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免費翻譯 - 文化交流與翻譯論文

文化交流與翻譯論文

摘要:翻譯過程不僅涉及兩種語言,還涉及兩種社會文化,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考慮語言,還要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使譯文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所接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發揮翻譯的文化傳播作用。

論文關鍵詞:文化背景翻譯文化傳播

壹,文化的概念和翻譯的任務

(壹)文化的概念

作為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語言不僅是文化的壹種表達方式,也是壹種社會現象。兩個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兩個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在語言交流過程中,不同國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交流,不僅取決於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還取決於他們對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因此,文化翻譯應該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進行。作者認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交流越來越活躍,翻譯是文化交流中信息轉換的橋梁。人們越來越關註翻譯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有必要進壹步探討如何翻譯以實現更好的文化交流。

文化的定義有很多,筆者贊同王克非的定義:“所謂文化,是指歷史上創造的壹切生活方式,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壹切不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它們是作為壹定時期內人們行為的潛在指南而存在的。”他的定義指出,文化是相對的,文化是人們行為的指南。

(二)翻譯的任務

翻譯不僅涉及兩種語言,還涉及兩種社會文化。正如張進先生所說:“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流過程和交流工具。其目的是促進這個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將原作中所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形象或藝術形象從壹種語言原封不動地翻譯成另壹種語言。”現代學者越來越關註翻譯與文化的關系。奈達曾指出:“對於真正成功的翻譯來說,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匯只有在其發揮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義。”

二,文化交流與翻譯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並受文化制約。任何語言和文學都是某種文化的反映,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社會文化在壹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

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決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系。翻譯的過程就是把壹種語言轉換成另壹種語言,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必然會涉及到兩種文化。由於對源語言文化缺乏了解,我們經常會看到誤譯和誤譯。比如把toblowone的sownhom翻譯成“各吹各的喇叭”,這個成語的真正意思就是“吹牛”。所以,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就無法真正掌握語言。我國著名學者王佐良教授在談到文化與翻譯的關系時曾指出:“譯者必須是真正的文化人”;"他是在處理單個的詞,但他面對的是兩種大的文化."翻譯不再僅僅被視為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文化的交流。因此,翻譯越來越被視為壹種跨文化交際行為。

第三,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由於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原因,中西方存在很大差異,對事物有不同的好惡,所以在選詞造句方面各有特色。例如,在英語中,綠色通常用來表示“嫉妒、羨慕”,如短語“非常嫉妒”。如果把“嫉妒”翻譯成“紅眼”,會讓英語母語者無法理解其內涵。再比如,同壹種動物在不同語言中的含義互不相同。說英語的人有愛狗的傳統,但中國人敬畏龍。在封建時代,龍是皇帝的象征。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

“龍”是西方世界神話傳說中的巨蠍,長著翅膀和鱗片,拖著蛇壹樣的長尾巴,口中噴出火焰,是邪惡的象征。因此,如果把中國成語“盼望成功”翻譯成“希望成功”,西方讀者會感到不解,甚至誤解;如果翻譯成“to exp edite ' son to be come a outstanding personage”或“to hopeththesonwillyhave bright future”,可以恰當地傳達源語的文化內涵,容易被西方人接受。中英兩國人對某些動物的心理反應並不完全相同,這就需要恰當的翻譯。

中國遵循直覺和感知的思維方式,追求形象思維。西方開放的商業社會造就了探索自然奧秘的外向型投機。這種外向的“思考事物”形成了西方註重邏輯關系的分析性思維方式。兩種思維方式決定了語言的兩種審美標準:語言的形象美和語言的邏輯美。例如:

枯死的藤蔓,老樹,微弱的烏鴉,

小橋流水,

古道西風瘦子。

o ' 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sflyeveningcrows;

neuthybridgebesideaclearstreaflows;

on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uela horse goes。

對比馬致遠的《秋思》和上面的譯文,我們可以看到,原詩是通過連續使用9個比喻性名詞來表達作者當時的心情,而譯文是通過完整的邏輯句子來表達作者的心情,這符合東西方不同思維模式的特點。因此,如果我們在翻譯中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打破原文的形式約束,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構建譯文,以符合目的語文化的審美標準。

由於中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和社會習俗存在很大差異,人們的行為模式潛在地受到社會文化的引導,翻譯中最大的困難往往不是來自語言本身,而是來自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蘊。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考慮語言,還要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把翻譯做好。

第四,文化翻譯的策略和原則

(壹)翻譯策略的選擇

翻譯的目的是促進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翻譯是文化交流的中介,譯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譯者的翻譯策略與翻譯目的、譯者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社會氛圍、讀者的興趣要求等變量密切相關,直接影響翻譯效果。因此,異化、歸化等翻譯策略在中外翻譯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是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1995)提出的術語,用來描述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歸化翻譯追求譯文自然流暢的風格,旨在盡量減少原文給目的語讀者帶來的陌生感;然而,異化翻譯規則有意突破目的語的常規,將原文的異國情調帶入目的語文化。隨著翻譯研究越來越重視文化因素的作用,異化和歸化也在文化研究的廣闊視野中受到關註。葉壹南將西化定義為兩種語言體系中的固定表達方式(英譯)存在差異時,原文的表達方式;認為慢而適度的西化是有益無害的,西化的大趨勢是合理的。郭建忠認為歸化和異化各有優勢,這兩種互補的方法將同時並存。另壹方面,孫誌立堅持適度原則,即在“純語言層面”通過歸化翻譯,在“文化層面”爭取最大限度的異化。但他們都推斷異化法則最終會占上風。

(二)“文化傳真”:翻譯的基本原則

魯迅說:“如果還是翻譯,那麽第壹目的就是展出外國作品,不僅是感同身受,也是解惑,至少要知道什麽地方、什麽時候有這種東西,這和出國旅行很像。壹定是異國情調。”魯迅所說的“異國情調”,是指在語言上不盲目模仿西方,而是盡量保留原文中所包含的異國文化特色。韋努蒂在翻譯過程中積極倡導源文本的異化,從而揭示了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和文化上的差異。也就是說,翻譯不僅要考慮語言差異,還要密切關註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往往是翻譯成功的關鍵。語言可以改變,但文化特征不應該改變,所以必須真實傳達。因此,“文化傳真”應該是翻譯的基本原則。

為了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壹些來源於典故或宗教的習語往往采用異化翻譯。當然,為了照顧目的語讀者的需要,可以采用直譯加腳註的方式,比如中國諺語“壹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擡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由於基督教國家對“和尚”這個概念比較陌生,關於和尚的典故更是知之甚少,可以采用直譯解釋:壹個和尚,兩個水桶;兩個和尚,壹個水桶;三個和尚,沒有人,沒有水-更多的手,更少的工作。這不僅傳達了語言的意義,也傳播了文化背景的知識。

“文化傳真”的反義詞是“文化誤導”。如果只在文字上做文章而不考慮其文化內涵,必然會導致讀者對外國文化的誤解。比如《紅樓夢》第壹行“世人皆知神仙好”,霍克斯翻譯為“allmen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因為“救贖”是基督教的概念,從“罪”中得到“救贖”是基督教的最高追求,有利於目的語讀者的理解,但也誤導了目的語讀者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另壹方面,楊將其翻譯為“所有人都是不朽的”。變“神”為“仙”是道教的最高理想,“仙”自然承載了中國道教的諸多文化內涵。用異化的方法將其翻譯成英語,不僅忠實於句子的原意,而且可以巧妙地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這種處理方式顯然彌補了歸化翻譯的不足。

“文化傳真”要求譯者盡可能保留源文化的魅力,讓讀者開闊文化視野,了解異域文化的精髓,從中獲得知識和啟迪。要求譯者不僅要熟悉目的語文化,還要熟悉源語文化及其政治、經濟、歷史、風俗、生活方式、哲學和科技成果。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壹窺源語,用目的語實現真正的對等翻譯。譯者要把傳遞外來文化、繁榮和傳播自己的文化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以強烈的文化意識做好對等翻譯。

  • 上一篇:吳··對關鍵詞的翻譯
  • 下一篇:言情,古代,高倩,後宮,穿越,總裁,黑幫,小白小說~ ~ ~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