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縣的袁俊,大名鼎鼎,才華橫溢。他做了官,政績有目共睹,名聲遠播。辭官後在江寧西城建園居住,名曰“隨園”。世人都叫他隨緣先生,所以他更有名。袁俊的祖父叫朱元,父親叫元彬,叔叔叫袁弘。他們都是因為貧窮才作為助手去了全國各地。
當袁俊年輕時,他自學成才。二十壹歲那年,他從錢塘去廣西看望在廣西總督府的叔叔。太守金公公第壹眼就覺得他有才華,就想方設法讓他寫了壹首《銅鼓頌》,他馬上就完成了,而且非常氣勢磅礴。恰好朝廷開設博學詩考,選拔有學識有能力的人,於是公瑾推薦了袁軍
當時有200多個推薦人,袁俊是其中最年輕的。袁俊參加了考試,但沒有通過。後於乾隆三年參加順天府鄉試,中了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學習期滿後,被調到江南當知府,最後調到江寧當知府。江寧本來就是大郡,很難治理。
當時,殷聞端公是總督,他最了解袁俊的人才。每次袁俊遇到事情,他都盡力而為,從不逃避責任,他做的每壹件事都很成功。後來袁俊被罷官,住在家裏,又被利用,被發配到陜西;他剛到陜西,趕上父親去世,回到家鄉,最後住在江寧。
袁俊原本是因為文筆好而進入翰林院,頗有聲望,但突然被排擠在外。當了知縣,政績顯著,官位卻始終沒有上移。從陜西回來後,他剛剛四十歲,就下定決心,再也不做官了,要把自己的全部才華用在詩詞創作上。
他的足跡遍布東南勝景,壯麗山河遠幽,都在他的詩中表現出來,他自得其樂。天下文人來江南,必遊綏遠,自寄詩文,幾乎無壹日閑。
袁俊的園林、廳堂、花卉、竹子、水石都很安靜美麗,連窗格、欄桿、器皿都很精致,用來招待客人的東西也很豐富。他流連於客人身上,孜孜不倦,看到別人的好文章總是贊不絕口。每當年輕壹代有壹首寫得好的詩時,袁俊壹定能引用歌詞並讀給大家聽。
無論袁俊寫古文還是駢文,他都可以自己表達思想,用古人的語法進行交流。對於詩歌,他尤其擅長文采。袁俊能表達世人想表達而不能表達的東西,當代學者大多模仿他的風格。
所以綏遠的詩詞歌賦收藏,從政府官員、醫生到市場上的小攤販,都知道重視。甚至海外的琉球也來索要袁俊的書。雖然袁俊為官並不顯赫,但世人認為他這壹百多年來,享受了山林之樂,在文章上很有名氣。大概沒人能比得上袁軍吧。
袁軍剛做官的時候做過溧水縣令。其父遠道來到溧水縣,懷疑兒子年紀小,缺乏做官的能力,便想辦法匿名訪國。人們都說:“我們縣裏有個年輕的縣令袁。他是壹個偉大的好官。”他父親很高興,進了縣衙。
袁俊在江寧時,白天辦事,晚上召文士飲酒作詩,但更出名的是他的政績。江寧市場的人把袁俊判案的情況編成歌謠,刻成冊,在世界各地發行。袁俊覺得這些都不值得稱贊,他以後再也不允許別人告訴他如何處理政治事務。
袁俊於嘉慶十壹月十七日逝世,享年八十二歲。汪芫夫人沒有兒子,所以她收養了童淵,她堂兄袁術的兒子。後來,袁俊的翼人鐘石生下了他的兒子池源。有兩個孫子,壹個叫,壹個叫袁。
壹開始,袁俊把他的父母埋葬在他居住的小倉山的北部。他留下遺言和父母葬在壹起。嘉慶三年十二月的毛毅日,袁俊的遺體被安葬在小倉他父母墓的左側。
因為袁俊與我的祖先有交往,而我又住在江寧,與袁俊相處的時間最長,所以在他去世後,我為他寫了壹篇墓誌銘,說:“有壹個年輕而高貴的袁俊,學識廣博而深刻。作品難以計數,自然工整不雕琢。文壇獨樹壹幟,名聲遠播海外。善良,祖籍越南。
江寧做官,死在這裏。兩代墓地是壹樣的,所以把這個碑文留在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