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免費翻譯 - 劉知幾的原作_翻譯與欣賞

劉知幾的原作_翻譯與欣賞

劉知幾(661 -721)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進士。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開始擔任史家,撰寫筆記,先後擔任左郎、左使、朱左郎、秘書少建、太子左書子、左三戚常侍等職,並兼修國史。長安三年,朱敬澤等人撰《唐書》八十卷,神龍(705 ~ 707)時與徐堅等人撰《武侯錄》。唐玄宗元年(712),與族譜學家劉崇修訂宗譜,開元二年(714),撰寫宗譜200卷,四年與吳京撰寫《宗瑞誌》20卷,重修《澤天誌》、《中宗誌》30卷。劉知幾生平及家世考源

劉知幾世代出身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其曾祖父劉敏為北齊未央太守,祖父劉武本為綏柳縣令。劉銀誌這位略知壹二、“很少讀書”的老爺爺,在隋朝與新都成孫萬壽、宗正卿李白藥成了“忘年交”。在唐高祖的武德時期,他是信的首都。曾與民族之子令狐德芬、該書作者楊仁清共同撰寫了壹部民族史和回憶錄,並被授予陽城縣公稱號。

劉知幾的繼父劉延友是個秀才,名聲很好。劉知幾的父親劉贊奇在高宗統治時期擔任顧問。監察官魏袁鐘稱贊劉藏啟很有才華,高宗也打算提拔他為吏部侍郎。由於遭到魏的反對,他被釋放為宋國司馬。其執法如山,與個人利益無關。它口無遮攔,不畏權貴,甚至敢於批評現朝皇帝“舍情”、“失信”。

劉知幾有兩個兄弟,大哥認識柔,二哥認識張。知柔是“素樸恬靜,格調清麗”的,兩個知幾都以言行好著稱,在官上也有好的治理。勉強遷工部尚書,太子客,封彭城郡公。據李詠《劉知柔墓碑》“春秋五次,開元十壹年六月十五日,病入,在杜東康普私處。”照此推斷,知柔生於貞觀二十三年(649),比知姬大十二歲。李詠稱贊芷柔祖上“忠厚淳樸,才華橫溢,事業卓越,政治卓越”,稱贊芷柔“立業遠大,學經如海;文怡是壹片森林,小鎮是壹座山,安靜是壹塊骨頭,談事情,談得深入。謙虛總在後面,節儉不強求,“儀表恢宏,精神散盡。"

智吉生於唐高宗隆碩元年(661)。那壹年,他父親五十分之四,十分之三。他生長在壹個官員家庭和書香門第,整個家庭氛圍影響了劉知幾的童年。

智奇的祖先中,祖父劉銀誌和父親劉延友與史學有很大關系,父親和哥哥都以詞著稱。劉知幾幼年受其父、兄影響,詞學造詣頗深,為其壹生的學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知道如何學好歷史,可能是受祖輩和父親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個人興趣。他的父親能夠遵從他的天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激發了劉知幾的學習熱情,使他成功走上了歷史的道路。

青少年學習

劉知幾少年時期的學習生活,劉知幾在《史通》中有所記載。《自敘》說:給幼兒宮廷訓練,文學早旅行。我在萬企的時候,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影響。很難讀懂每壹個苦澀的字。雖然他屢打屢撻,但生意並不成功。給兄弟們嘗嘗溫嘉俊的《春秋左氏傳》,每次廢書都要聽。當妳說完了,妳會對妳的兄弟們說。因為我暗自感嘆,“我這樣做書,就不會偷懶了。”第壹位先生驚訝於他的用心,於是授予他左的,第二年就講完了,背完了。所以壹年只有10和2。雖然我說的話沒有被深刻理解,但這只是壹個正義的問題。父親和哥哥都想有見識有見識,而且擅長這個。辭職後就不看了,剩下的就求著看,讓我廣聽。我又讀了壹遍《尚書》、《韓》、《三國誌》。我想知道古今演變,我也有同樣的歷史,所以類比壹下看。

漢中崛起以來,達到皇家紀錄,七年,不過幾個星期而已。他學的書大部分都是從偽書上借來的。雖然部分不完整,但文章的第壹部分留下了。至於敘述提綱和他的發言提綱,他也大致知道了。不過,到時候我會求官上進,學會琢磨。至於專註於歷史,我沒有時間。劉知幾的“自我敘述”相當具體地描述了他二十歲以前的讀書生活。從十壹歲開始,劉知幾讀《左傳》、《尚書》、《漢書》、《三國誌》,又壹次讀到了“漢中之興而衰,已至禦錄”。他不是只看壹部歷史,而是“舉壹反三”。十七歲的他“瞥見了小周”。《隋書經籍誌》記載的圖書有865,438+07冊,65,438+03,264卷。如果妳知道幾本書,數量也不小。壹半,也是相當可觀的。

劉知幾走了壹條自己的路。他沒有走“掌握這壹次”的路,“我發言後沒看到,就央求了,看完剩下的,讓我廣聽。”他讀古今史書,目的是了解“古今沿革,歷代傳承”,他“舉壹反三,不虛師訓”,所讀之物皆知“敘事之綱,立言之綱”。這種治學的目的和方法,與儒家經典的註釋相反,是為了了解古今的演變和變化,采取“通古今之變”的方法

“不是假師訓”,走的是自主學習的道路,這首先說明他不是盲目迷信師訓,同時也表現出對師訓和成功學的某種懷疑和批判精神。他在《自述》中說:“我從小讀書,喜歡講名和理。悟到的都是得了五臟六腑,不是染學得來的。所以,我從壹般的角度出發,讀了班、謝的《漢書》,所以我責備前者不應該有古今人之表,後者應該是另起爐竈的記載。當時聽到的人,* * *都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歸罪於這小子,卻敢輕率地討論以前的哲人。於是我突然迷失了自己,無話可說。後來我看到張衡和範姬野,果是根據兩個歷史。很難和那些與古人壹致,又無法贏得紀律的人交談。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存儲所有的方塊。”劉知幾的質疑精神是其學術風格的重要特征。劉知幾年輕時讀了很多書,積累了融會古今的淵博知識,奠定了終身學習的基礎。這條博通的治學之路,是劉知幾治學的又壹特色。如前所述,少年的劉知幾,十七歲之前就能壹窺古今史書,實屬不易。除了經典和歷史,他還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

雖然擅長史學,但由於家庭的傳統熏陶和父親、哥哥的榜樣作用,他也愛好詩詞賦。

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他參加了科舉考試。他在《詩通石喻》壹文中說:“幼仆通曉詩禮,久涉藝文。至於石川的話,他們特別欣慰。”這大致反映了他在升任進士之前的學習過程。歷史和文學的結合為他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知道紀“同學出名”應該是二十歲左右的事情。他說:“余有喜喜歡詩詞散文,但不強。他以文人之名為恥,對敘述者自命不凡。”“余楚文筆好,在當時頗有名氣,又談史傳較晚,故降格為知己。”結合“仆役少年聞詩禮,久涉藝文,至於史傳之言,尤情有獨鐘”這幾個字,可以看出他們少年時期的知文知史之路。

《史通子敘》中也曾披露,他在科舉前“不自由”,“醉心於史”,但“射策對朝”後,“思閑,得其所願,遊歷羅京,積年甚多,借公私之書,自由閱讀。”這說明智吉在童年時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從父母的教育中很早就喜歡上了歷史,並確立了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願望。20歲之前,由於我父親和哥哥的戴濤,我曾經熱愛詩歌和散文,這是世界公認的。自從進入仕途,我就投身於歷史事業。

步入仕途

劉知幾二十歲後步入仕途,隨著學識的進步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歷史觀。認識幾個秀才,後來又被吏部考核授予賈縣(今河南獲嘉縣)主簿。這是壹個掌管壹縣文書的小官,是縣政府的參謀首長。認識的幾個在業余時間還專心研究盜墓法典,幾百部典籍和歷史,都有涉獵,雜七雜八的筆記,都在瀏覽。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和中國的東方首都洛陽,自然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兩大重心,並在郟縣獲得了近兩個首都,使少數人能夠前往羅京,享受公共和私人收藏。從永隆元年(680年)到勝利二年(699年)調任京都,這20年間,智吉在閑暇之余廣泛閱讀,實際上他研究歷史已經有20年了。

劉知幾的仕途恰逢武則天以皇後身份介入。她是事實上的統治者。直到武則天統治的最後壹個時期,也就是天賜之後(690-692年),社會政治緊張局面才得到緩解。吳早年天資聰穎,渴望培養支持她的社會力量,獲得士子的支持,接受世人的心,於是“尋幽”,壹時間官員們應接不暇。天賜二年十二月(691),劉知幾上書消滅吃素的官員。同年,智吉上書建議“不要把秘書處搬到壹個官員那裏,除非他超過三歲。”

盛元年間(695年),劉知幾針對當時赦宥的弊端,提出了“救赦”的主張。

劉知幾的四個說法涉及官員的社會職能、選拔標準和管理方法,但重點是批評現實政治中的腐敗。

這期間,劉知幾寫了壹篇散文《思慮之賦》。本文既揭示了劉知幾的才華,又表達了他的苦悶,尤其是他的抱負,在苦悶之下的冷靜思考使他痛苦不堪。以幾個知識淵博的人才擔任九品主簿,自然是大材小用。而且從弱冠之初到賦寫作,15年都沒有升職,感覺職業前景渺茫。這個“申思”只能是與現實的鬥爭。在盛唐的政治舞臺上,劉知幾是個官員,但他沒有成為政治家,是因為社會沒有給他提供機會。只有這樣,他才能重新專註於他的學術生涯。

歷史博物館邂逅

漢武帝第二年(699年),38歲的劉知幾調任京師官邸曹倉。這種轉移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首先,劉知幾在中國已經是壹位知名的學者。少年時,他以文學聞名,他的主要著作多次出現在桌面上,這也顯示了他的才華。第二,天修“三教朱穎”,認為劉知幾是個人選擇。據《舊唐書·徐堅傳》記載:“堅與、定王府倉知己、布缺亦為‘三教’同修者。”聖歷第二年(699年)。

《朱穎三教》在長安元年(701)編成壹千三百卷,次年,我成了左郎的作品。他四十二歲了。就像他自己說的:“長安二年,我帶著我的書《左郎》研究國史,求索《左傳》,寫了壹張門下筆記。”從此,他開始了他的歷史學家生涯。左郎是工務局的壹個崗位。工務局六人,左郎、左郎,從六類排名。自從劉知幾進入歷史博物館,他就面臨著無數難以克服的矛盾。劉知幾在《史通自序》中回憶起自己過去在歷史博物館修改歷史的經歷,感慨地說:“在長安中學,唐史會按順序提前修改。並於今日即位,撰《大聖皇後錄》。寫出來的東西都試圖做到它的舊義,但在當時,如果違背了它的鑿意,就很難進去。所以,它所包含的,都是浮浮沈沈的庸俗。猶大雖然自稱聽話,卻被歷史學家羨慕。”

劉知幾從長安二年(702)到中宗景隆四年(710)入史館。九年間,“第三個是米切爾,然後去了東觀”。“長安二年,以書《左郎》研究國史,求遷《左史》,並在門下寫了壹張條子。“這壹張給米切爾,壹張給東景(歷史博物館)。中宗即位後,“除了寫作為阿郎,為太子所許,率較高外,兼修史不變。“這是第二個米切爾。中宗回京不久,“職招入京,只熟習歷史大事,但仍移為司事,少受監督。“這是米切爾三號,然後進入東觀。多年來,他參與了《唐史》的修訂和《天記》的修訂。但歷史的修改並沒有給劉知幾的追名逐利帶來太大的幫助。

唐卷六十四《史館雜記》記載:“景隆二年四月二十日,魏菊元、紀初訥、兵部侍郎楊在思、中書侍郎宗初科、肖誌忠,主管國史修訂。後來史官鐘雲太子讓劉知幾監督修改,對國家歷史危害很大,於是要求加史帖,寫在蕭知幾的記憶裏。”

劉知幾辭任世仁後,成為太子舍人,秀文館學士。

寫壹部私人歷史

長安二年,史通開始私撰,詳細記述史書的體例和內容,闡述自己的歷史觀。它是中國第壹部歷史批評專著,對後世影響很大。但是我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上面。建安四年(704),撰《劉家史》十五卷,《譜考》三卷。神龍二年(706),中宗回京,留在東都。《史通石喻》回憶了當時的情景:“皇上將回京師,朝廷願隨大流。我請了幾次,到了第二天,我就留不住了,就把公司當本錢留著。杜門被掃了,已經三年了。或者已經墮落到為米切爾鞠躬,不書國事,而愉悅元秋,私下寫作。於是我被郵局叫到北京,奉命專修歷史寫作。”

從神龍元年到景龍二年(708),我知道了幾件事,比如“壹為中雲,四歲不動”,而他“守東都,獨門被掃,三年”,這肯定是專心寫《史通》的三年。有人說他向米切爾低頭,不寫國事,寫私情,就是寫史通。景隆二年(708年),知紀被驛館召至北京,負責歷史事務,並調任秘書監。這時候就提出了從歷史崗位上退下來的要求。事實上,他專心寫《史通》至少有三年了。至景隆四年(710)二月,全書完成,共20卷。

從壹個家庭傳到另壹個家庭的作品

景雲元年(710),劉知幾遷太子之子左書,在崇文閣學士。我還是研究國史的,並加了尹博士的陸。太子左書子是東宮的官,東宮有左春芳,放兩個左書子,是第四品。掌侍從贊相,駁正奏。經總書記,標準飲食,儲藥,內直,定標,宮門。崇文閣也是東宮所設。貞觀十三年,設崇賢閣,上元二年,改名崇文閣。崇文閣有兩個學士,像弘文閣壹樣負責經書、教學生、講學。尹陸博士的頭銜相當於官銜中的第三等級。這壹年,李隆基被任命為東宮太子,因為《劉知幾》中的“吉”字與的“吉”字諧音。為了避免王子匿名,知道幾個名字是浪費時間,所以他稱之為劉子璇。從上面可以看出,智吉是在玄宗做太子的時候被提拔的,在政治上也變得活躍起來。景雲二年(711),劉知幾撰寫了《詩夢》壹文,皇太子李隆基對國學提出了個人的解讀。主管部門起草了壹份說明,決定讓隨行官員騎馬穿衣服。劉知幾認為不可能,討論反駁。

玄宗元年(712),劉知幾、劉崇修訂宗譜。開元二年,劉知幾等人出版《家氏宗譜》二百卷,後來他被提升為散騎常侍。

開元四年(716)十壹月,劉知幾和好友吳京寫了壹本《宗瑞、澤天、中宗實錄》,當朝播放。請給我舉個例子獎勵壹下。這是《史記》卓有成效的修訂國史和史記。其中《宗瑞實錄》20卷,《澤天實錄》30卷,《中宗實錄》20卷。劉知幾與吳京合作,主修《三國誌》七十卷,是他繼《史通》之後,在歷史上的又壹大貢獻。除了上述與吳京合編的《三朝誌》外,他還分別編輯了《宗瑞誌》和《太上皇誌》。還有皇帝後來修改的記錄,是和吳京合編的。這樣,劉知幾實際上參與了高宗、武侯、中宗、宗瑞四朝的修史工作。《四朝史記》保存了大量初唐時期的史料。《舊唐書》是壹部抄錄唐代史料而成的書,包括吳京、舒威等人所著的《唐書》和各朝代的史籍。劉知幾詳細記錄了初唐時期的官方史料,做出了巨大貢獻。僅就這壹成就而言,劉知幾也不愧為著名的歷史學家。朝廷獎勵他編史的工作,封他為“居巢郡之子”,實現了他多年的心願。開元七年,劉知幾評《老子》、《孝經》。

人物年表:劉知幾出生於661。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他被提升為進士。懷州被授予賈的主簿,他寫了許多關於事物的文章。

勝利二年(699年),被任命為宮官曹倉,奉命與李喬、徐延波、徐堅、張碩撰寫《三教與朱穎》。

長安二年(702),開始擔任史家,撰寫筆記,先後做過文學家、左氏、鳳閣舍人、秘書、小監、太子、左三之子、左三常侍,還研究過國史。

長安三年(704),他和李喬編寫並修訂了《唐史》,成為80卷的《唐書》。他曾經研究過自己家族的歷史,寫過《劉家史》和《劉氏族譜》。

神龍二年(706),與徐堅、吳京等。

景隆二年(708年),辭去史官,開始私撰《史通》,詳細闡述史書的體例和內容,闡述自己的歷史觀。這本書是景隆四年寫的。

開元二年(714),移左騎常侍。

學術思想劉知幾認為歷史學家要有才能,有學問,有知識,尤其是歷史知識。強調直筆,提倡“不掩惡,不空美”,“愛知其醜,恨知其善”。尚流實事求是,反對浮詞,抨擊六朝駢文的腐朽傾向,反對浮華辭賦,提倡使用當代通用語言,反對古體語言和形式模仿。這些論述啟發和影響了後世的散文家,是中唐古文運動的前驅。

徐冠三想,“劉知幾在四系學過。.....但其中《左傳》、《論衡》、《文心》尤為決定性。”“《左傳》是劉知幾《入門史家》推崇的‘敘述者之冠’,開創了記錄史學原理的真正典範,影響了《史通》的臺詞。”“從《史通》中對歷史的大用和重視程度來看,更明顯的是《知幾》是《左傳》學派的傳人。”(《劉知幾史記》探究,《中國文史叢刊》第2輯1982)

徐淩雲指出,劉知幾繼承了孔子、司馬遷以來的優良歷史傳統,繼承了楊雄、桓譚、王充以來批判哲學的戰鬥作風,繼承了前人的著作,特別是王充的《論衡》、劉勰的《文心雕龍》,寫成了《史通》。徐聞重點分析了司馬遷繼《春秋》之後的事業思想、王充的求實態度和懷疑批判精神、劉勰的史學思想以及《文心雕龍》的編撰形式對劉知幾的影響(《劉知幾學術思想源流》,齊豫學術期刊1992第1期)。傅認為,劉知幾“知史”的高尚品質和勇敢精神,是“無論善是正直還是善惡都要寫出來”,比《孟子》更明確、更系統(《論劉知幾的歷史淵源》,常德師專學報,第4期,1982)。

謝寶成指出,劉知幾對歷史著作的種類、源流、體例的總結,是直接繼承隋書經籍誌史部的分類、序(《隋書經籍誌對史通的影響》,《中國歷史研究》第4期,1983)而理論化的。

歷史觀點和現實精神

李秋元的《史通的求實精神》(《史學史研究》第2期,1988)認為,劉知幾的求實精神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從史書的體裁、體例、語言等方面論述史書的編纂必須“定制”和“隨時”,才能忠實地反映歷史面貌。第二個是妳的直書,還有妳的筆。三是相信災難,重視人事。

戴季華的《劉知幾錄》(《史學史研究》第3期,1995)將初唐的政史館修制與劉知幾的“錄”的歷史命題相結合,認為劉知幾在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系統全面地論述和總結了“錄”,形成了獨特的史學原則。他把史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史學的社會功能、史學與史學、史家的知識結構、史家對人、文章與事件的選擇、史評與史評都放在這個“理”的範疇裏,以此來分析和判斷史書和史家。尤其是劉知幾敢於尖銳地批評孔子、晉書、唐人編纂的其他正史、歷史博物館編纂的《唐史列傳》等等。“記錄”原則是其堅實的基礎和出發點。

歷史評論

《史記》和《漢書》是中國古代紀傳體史書的代表作。劉知幾對兩人的評價表現出諸多矛盾。上世紀80年代,曾有壹場關於劉是否“尊課抑馬”的爭論。劉文英說,劉知幾常常推年譜,抑通史。對麻陽阪的打壓,從當時編纂史書的實際角度來看也是合理的(《史通的歷史地位》,《文史哲》第6期,1981)。《徐淩雲對劉知幾史傳錯誤的評論》(中學歷史教學,第5期,1983)、《劉知幾關於“打壓馬楊班”的論點》(江漢論壇,第1984期,第11期)、《劉知幾對歷史討論文體的評論》(第6期)。

丁士認為,劉知幾肯定了司馬遷的獨創精神、實錄精神和歷史才能。因此,從整體上看,劉知幾《史記》分為兩部分,指出篇幅,以篇幅為主(《論劉知幾、章學誠對司馬遷的評價》,《司馬遷新論》,河南人民出版社,第壹版,1982)。賈指出:關於史傳起源的評論,劉知幾明確主張史傳是韓的祖先,並沒有壓制麻揚班。關於傳記和歷史的評論,劉就是不創新,也沒有所謂的馭馬。關於石、韓的評價,劉當然批評了石,褒了韓不少,但他也褒了《史記》,批評了,所以談不上“剿麻陽班”(再論《石通與麻陽班——高確與同誌商榷》,江漢

論“歷史人才三論”

“三長論”指的是史家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作為各種知識的合理有序搭配,是歷史學家能否勝任研究和編纂歷史,尤其是能否創造性地推動歷史進步的關鍵條件之壹。

徐淩雲認為,劉知幾關於史家主體意識即史家素養的論述,是總結歷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史學理論的靈魂和精髓。劉知幾對此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史三才”和“書法筆記”的理論體系中。這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劉知幾對歷史認知主體素質的綜合要求(《論劉知幾的史家主體意識》,《孔子研究》第3期,1989)。

關於“三長論”是何時提出的,起源在哪裏,眾說紛紜。據李征記載,劉知幾在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提出“三長論”(《論劉知幾及其史·新建設》第2期,1958)。劉知幾的“才、學、識”理論,壹般認為是由古代的“文、事、意”、“意”演變而來。“三長論”是對以往史學的總結,是對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重大發展。

劉知幾詩詞歌賦別出心裁,神工出殿庭。兩段文物準備,七德,軍功。學堂獵頭楊遠,戰車軍西流營。將軍獻凱,歌舞溢城。——唐代劉知幾《義坤寺運動》

這個聰明的計劃被實施了,上帝建造了聖殿法庭。兩段文物準備,七德,軍功。

學堂獵頭楊遠,戰車軍西流營。將軍獻凱,歌舞溢城。

  • 上一篇:煉金術士答應我翻譯古代漢語。
  • 下一篇:高中語文選修課9-項羽傳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