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中有這樣壹段意味深長的對話。
學生子貢問老師“朋友”。孔子回答他:出謀劃策,善其事,不行就停,不要自取其辱。"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妳發現妳的朋友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就要給他出主意,要善於說服他。這裏的“道”就是“引導”的意思。如果好的勸說達不到效果,在沒有出路的時候,不要勉強,否則妳可能會想去給自己帶來恥辱,甚至妳的朋友也會失去友誼,反而會變成敵人。
中國文化中的友誼精神提倡“戒驕戒躁”,這也是我們現代社會交友和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則之壹。糾正對方的錯誤,鼓勵對方往好的方向發展。這才是真正的朋友。但“過規勸善”也要有壹定的限度。所謂“過猶不及”,很多事情做多了,效果往往不是最好的。無視對方的反應,抓住對方的毛病,沒完沒了的嘮叨,雖然妳可能覺得自己是出於好意,但實際效果很可能是對方早就忍無可忍了。
好像《論語》裏說“友數疏”(《論語·立人》)解釋為“有事時總與朋友在壹起。雖然看起來很近,但離妳倆不遠”。
於丹解釋了這句名言“數東西是壹種恥辱;還有壹個很可笑的錯誤,就是“數事”中的“事”字被她解釋為“有事沒事”。這種解決方法比有人把古漢語中的“哭”翻譯成“眼淚鼻涕”還要荒謬。
於丹說了《論語》中的這句話後,他接著說:
“妳會覺得我的好朋友應該對我好壹點,我也會有意識的對他好壹點。妳會想:妳怎麽不跟我說說妳家的私事,比如夫妻倆打架?我可以為妳調解!”
讀完這段話,妳可能就明白她是如何讓孔子成為“於丹經驗”的代言人的了。當於丹向大家推銷所謂的“於丹經驗”時,他從《論語》中發現了許多經典話語。經過似是而非的重新雕塑,他用新的理論把它們轉移到《心語》裏。
/nzt/history/his/Jiedu yudan/23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