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嶽之後,以為從此可以無憂了,於是想到了中原,想到了晉,想到了齊。公元前486年,吳人在漢(今江蘇揚州附近)建城,並開鑿河道,連接長江和淮河,開辟了通往宋和魯的水路,向中原挺進。在其壓力下,魯、朱等國紛紛投降。公元前485年,吳派舟師於次年從海上伐齊,後起兵伐齊,在夷陵(今山東萊蕪)大敗齊師。齊國統帥戰死,吳國繳獲齊國戰車八百人。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和晉、魯、周的國會在黃池(今河南封丘)。在這次會議上,金和吳都爭奪霸權。由於中國內亂,金不敢與吳國作戰,使吳國贏得了霸權地位。
吳雖然爭霸成功,但由於連年發動群眾,國力空虛。越王戰敗後,越國國力逐漸恢復,不忘前嫌之恥,憂民之苦。吳對此並不提防。吳王為了參加皇池會議,率領精銳出陣,留下太子和老弱。越王勾踐乘勢而上,打敗了武氏,殺了吳王。夫差聞訊趕回來議和。吳長期軍國主義,民力薄弱,難以與越南對抗。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
勾踐滅吳後,步吳後塵,帶兵過淮河,在徐州遇到晉、齊諸侯。越軍橫行江淮以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墨子》說當時的大國是楚、越、晉、齊,“天下四分”。從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吳國成為長江下遊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