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
原文
李青四年春,滕被貶為巴陵縣人。越(及,到)明年,政府和諧,廢工具皆興。就是重修嶽陽樓,加其舊制,並在上面鐫刻唐憲的詩詞。屬(同“委托”)寫作文記住它。
於巴陵勝(好風光),在洞庭湖。取壹遠山,吞長江,作壹巨湯(似浩蕩水波),有壹望無際(邊緣)的地平線;趙輝(陽光)是多雲和充滿天氣。這是嶽陽樓的大觀。前輩說的都準備好了。但是北方的巫峽,南極的瀟湘,搬客的詩人會更多的來這裏,物的情懷也就不稀奇了。
夫若雨(綿綿細雨),月不開(放晴),陰風嚎叫,濁浪空(沖向天空);日月星辰隱,群山隱;商旅不好,毀了;薄暮(臨近),虎嘯猿啼。妳去登寺樓,都是想家的人,悲哀的人,悲哀的人,悲哀的人。
如果春光明媚,景色(陽光)明媚,海浪平靜,天空明亮蔚藍;沙鷗季翔,金蓮(美麗的魚)遊泳;海岸是藍色和綠色的。或長煙盡,明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壁,漁歌相答。多開心啊!當妳爬樓梯時,妳會感到輕松愉快,妳會忘記屈辱,把酒留在風中,這將使妳快樂。
嘿,老公!嘗(壹次)求(探)古仁者之心,或者做兩者不同的事是什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妳住在寺廟的高處,妳會擔心妳的人民;如果妳遠離江湖,妳會擔心妳的丈夫。是憂進憂退。但是妳什麽時候會幸福呢?必須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嘿!微(無)人,我們是誰?
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譯
宋仁宗四年春,騰被貶為越州,成為知州。第二年,政事順利,人民幸福,把許多已經廢棄的東西都立了起來。於是重修了嶽陽樓,擴大了原來的規模,樓上還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詞。委托我寫壹篇關於它的文章。
我看了越州的美景,全在洞庭湖。它包容遠山,吞長江之水。水是廣闊無邊的。早晨陽光普照,晚上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是嶽陽樓的壯麗景象。之前的敘述已經很詳細了。這樣的話,就導致了北面的巫峽,南面的瀟水和湘江。被貶謫的史官和詩人,大多來此聚會,觀賞自然風光。感情上能有什麽不同嗎?
如果連續多日的陰雨不放晴,陰沈的風就會咆哮,渾濁的浪就會沖進白色的天空;日月星辰已失光彩,群山已隱蹤跡;商人和乘客不行了,桅桿倒了,槳斷了;晚上天黑了,老虎吼叫,猿猴傷心地哭。此時登上這座樓,出境時會想家,擔心漢奸的汙蔑,害怕壞人的嘲笑,充滿了壓抑和冷落,極度的悲憤。
春天,風和日麗,浪不起。藍天與水色相映,綠意無邊;成群的沙鷗時而飛,時而停,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時而遊;岸邊的香草,小洲的蘭花,香味濃郁,顏色翠綠。有時大面積的煙霧完全消散,明月照千裏大地,浮動的月光如閃耀的金光,靜謐的月亮影像現出白色,漁歌互相唱和。這種快樂怎麽可能是無窮無盡的!此時登上嶽陽樓,妳會有壹個開朗的心態,壹個快樂的精神;我把榮辱忘得壹幹二凈,各種感受和表情都無比愉悅。
我以前探究古代貴族的思想感情,可能和上面說的兩種思想感情不壹樣。為什麽?他們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身的得失而喜或悲,卻為他的人在朝廷當高官而擔憂;擔心他在偏僻江湖的國王。這也是擔心入朝做官,辭官隱居。那麽,妳什麽時候會幸福呢?他們壹定會說“在全世界的悲傷之前先悲傷,在全世界的快樂之後再快樂”。唉!如果沒有這個人,我和誰在壹起?
寫於李青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
想壹想飲水思源,找到文字的根源。這個根就是作者寫作的原因。《嶽陽樓記》是如何產生的?在教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要和學生壹起尋找這個根源。這個根在文中說得很清楚:“四年春,騰紫晶受命鎮守巴陵郡...而且是為了記住它而寫的。”騰雖亡,卻使巴陵“社稷和諧,萬廢昌盛”,可見騰氏是國之棟梁。他上任不到壹年,就立下了赫赫戰功,重修了嶽陽樓。在古代,人們在修建亭臺樓閣時,往往會寫文章描述修建和修繕的過程和歷史沿革。騰紫晶請他的朋友範仲淹寫了壹張便條。邀請朋友,何樂而不為?這時候範仲淹正在鄧州被貶為知府,真是牛逼的“兩不相讓——天荒地老”。不同的是,範仲淹和滕在生活上有很大的不同。“樂觀而有魅力”的滕是壹個脾氣很好,又有點任性和自負的人。很難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總是怨恨自己被無理解雇,經常抱怨。據說嶽陽樓建成的那天,他的下屬來祝賀他,他卻說:“真成功!壹大口喝完,也就十幾遍。”在他本該高興的時候,騰卻充滿了各種悲傷,這說明他還沒有從官方帶來的打擊中走出來。妳可以讀嶽陽樓的全文,但是妳找不到這種因為被降職而怨恨的感覺。這是為什麽呢?原因是範仲淹。壹般來說,“妳若讓大臣趕客,壹旦離得遠了,妳的哀怨憔悴的嘆息,都是妳的詩引起的,特別酸,還有人自己發不出來。”而範仲淹在受到挫折打擊的時候,卻能做到灑脫,不管事,不管己。作為滕的朋友,範仲淹總是試圖說服他,但從不說話。後來,滕寫信給範仲淹,請他為嶽陽樓題詞,範仲淹才有機會為自己的老朋友說話。在文章中,他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居廟堂,必憂其人;如果妳遠離江湖,妳會擔心妳的丈夫。也是憂進,也是憂退。”這些話不僅是範仲淹用來鼓勵自己的,也是用來鼓勵別人的。應該鼓勵誰?騰紫晶!
找到這個根源,我們就可以理解範仲淹寫《嶽陽樓記》,不僅僅是為了緬懷滕重修嶽陽樓的事跡,也是對故人的壹種勸勉。怎麽勸?不能直來直去,要偷偷寫。借口是什麽?當然是洞庭湖的景象了!他把自己對人生大起大落的看法寫得清清楚楚,勸老朋友灑脫壹點,做壹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灑脫之人。在範仲淹看來,難怪人的壹生有兩種活法。壹種是“以物喜,以物悲”。像那些遷居外地的詩人,因為洞庭湖的景色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有七情,對物有所應,對物有所感,對誌有所吟,這是不自然的。”(見劉勰《文心雕龍》)所以,看到“雨下著,連月亮也開不了...虎吼猿哭”引出“去鄉下想家,愁饑,處處淒涼,心酸至極”,看到“春光明媚,風平浪靜...漁歌對答”引出“耳目壹新”壹種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人,“居廟堂,憂其民;如果妳遠離江湖,妳會擔心妳的丈夫,妳的人民,妳的丈夫,但妳不會擔心妳自己!因為,他們的憂喜已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紫晶的老朋友,我多麽想念妳這樣的人啊!“維斯,我們是誰?”
本文寫於鄧州,作者沒去過嶽陽樓。
嶽陽樓賞析
順著湘江,穿過長沙,再往前,壹片汪洋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壹色,浪漫無邊”的洞庭湖。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對洞庭》壹詩中寫道:“雲煙孟谷,困嶽陽。”生動展現了洞庭湖的浩瀚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提到的嶽陽,西臨洞庭,北依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從洞庭湖望向嶽陽,最引人註目的是壹座三層小樓矗立在湖邊,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嶽陽樓。
嶽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四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張書令,名曰嶽陽樓,在閱兵臺舊址建亭。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遊等。都在這裏留下了他們膾炙人口的詩篇。公元1044年春,滕被貶至越州巴陵縣任知府,次年春重修嶽陽樓。六月,他給鄧州貶官的好友範仲淹寫了壹張晚秋洞庭的照片,請他寫壹篇關於洞庭的文章。到了李青第六年九月,範仲淹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嶽陽樓記》。《嶽陽樓記》全文只有368個字,分為五段。
第壹段解釋了做筆記的原因。
這個賬很有必要,因為範仲淹既不是嶽陽人,也不是嶽陽官員,可能根本沒去過嶽陽。壹個與嶽陽無關的人突然為嶽陽樓做了筆記,這必須說明。作者首先提出了他的好朋友滕,說他被貶嶽陽後,經過壹年的時間,做到了“官民和睦,事事順遂”嶽陽樓改擴建,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詞,讓我寫壹篇關於此事的文章。這段話言簡意賅,必須說明的背景在文章開頭就說明了,然後妳就可以天馬行空,自由想象了。
第二段,描寫的不是嶽陽樓本身,而是從嶽陽樓的大觀過渡到觀物的意境。
這段話內容講的是風景,基調講的是議論。我壹上來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那是壹座遠山,吞噬長江,洶湧澎湃,川流不息,無邊無際。這幾個字描述了湖泊的浩瀚,以及太空中水勢的浩大。接下來的兩句“早上晴,晚上陰”,從不同時間不同的景色展現了洞庭湖的變化。清晨,陽光燦爛,把洞庭湖照得像壹面鏡子,就像唐代詩人張弼在詩中說的那樣,“壹望無際是玻璃鋪成的”。夜晚,霧氣低垂,洞庭湖籠罩在壹片黑暗之中,正如宋人李奇壹句話所寫:“霧雨沈雲夢,煙浪蒙蒙。”以上句子捕捉了洞庭湖不同時期的不同景色,生動地渲染了它的萬千氣象,然後總結道:“這是嶽陽樓的大觀,是前人準備的。”既然前面的描述已經很完整,嶽陽樓上也刻有詩詞,範仲淹就不贅述了。人微知我,人微知我,轉而寫上樓看物的感受:“然北方的武俠,南極的瀟湘,移客的詩人都會在此,看物的感受不稀奇?”遷指的是被降職到其他地方的官員。屈原曾經寫過《離騷》,所以後人也稱詩人為詩人。由於洞庭湖北接巫峽,南接瀟湘,所以湖邊的嶽陽樓是移民和詩人經常聚集的地方。他們上樓看洞庭湖的風景,心情能不壹樣嗎?這幾個句子是全文的樞紐,自然就引出了下面兩段話。以上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是想象遷徒詩人觀洞庭湖時的主觀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簡單,下面的雄辯精辟。
第三段,寫事情時傷心的人。
這壹段的大意是:如果是雨季,連續幾個月不放晴;陰風在天空中呼嘯,湖上濁浪騰空;日月星辰掩其光輝,群山也掩其身軀;商旅人士不敢出行,船只全部受損;當黃昏壹切都籠罩在黑暗中的時候,只有虎嘯猿啼的聲音不斷傳入我們的耳中。此時登上嶽陽樓,我感到淒涼和傷痛,更感到離開京城和思念家鄉的難過。我很擔心,害怕小人的汙蔑和嘲笑,難過到了極點。
第四段是開心寫事情。
春天溫和的壹天,明媚的陽光灑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壹絲漣漪。天空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空,從上到下都是綠的。天上的沙鷗飛了又停,水裏的魚兒遊來遊去。岸邊的花草散發著濃郁的香味,令人心曠神怡。夜晚還可以看到湖面上的煙雲壹掃而空,皎潔的月光照耀千裏;月光蕩漾著水波,閃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浸在水底,宛如壹塊玉石。漁歌二重奏充滿了無限的歡樂。此時登上嶽陽樓,妳會感到輕松,忘記壹切榮辱。舉杯暢飲,笑對清風,妳只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幸福。
這兩段文字寫得對比鮮明。壹陰壹晴,壹悲壹喜,兩個對比。情感隨景而動,與景融為壹體,有壹種詩意的意境。從這兩段,最後第五段引出文章的主旨。這壹段把前兩段寫的對事物的兩種感受都否定了,表現出更高的思想境界。
“哎,老公!”,是感嘆詞。作者很有感觸地說,我發掘了古代道德高尚的人的內心,和上面兩種心境是不壹樣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改變。當妳是廟堂之上的官,妳牽掛著百姓,唯恐他們饑寒交迫;退居江湖,遠離國事,就是為君擔憂,生怕君失。所以,他們是進是退都在擔心,那麽什麽時候才會開心呢?他們必須這樣回答:天下未憂,先憂;天下歡喜,後喜;作者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這個人,我跟誰走?表達了對這種人的向往和敬佩。文章最後壹句“1996年9月15日”,說明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
《嶽陽樓記》作者範仲淹,生於公元989年,卒於公元1052年。字文茜是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寒,兩歲時父親去世。我年輕的時候,呆在壹個寺廟裏學習。我經常吃不飽。我還是堅持沒日沒夜的努力學習,五年來從不脫衣服睡覺。之後,中國學者多次上書皇帝,提出許多革除弊端的建議,屢遭保守勢力貶謫。後來負責西北邊防,在抵禦西夏入侵中立下汗馬功勞。壹度被調回朝廷,擔任唐朝副使,參政議政。然而,在保守勢力的攻擊和排擠下,他被迫離開宋仁宗朝廷長達五年之久。寫《嶽陽樓記》的時候,我正在鄧州當知府。
嶽陽樓之所以出名,首先是因為其崇高的思想境界。與他同時代的另壹位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對世界感興趣,他經常對自己背誦:“壹個讀書人,先憂天下,後樂天下。”可見《嶽陽樓記》結尾提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的人生行為準則。孟子曰:“富則善天下,貧則善天下。”這已經成為封建時代很多文人的信條。範仲淹寫這篇文章時,被貶為官員,“遠離江湖”。他本可以采取獨立的態度,過上清閑快樂的生活。但他拒絕這樣做,依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話語鼓勵自己和朋友,難能可貴。
壹個人先憂不容易,但壹定要有膽識,有見識,有抱負。對於壹個先憂後喜的人來說,做出成績後還能自得其樂就更難能可貴了。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吃苦第壹、享樂第二的品質,在今天無疑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就藝術而言,《嶽陽樓記》也是壹篇奇葩。這裏有幾點可以談壹談:
壹、嶽陽樓大觀已被前人窮盡。重復那些老話有什麽意義?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壹個辦法是寫定罪,別人說好,我不寫。另壹種方式是避免熟悉,另辟蹊徑。別人說爛的我就不說了。我會從新的角度找新的話題,說自己的壹套。範仲淹采用了後壹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嶽陽樓的故事》,卻巧妙地避開寫樓,而是寫洞庭湖,寫那些登上樓的搬遷詩人看到洞庭湖別樣的風景時的別樣感受,以此來襯托最後壹段所謂的“古人之心。”範仲淹的智謀不能不讓人佩服。
二、筆記、寫景、抒情、議論融於壹篇,筆記簡練,寫景鋪張,抒情真實,議論精辟。論述部分字數不多,但卻具有統領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壹篇獨具特色的議論文。嶽陽樓中的討論技巧確實值得借鑒。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雖是散文,但穿插了許多四字對句,如“日月星辰隱,山色隱。”“沙鷗季翔,錦裏遊泳。”“長煙已盡,明月千裏;浮光掠影,靜影重重。”這些並列句給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對用詞的磨練也很深,比如兩句話中的“銜”字和“燕”字,恰恰展現了洞庭湖的浩渺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言簡意賅的八個字,如座右銘般有啟發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短短兩句話就融進了豐富的含義,字字有生命力。
滕在請範仲淹寫《嶽陽樓記》的信中說:“觀山水者,觀樓臺不顯,記者者,觀樓臺不長。”的確,嶽陽樓因為這篇精彩的小品,成為了人們向往的景點。嶽陽樓的故事,和洞庭的山水壹樣,永遠給人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