今天的紫金郡的關系:沒有資料說今天的紫金郡與過去的河源郡有什麽關系。

綜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歷史上河源縣的管轄範圍是:

南齊縣設立時,其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源城區、郊區(除半江、西昌、埔前)和連平縣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龍門縣的平陵地區(不壹定包括今天的河東地區)。經過壹百壹十多年,到了隋朝,河源的管轄範圍擴大到新豐縣的大部分地區。(今天河源的河東地區,當時可能已經合並了)。又過了壹千年,到了明朝末年,河源縣的範圍縮小了,只包括今天的源城區和郊區(半江、西昌、埔前除外),加上今天龍門的平陵地區和博羅的長平地區。再過400年,解放後將長平地區劃給博羅,平嶺地區劃給龍門,新豐地區劃給板江、西昌,博羅地區劃給埔前。三十八年後,城市被劃分為區,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四、縣(區)以下的行政區劃

關於河源縣以下的行政區劃,明朝以前沒有數據可考。到了明代,據嘉靖徽州府誌記載,“都武:越大陸,越蘭能隔江,越永順,北忠信,吉”。劉莉:大陸二號、藍色能源壹號、永順壹號、忠誠壹號、昌吉壹號。他還說:“舊蓋裏亂,後為十,景泰九,天順七,鄭德與易慧之間分析太平。”可見,明代河源郡為下都,下都為李;而且兩者可能差別不大。在被指定為和平的華匯,它在政府記錄的進化表中也被稱為“首都”。

清代《河源縣誌》詳細列出了分縣劃分,有地圖可查。當時縣城隸屬於大陸、蘭能、永順、昌平四個首府。(昌平都是博羅人。明朝的五個只有三個。被減的兩個,忠信都劃給了李安平,昌吉可能劃給了新豐)。都是縣裏* * * 25個左右的合同(各大洲十壹個合同,藍色能源九個合同,永順六個合同,昌平沒有合同,城堡十三個)。關於以下村,全縣200個村(列199個村),集市33個。縣誌中有中都以下的鄉,全縣共有29個鄉(其中河源縣典史下20個,蘭口署檢下9個),所列鄉均稱左右,(有的與都督下相同,有的不同)。

民國時期河源縣下轄30個鄉(鎮),分別是:唐賢、古雲、下屯、義和、黃田、九社、嵐口(鎮)、柳城、唐川、羅湖、曾田、上關、三河、張西、黃村、康康。

解放之初,河源縣下轄大區和鄉(1950年有五個區,31個鄉,另壹個市有五個聯組)。1951年10年改為小社區和鄉鎮(1954年時有十壹個區(鎮),173個鄉,壹個區級鎮,壹個鎮級鎮)。1958國慶前,全縣實現公社化,政社合壹。公社下有大隊和生產隊(1969下有23個公社,293個大隊,2983個生產隊)。1983年冬府分離,成立區、鄉政府(1985年全縣共設25個區、1個鎮、290個鄉、2個鄉、4個國有農(林)場)。1986年,10年,區辦事處撤銷鄉(鎮)建制(18鎮,8鄉設置,保留原鎮)。

河源城在清代是洲都,稱為虞城之約(包括、中國、、四個郭村)。當時沒有鎮組織,縣政府主管行政和民政。民國初年(1912),河源市分為三個鄉(聯安、易蓉、三社)。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三鄉改為兩鎮(在鎮及附屬鎮),民國三十三年(1944),設兩鎮。解放後,縣級以下有區,東浦鄉和五個居民聯合小組屬縣級管轄。1951年11月成立鎮人民政府(區級),下轄5個辦事處。從1953到1957,鎮上有南門角鄉、水產辦事處和十個居委會。1958年9月,鎮人民公社成立,下轄9個大隊。1983,棄社分區,鎮下轄7個居委會。1987,河源鎮更名為源鎮。

管理簡介

行政區劃源城區是縣級行政區,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河源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源城區是河源縣原行政區的壹部分,建立於南朝齊永明元年(483)。1988 1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原河源縣分為源城區和郊區(今東源縣)。源城區由源城鎮、東鋪鎮、鋪前鎮和國有高鋪崗農場組成。1997 1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源城區源城鎮、東濮鎮建制,設立源南鎮和商城、新疆、東濮、元西4個街道辦事處,保留埔前鎮和國有高埔崗農場。總面積364.8平方公裏,總人口28.69萬,其中農業人口61.800。

交通能源城市交通發達。205國道和河(河源)-惠州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河(河源)-汕頭公路縱貫東西。新規劃的205國道、粵贛高速公路、河(河源)-龍川高速公路分別從市區東西兩側穿過。中國南北第二大動脈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貫穿全境。東江可用於500噸級船舶直達惠州和廣州。電力供應充足。區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0.52萬千瓦,年發電量8億多千瓦時。城西是全國聞名的新豐江水電站,裝機容量30萬千瓦。

自然條件是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東江和新豐江在市區交匯。境內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無霜期355 ~ 360天,年平均氣溫21.7℃,月平均氣溫11.9℃,7月平均氣溫28.1℃,年平均降雨量1665毫米..

自然資源包括銅、鎢、鋅、鐵、煤、水晶、粘土、螢石和鈾。桂山自然保護區擁有廣東最大、世界罕見的原生次生常綠闊葉林,物種資源豐富。與肇慶鼎湖山、雲南西雙版納並稱“沙漠帶上的東方三絕”。自然保護區內有南蛇藤、茶樹、香樟、桫欏等珍稀植物,五爪金龍、蟒蛇、金龜子、穿山甲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10多種。新豐江水資源豐富,水質好,可以直接飲用。

旅遊資源城內有龜峰塔、阮小仙烈士陵園、鱷魚湖、高埔崗溫泉度假村、華龍路商業街、太平風情街、新豐江電站大壩等。大桂山生態旅遊區包括野渠溝、七沱水庫、園林公園旅遊區和響水風景旅遊區。新豐河上的噴泉是亞洲最高的噴泉,主噴柱高達169米。近年來,在巖石前等地發現了恐龍蛋和骨骼化石。主要土特產有三黃雞、紅瓜子、茶葉、花生油、荔枝、龍眼、五指桃、蘿蔔酸系列產品、米粉等。

鄉鎮簡介

元西街道辦事處位於河源市西部,東至河源大道以西,南至新豐江以北,西至呂萬湖新港鎮以東,北至東浦街道辦事處高塘村以南,總面積63平方公裏。下轄4個村委會和7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5.56萬人。2004年工業總產值8028萬元,比上年增長40.2%。稅收收入395萬元,比上年增長46%。引進企業5家,實際利用外資935.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84.9%。

埔前鎮位於河源市南端,東鄰紫金縣臨江鎮,南接博羅縣柴犬鎮,西靠桂山,北接源南鎮,總面積162平方公裏,其中耕地31.5萬畝,林地1.4萬畝。下轄16個村委會和1個衛鎮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41.300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該鎮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基本上終年無霜。是源城區的主要產糧區和蔬菜基地。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3.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8億元,農業總產值21.00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4230元。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花生、大豆、果蔗、甘蔗、紅瓜等。河源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已落戶該鎮南皮、雙頭、羅塘村。全鎮現有兩個工業園區(大恒工業村和長坑工業園),總面積40萬平方米。截至2004年底,該鎮已引進外資企業30家,合同投資總額3.8億元,年產值654.38+0.2億元,可解決當地6000多人就業。中型水庫3座,總庫容250萬立方米,小型水電站4座,總裝機容量1.290千瓦。中學2所,小學16所,幼兒園2所,鄉鎮衛生院1所。

元南鎮位於城市郊區,東鄰紫金縣臨江鎮,南接鋪前鎮,西接新豐江水庫,北接元西街。總面積88平方公裏,下轄7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57萬人(其中1.4萬農業人口)。該領土是丘陵地區,土地肥沃,適合發展水稻和經濟作物。礦產資源有螢石、鋁、瓷土、稀土礦和應時礦等。特別是螢石儲量非常豐富,年開采能力達8萬噸。以蔬菜種植和雞、豬、水產養殖為特色的城郊商品農業穩步發展。2004年,全鎮蔬菜基地面積擴大到654.38±0.54萬畝,生豬2.58萬頭,三鳥654.38±0.36萬只,水產品362噸,分別比上年增長654.38±0.7%,5.4%和7.65438±0%。全鎮農副產品商品率達到85.6%。到2004年,該鎮已成功開發了風景工業區、白田工業區、濫壩工業區和墩頭工業區。園區投資項目2l個,項目13個,合同投資總額4210萬元。全年實際使用外資8029萬元,比上年增加621.2萬元,增長341.8%。

高埔崗農場位於河源市南端,距市中心12公裏,總面積6.8平方公裏,人口3300人。粵贛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205國道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經濟作物;地下有豐富的溫泉水資源。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23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00元。從2001開始,農場實施“工業興農場”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農場從農業經濟轉型為工業經濟,計劃建設2平方公裏的高埔崗工業區。到2004年底,園區投資5000多萬元,開發“三通壹平”土地1萬平方米,引進ll企業入園。亞達電器有限公司、葉楓電器(河源)制造有限公司、元泰裝飾材料有限公司、高盛木材加工廠已投產,工業區生產了以電子、生物、電器為主的系列產品。2004年工業總產值1070萬元,比上年翻了壹番。引進外資建成了占地800畝的龍源溫泉景區,為促進農家樂旅遊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8連平縣入選2018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推廣項目實施縣。

2017 12,連平縣被列為2017年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示範縣。

2016年2月,連平縣被列入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2009年6月5438+10月,連平縣被列入第二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 上一篇:給某人寫壹封帶有英文翻譯的信。
  • 下一篇:遠程醫療概念股概述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