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篇詩歌的序言,也是壹篇遊記。它描述了白居易和元稹因公相遇離開時,發現並參觀了這個“三道洞”。層次分明,語言簡練,描寫生動。文章的主旨雖然是記錄和表達感情,但重在敘述。所以作者不是靜態地描寫風景,而是描寫他們發現三遊洞的過程。他們壹邊跟著聲音觀察,壹邊欣賞。敘事有條不紊,景物生動,讀起來很有趣,而且他們感覺很具體。
由於白和袁的訪問,這篇序和他們的詩,西陵峽口和長江北岸的這個懸崖峭壁的洞穴成了壹處名勝,題為“三友洞”的詩也成了這個洞穴的名字。北宋時,因歐陽修、蘇軾、蘇轍也來遊覽,且各有三遊洞天之詩,白、袁稱為“前三遊”,歐陽稱為“後三遊”。
從此遊客絡繹不絕,詩詞傳誦。陸遊《入蜀》曰:“洞大如三間房,右洞人可及,但黑暗險要。”好像有點失望。但直到明清時期,仍有不少遊客專程前來。袁中道和劉大奎都有壹部《三窟遊》,也是好評連連。而追根溯源,這個順序才算。
劉大奎《三訪洞》有具體描述,其第壹段記載如下:“出夷陵府治西北,陸路行二十裏,近大江之左,即所謂獄關。路窄不可行,上船不可行。在乘船的旅途中,我聽到了水和湯的聲音,那是從兩個懸崖之間傳來的。船靠岸後,順著上面彎彎曲曲的小路,到了窮山惡水的山頂,從山頂滑到谷底。地面漸漸平坦,又有大石頭蓋著路,容易出現石肚出不來的情況。當妳出來的時候,它會突然變平。
洞穴從穹頂升起,高度超過60英尺,寬度為12英尺。兩根石柱立於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棵樹之室。中間的房間像個大廳,右邊的房間像個廚房,左邊的房間像個大廳。其中壹塊石頭,乳白色,耷拉著,像鈴鐺壹樣扣著;另壹方面,左邊室外的鵝卵石立正,像下巴壹樣扣著。其他的石頭和土混在壹起,打在上面會發出鼓壹樣的聲音。後面有壹塊石頭像床壹樣,可以坐。其間,我給二三子唱了壹首很棒的歌,它的聲音轟然傳來,像是鐘慶幫忙的聲音。
俯視著深澗,泠然的水聲從地下傳來。小溪之外,是千裏綠墻,下有小路。那些領工資唱歌的更是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