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第77章。
原文如下:
天道還是弓?
最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擁有多的會失去,擁有少的會彌補。
天道,損有余而力不足。
人之道不可同,失不足以奉。
誰能服務天下,唯有道。
是聖人不靠,不成大器,不欲見善惡。
翻譯如下:
自然法則不是很像用弓射箭嗎?如果繩子被拉高,降低它;如果低,就提高壹點;如果太滿,就放松壹下;如果不夠,再補充。自然法則是減少過剩供應短缺。
但是,社會的規律不是這樣的。我們應該減少不足,把它獻給那些擁有更多的人。那麽,誰能減少過剩來供應世界的短缺呢?只有有辦法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智者不占有也能有所作為,不居功也能有所成就。他不願意展示自己的才華。
擴展數據:
作品欣賞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和“德”:“道”既是宇宙自然之道,也是個人修行的方法。“德”不是通常的道德或美德,而是壹個出家人應有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待人接物的方式。?
老子的本意是教人如何修佛。道德是基礎,道家是道德的升華。沒有德行的基礎,妳很可能會在待人接物、管理家庭、治理國家方面失敗,妳將無法“修佛”。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壹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需要的;出家需要有壹顆寧靜的心靈,超然的生活,這也是德行所不可或缺的。《道德經》的道德部分占了經書的很大壹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整體的單純,“萬奇之門”“道”產生了萬物,也包含在萬物之中。“道”在物,物在“道”。萬物殊途同歸,通“道”。
道不僅是壹種有形的物質,壹種有思想的精神,壹種理性的法則,而且是壹種無形的,無形的宇宙根源,它導致了這壹切。物質、精神、法律都是道的衍生物。“道”是先天無限的。“道”是自然之祖,是宇宙萬物之源,是宇宙萬物之本。
“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思想精髓。“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創造世間萬物的動力源泉。“德”是“道”在倫理領域的發展和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和常識上有相似之處,但與西方自然法不同。“法”要模仿自然之道,在辨證的逆向轉化中發揮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統壹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進化的規律。在倫理上,老子崇尚樸素、無私、恬靜、謙讓、溫柔、柔弱、冷漠。政治上,老子主張在家無為而治,不擾民,與外國和平相處,反對戰爭和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該書經歷了“物理到哲學到倫理到政治”的邏輯層,從自然之道到倫理之德,最終落腳於理想政治的理念和治理。即從自然秩序中尋找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