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朱元璋的邏輯,“龍蟠虎踞”之地應該是帝王居住之地,張士誠在高啟居住的地方也叫“龍蟠虎踞”。這不是大錯特錯嗎?不就是另壹個“不壹樣的畫面”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別有用心”。如果真的要罪加壹等,為什麽不堅持下去!那麽,朱元璋為什麽要抓住高啟的“小辮子”,急於殺他呢?據《明史·高啟傳》“開始寫詩,皇帝不發,真是諷刺。”也就是說,《梁文》中的敏感詞只是高琦被害的導火索,而真正的禍根早已埋下。朱元璋以此為理由,磨刀霍霍,殺人不眨眼。顯然,他是在“秋後算賬”。
朱元璋從壹開始就不太喜歡高啟,這不僅是因為高啟不肯接受財政部右侍郎的職位,不給皇帝面子,拒不服從,拒不配合,還因為他的詩多次有意無意地觸動和冒犯了朱元璋。高啟曾寫過壹首名為《宮女圖》的詩:“小狗吠影隔花。晚上誰來宮裏?”這是壹部針對元順帝皇宮隱私的閑書,與明初皇宮無關,但朱元璋偏偏坐對了位置,認為高啟是在借古嘲諷自己,所以懷恨在心。再者,高啟在《清秋子之歌》中的“不聞龍虎鬥”的詩句,是朱元璋非常不喜歡的。因為高啟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朱元璋率軍與元軍交戰之際,陳友諒與張士誠“苦不堪言”。在朱元璋看來,妳高啟也好,作為壹個詩人,不是來助威的,而是視而不見的。妳的政治、思想、行動是如何與明* *保持高度壹致的?另外,高啟的詩中有壹句“不肯為五鬥米彎腰”,說明他對做官沒有興趣,這正是朱元璋所嫉妒的。
朱元璋嗜殺,不僅是對幫他打天下的人,也是對士大夫的摧殘。遠的不說,光說“明初四傑”就全被他的黑手放過了。楊基莫名其妙被罰做苦力,最後死在廠裏;張裕被綁起來扔進長江餵魚,屍骨無存;徐賁因沒有及時獎勵軍隊而被囚禁、迫害致死;高啟被活活腰斬,死的最慘。
壹個長期受到皇帝嫉妒和照顧的詩人,遲早要註定壹生壹世。特別是像高啟這樣壹個人格高尚、驕傲自大的詩人,在不合時宜的時候遇到了朱元璋這樣壹個殘暴的皇帝,被稱為“中國第壹屠夫”,只挨了壹刀。
高崎學生呂冕回憶說,高崎和王毅被派到南京時,“很多人害怕丟了魂,但王老師並不孤單。在離開的路上,我不能停止唱歌。有句話叫‘喬峰之北草木皆兵,十行人不還’,‘我知道我是無辜的,只求長江學這個’"
據相關史料記載,高啟行刑時,朱元璋親自前往監督行刑,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
朱元璋大概是想親眼看看這個不合作,不露臉,多次用詩諷刺自己的書生是怎麽壹點壹點死去的。歷代“屠夫皇帝”的殘忍,無非如此。高啟被斬首後並沒有立即死去。他倒在地上,用半個身子的力氣把手浸在自己的血裏,壹連寫了三個鮮紅刺眼的“慘”字。高啟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朱元璋殺敵的壹個例子。
高琦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他小時候父母雙亡,生性機警。他讀了壹本書,久久不能忘懷。他特別擅長歷史,熱愛詩歌。他常與張裕、徐賁、宋克等學詩,被譽為“北方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三大詩人。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為“吳中四傑”,當時評論家將其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大才子之壹。
元末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為王。淮南省參政饒介壽吳中,壹下士之禮,聞知高啟之才。他被多次邀請,擴展為嘉賓,並招聘為工作人員。高啟才16歲,他痛恨官場。23歲那年,他借故出走,攜家帶口投奔嶽父周,隱居在吳淞河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寫《青丘子歌》。
明朝洪武元年(1368),高啟* * *入朝,授國子監編修。朱元璋憑借自己的才華和欣賞力,命令教授們編纂元朝的歷史。
高啟是壹個超然物外的耿介,他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並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他厭國事,不羨名利;所以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提議任命他為財政部右侍郎,但他不肯接受辭呈,被賜金放行;但朱元璋懷疑他的詩諷刺了自己,讓他嫉妒。高啟回到青丘後,靠教書自給自足。
蘇州知府魏官,恢復政府舊基,高啟為此寫《上梁文》;因為政府老根據地原是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官不忠,魏受到懲罰;高啟也受到了株連,被斬首而死。
文學成就高啟年輕時以詩著稱,與楊基、張羽、並稱“吳中四傑”。在文學上,高啟可以說是個天才,是文壇的“超級模仿秀”,學什麽是什麽。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盛贊高啟,說“天才優於明代詩人,其詩與韓偉、六朝、唐代、宋代相近,古人之所長皆兼而有之。元末纖維農耕的習慣回歸右傾,確實厲害。但高啟的文學思想主張取漢魏晉唐之法。這種模仿絕不是流於形式和表象,更不是簡單的復制和刪減。而是學古而成家,認為自己應該“博采眾長,與時模仿,與時合拍,自成壹家,這樣才能大度,避免丈夫偏執之弊”(《段集序》)。
高啟在文學上最大的成就是在元末明初言情小說戲曲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境下,獨立挑起發展詩歌的重擔,改變了元末以來華而不實的詩風,促進了詩歌的繼續發展。但他英年早逝,壹直沒能實現成家的目標。
高啟有詩歌天賦,其詩清新不凡,雄渾豪邁,尤擅七言歌。他的詩歌體系不同,風格多樣,學習漢魏晉唐的風格有模仿的痕跡。但他才華橫溢,文質彬彬,有許多優秀的詩作,是明代最優秀的詩人之壹。
高啟做官才三年,長期住在村裏,所以他的詩裏有壹些描寫農民勞動生活的,如“放牛”、“打魚”、“養蠶”、“射鴨”、“伐木”、“打麥”、“采茶”、“田家興”、“看割草”。這些詩並沒有把農村生活理想化,而是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階級剝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宋寄陳太守》寫道:“草茫茫,水淙淙。去田五,去下田,中田有麥牛尾,不足以失官事。侯來松搖著,聽著儂試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然落幕,幾個悲涼月。”再如《練老人藏農》、《過風口戰場》、《聞長槍兵夜出嶽城投山龕》、《大水》等詩,也描寫了天災人禍下農民和士兵的苦難。這些作品是高啟詩歌的精華。
高啟的詩,十有八九是個人為抒發情懷,遊山玩水,犒賞朋友而作。這類詩歌有時對統治階級略帶諷刺。如五古《感》中的七雲曰:“路直,窮途末路危□,壹杯酒出肺肝,壹時半刻疑。田派竇穎、趙高誣告李斯。傾倒大量假貨,權寵真災基。”暴露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再如他上了官職後的《太白三章》第三章:“新豐主人不粗心,奴才也有封侯之骨。”其實是對明朝暴發戶的嘲諷。但高啟的思想更為復雜,也寫了許多感恩皇帝、隱居被動的詩,未能擺脫自身的階級局限性。
高啟的詩歌具有壹定的藝術特色。首先,他的壹些詩歌崇尚現實主義,描寫景物細致入微。如“江黃連朱霧,野白滿田冰”;“鳥啄死楊,蟲輕掛葉”;“壹條狗跟著春天□壹個女人,壹只雞叫壹個莊稼漢”這幾個字,新穎而現實,都是源於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其次,講究含蓄,韻味悠長。比如《挖溝謠》:“溝深,十尋;這條溝很寬,有80英尺。挖渠不苦,黃河開了壹千多尺。我不見妳,賈尚書。”短短幾句話,戛然而止,給人以深遠的回味。再次,典故不多,力求流暢,壹些只有幾個句子的小詩多是民謠。比如《子夜四點》這首歌(第二部)說:“不能化紅妝,傍晚出南湖路。不忍回船,荷花如阿郎。”理解為文字,親切感人。這些詩的創作與在外地生活時接近下層階級有關。高啟的詩歌對明代詩歌有著廣泛的影響,以至於有人把他視為“明代詩人之冠”。
高啟也寫詞,大多平淡陰郁,不如他的詩。
他的散文不是原創,但《書伯雞故事》這篇文章非常出彩,以凝練的語言,感人的情節,傳奇的唐代風格,塑造了壹個敢於與士紳作鬥爭的勇者形象。
鑒於高啟對詩歌的巨大貢獻,不僅後人尊稱他為“明初詩人之冠”,而且歷代詩評家對他的評價也很高。“清代第壹才子”趙翼在《甌北詩話》中稱贊他為“明代第壹開國詩人”。壹代偉人、詩人,在書法作品中幹脆稱高啟為“明代最偉大的詩人”。
高啟的詩沾滿了血淚和塵埃,大亂之後歸家,令人心酸。在風雨中,梨花落了,寒食節也過了,清明節,有幾戶人家會掃墓會被後人祭拜。——高銘齊《送回沙省墓》送回沙省墓。
所有的衣服上都沾滿了血淚和灰塵,雖然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但是回到家鄉也會感到悲傷。
在風雨中,梨花落了,寒食節也過了,清明節,有幾戶人家會掃墓會被後人祭拜。清明節,再次告別感傷過水,看花。因為美麗的風景,美麗的風景,我不知不覺地來到了妳的家。——明代高啟《尋胡》尋胡
壹路上走過壹片水又壹片水,河邊的邊上滿是看花的身影。
因為美麗的風景,美麗的風景,我不知不覺地來到了妳的家。古詩三百首,青塘草滿晴波,春色已過雨。我知道花兒都沒了,今天菜地裏有許多蝴蝶。——明代高啟《春西園》春西園
綠池草滿晴波,春色已過雨。
我知道花兒都沒了,今天菜地裏有許多蝴蝶。古詩三百首,田園抒情。多看高啟的詩>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